分享

白露。

 蓝月亮_ 2021-09-23

图片

▲點擊音頻聆聽音乐
图片
白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
白露,八月节。
秋属金,
阴气渐重,
露凝而白,
故名白露,
白露时节,
气温始降,
日照渐减,
绵雨开始。
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五个节气,
秋季的第三个节气。
明日白露。

節氣風物
節氣風物
天气澄和,风物闲美。
公众号
▲点击加入,获取高清节气海报

图片
白露一到,寒气渐重,昼夜温差最大,白天蒸腾的水汽在夜间遇冷凝结成水滴,在叶子花朵上经晨光照射,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得“白露”之美名。

露从今夜白,阴气渐重,宜添衣裳,再赤膊露体,难免会着凉受寒。此时大雁南飞燕子归,鸟儿们也开始储备过冬食物。

这一天,古人会一大早细致地从花枝上收集露水,或饮用,或煮茶。

他们相信露水有着神奇的功效,柏叶或菖蒲上的可以明目,草叶上的可使皮肤有光泽,而花朵上的更能让女子貌美如花。

图片


除了气候上的变化,白露也见证了几千年前的一场邂逅,《诗经》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尽管物换星移、海枯石烂,邂逅如露水一般短暂,但美好可以永存心间。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难得一世温柔的邂逅,尽管如露水短暂,注定是昙花一现;

但有情人会开始望穿秋水的思念,将岁月定格在一方晶莹之中,等待伊人,把白露凝成了霜。

图片
图片

《诗经》之《周南》中有云:“五日为一侯,三侯为一气,故一岁有二十四气。”

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图片

一候 | 鸿雁来

前五日,鸿雁此时自南而往北也,鸿为大,雁为小,乃北方之鸟,故曰归。

秋日渐成格局,鸿雁从北方飞向南方,以躲避寒冬,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的时节。

图片

二候 | 玄鸟归

后五日,玄鸟北飞为归,红花半落燕归去。秋风萧瑟,白露满山叶飞坠。

玄鸟即燕子。此时,已近中秋。不论南北,人人念归,便有了“玄鸟归”的淳朴愿望。

图片

三候 | 群鸟养羞

再五日,'玄武藏木荫,丹鸟还养羞',养羞是指诸鸟感知到肃杀之气,纷纷储食以备冬,如藏珍馔。

图片
图片

■ 祭禹王

禹王是传说中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渔民称为“水路之神”。

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都会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其中清明、白露春秋两祭规模为最大。借此祈求一年风调雨顺。

图片


■ 吃龙眼

在福州有“白露必吃龙眼”的习俗。此时龙眼颗大核小,剥开都是洁白剔透的果肉,一咬是满口的清甜。

福州人认为在这一天吃龙眼能除秋燥,更是大补,甚至可媲美吃一只鸡。

图片

■ 白露茶

白露时节采摘的茶是为“白露茶”,它不同于春茶的鲜嫩、夏茶的苦涩,而是浓郁的甘醇味。

老南京人特别喜欢,也十分讲究,煮茶要用桑、槐、桐等不含油脂的树,怕生异味,水至三沸则倒入宜兴紫砂壶,而用白露清晨收集来的露水煮茶,更是茶中一绝。

图片

■ 白露米酒

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其酒温中含热,略带甜味,称“白露米酒”。

资兴兴宁、三都、寥江一带历来有酿酒习俗,白露节一到,家家酿酒,接人待客必喝“白露米酒”。

图片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图片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图片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

图片

悲秋将岁晚,繁露已成霜。

图片

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

图片

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

图片

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

图片

青霜红碧树,白露紫黄花。

图片

图片

白露,诗一般的名字,让这个时令蒙上一层朦胧的诗意美。

四季轮回里,有一白露,落入怀中,掸开灰色乏味的生活尘埃,化成小诗一朵。

于是,广漠的世界里,有了欢喜的一隅。从白露开始,暑气完全褪去,真正的凉爽来到了我们的生活。

这个时候绿意虽然还在,但已经停止了生长。天空高爽,白云飞飘,正午的阳光不再炙热。

成熟与收获,尽数来到眼前。沉重的汗水凝结成沉甸甸的果实,人们喜悦,感念,分享。

肖复兴在《中国节气里说》:白露是整个秋天最好的时辰,在这样的时辰里,秋才有了诗的味道。

图片

图片


一滴白露,分开了炎热,
带来了凉意步步生成;
一滴白露,折射了心境,
透彻了情怀浅浅深深;
一滴白露,浓缩了生活,
溢满了智慧或大或小。

日子在朝露中悄然逝去,
人生悲喜交加的往事,
也一点点化作记忆的星光。
一场秋雨一场寒,
请记得给思念中的人,打个电话。

人生如露,知白守黑;
人间万象,心豁事达。
明日白露,清风白露,
愿你此生无恙,百岁无忧!



白露|廿四节气
点击下方卡片观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