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处处有宽窄

 昵称44588912 2021-09-23

昨日,由宽窄哲学研究院、《中华文化论坛》编辑部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宽窄哲学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等国家部委、高校及科研机构、省直部门的专家学者、领导共同参加了本次论坛。围绕“宽窄哲学的理论与实践”主题,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对宽窄哲学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发展和创新进行了探讨,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宽窄哲学体系,探索宽窄哲学在实践层面的应用,从哲学高度分享了宽窄价值体系。

     

    我提交的《宽窄哲学和城市文化“人境互洽”的辩证关系》一文中,也对宽窄的意涵进行了诠释和阐述。而我在主旨演讲中则更多地认为,我们所处的生活,宽窄无处不在。它是人们对有形世界和无形空间进行观照和思考,衡量与把握而形成的一套智慧哲学,其本质是“度”。宽窄有度,而宽窄又在矛盾和运动中,不断变化和衍生,它是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高度集中的体现。宽窄哲学是一种智慧,一种文化,一种思想,是朴素而深邃、精准和直观的辩证逻辑。

唐代诗人白居易写道:“何劳问宽窄,宽窄在心中。”宽窄的定义,也许在于个人之眼目,之思索,之顿悟。每个人对于宽窄,都有自己的一套解说,人生的得失在一瞬,百年的悲喜在一念,心有宽窄,自有天与地,昼和夜,日和月,也有茫茫年岁,浩浩宇宙。

曾国藩自谦地认为,自己天分不高,一生走的都是窄路——笨拙:读笨书、打笨仗、想笨法。可是,看曾国藩的成功一生,我们完全可以认定,他走的是窄路,但最终走向了宽处。他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任何事物的两极都是互通的,宽窄也不例外。这说的就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宽窄了,而是哲学意义上的宽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看似行走窄路,却最终通往宽途。

同样的例子,还有我们四川的苏东坡。传说苏东坡能“过目成诵”,为人天分极高,在文学艺术上达到了极高造诣,举世皆认其才华横溢。有一次,一位朋友去见苏东坡,等了很久,苏东坡才出来见他,客人一脸不高兴。苏东坡诚心诚意解释:“我正在抄《汉书》。”客人听了反而更加不理解,认为凭苏东坡的过人天赋和“过目成诵”的惊世才能,还用得着抄书吗?

苏东坡曾经说:“我读《汉书》到现在已经抄写三遍了。第一遍每段抄了三个字,第二遍每段抄两个字,现在只要抄一个字了。”客人半信半疑地挑了几个字一试,苏东坡果然应声能背出有关段落,一字不差。世人这才明白,苏东坡的“过目成诵”,原来是超越常人勤奋治学的结果。其实苏东坡不仅三抄《汉书》,就是《史记》这样数十万字的巨著,他都是一遍又一遍地抄写的。苏东坡称自己的这种读书方法叫“愚钝三法”。所谓“愚”,也是一门心思地走窄路,用心治学,心无旁骛,如果苏东坡没有这样的积淀,又何来学问的宽与深、广和透?可见执着于人生目标,目光聚焦一点,是精准之窄,开辟智慧之宽。宽窄文化大象无形,宽窄哲学大巧若拙,宽窄思想大璞不雕。宽窄如盐,需用心品味,才得其味,才享其妙。

在我们平日为人处世时,且持宽窄之思,以“宰相之肚”秉容人之雅量,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一分自在从容。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县当朝宰相张英家人与邻居叶秀才,为了争墙基地界引发官司。张英管家写信告诉朝中主人,张英回信只有四句话:“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退让三尺,善待他人,体现出了张英为人的宽窄之度,内在品性宽宏大量,以宽广心胸接纳大千世界,设身处地包容理解,才是真正将人生走向了“宽处”。

“人生无进退,得失宽窄间。”人活着,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有些事就不能单凭得失大小来权衡和比较,应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若总是纠缠于方寸境遇,人生就会黯淡无光。人生之宽窄有度,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处世哲学和生活态度。人生不满百,道路却颇多坎坷曲折,或有春风得意,或有狼狈落魄,也曾因为被认可和嘉奖而兴奋欢乐,也曾因为被攻击和谩骂而愤怒不已。一个真正明白宽窄之道的人,拥有成熟的心胸,随着人生的阅历和知识的增长,心境变得从容平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再患得患失,不再囿于丁点利益。

宽窄哲学,影响着每个人,让我们能生活得更加舒展,自然获取智慧。光阴似箭,白驹过隙,当我们在岁月长河中猛然回头,才发现当时浓烈的爱恨悲喜,早已化作一抹淡影,离我们远去。时间仿佛是宽容的,给予我们足够的光阴,去奋斗、去打拼、去求索。当我们终于历经千难万险抵达目标时,发现时间不知何时,已从指缝悄悄溜走,时间变得越来越窄,以至于我们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回到往昔。时间的宽与窄,宽容与冷漠,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和奋斗。所以,宽窄不仅仅是空间的宽窄,也是时间的宽窄。在每个人的身上,留下无数精神印迹。

我们的城市文化与宽窄哲学之间是息息相关的。大到城市的景观规划、道路设计,小至单幢楼宇、内里装修,都体现了宽窄之美。如何让人们在城市中更好地“与环境相融,和谐相处”,是必然趋势,也是现实需求。按照古希腊关于人的观点,文明创造人类,人类反过来影响文明进程。文明程度与城市建设,与国民美感,与国民素质有着直接关系。文明程度决定幸福程度,幸福是合乎德性实现活动的基本命题。从主观上说,幸福感是一种归宿感、安定感、满足感,在客观上,幸福感表现为社会文明指数、经济福利指数、生态环境指数等。

如何让城市居民获得更大的幸福感,达到“人境互洽”,我们应该从宽窄之中叩问答案。宽窄哲学能更好地引领城市文化的建设,让人不仅从物质层面,也从精神层面,与生存环境之间,达成更好的融入与互洽。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城市治理,已经向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大数据的运用,智慧城市的创新发展,无一不是宽窄哲学与科技文明的互渗与跨界,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以人为本”的至真关怀,促进真正和谐的城市文化建设。

宽窄哲学甚至与体育运动、与大健康产业等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是曲高和寡,也非阳春白雪,它的核心在于对“度”的把握,是人的审美、意识在物体上的投射。宽窄哲学既是价值观,又是方法论,能在实际生活中给予我们指导和引领,因为它的出发点,是人本原则。《哲学大辞典》将“以人为本”阐释为“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要真正了解宽窄哲学问题,我认为应该回到人的本身去思考,按照人的需求、人的价值、人的规律来关注和阐释,研究和接纳。

总之,面对生活,处处有宽窄,生而为人,人人也身在宽窄之中。坚持这样的思维,也许某一天,我们就会像南宋的陆游悟道一般: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沿着自己信念的“窄路”努力行走,坚持不懈,初心不改,抬头忽见豁然开朗,天光明媚,始觉宽窄之互变,诚不我欺。

乐莫乐兮与君相知

谢谢长按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