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痛斥!流量为王的网红时代,私闯民宅、肉体写真.....要红不要脸?

 普象工业设计 2021-09-24

“网红打卡地,冲!”
这话放在社交平台,必火!

我却有些许厌烦了。
 
▲上海武康路

还记得前阵子爆火的武康路蝴蝶结吗?

人人驻足围观,人人举起相机,人人喊着“浪漫不死”。

▲小红书上网友拍的蝴蝶结
 
而如今,这个蝴蝶结躺在了垃圾回收站里。

每天被无数人呼唤 “出来拍照”的老奶奶,也搬离了那幢被围观的居民楼。

至此,故事落幕。


我们眼看着骨子里“浪漫不死”的因子,

演出了一场盲目跟风的闹剧。

▲现场实况


实体店营销本末倒置

受这场闹剧辐射最严重的,首先就是实体店。

专注面子工程,顶着咖啡店名号的“摄影棚”比比皆是。

可是,还有人记得一家店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吗?


▲钟书阁

以网红书店为例:

主体是华丽的装修,书是陪衬品,存在的意义便是给人们打卡拍照。

▲各地网红书店


天津滨海之眼图书馆,书店排行榜里的“网红爆品”。

自开放以来,吸引了近200W游客

美国时代周刊称它为“2018全球最佳场所 TOP1 ”。
 

这些都归功于其新颖的结构与设计。

无论是外观还是内部,这座图书馆在装修上都无可挑剔。

此类网红书店不在少数,三联书店钟书阁.....

无一例外,都是以新颖的装修设计,吸引了大波粉丝。



去书店不买书,掏出手机先咔嚓一张,接着来几个摆拍,就算完工了。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这成了一个被默许的书店游览法则。

偌大的空间,被华丽的装修和络绎不绝的游客填满。

那么,书呢?

占地面积33700平方米的天津滨海图书馆,实际藏书仅18W册。

相当于给每本书配了个单人沙发。



那座高达6层的震撼“书山”,更是夸张。

只有最下面几层放了书,其余的都是照片而已。


同样,占地450平方米的秦皇岛三联书店,藏书不过万余本。

大部分的空间都用来放咖啡桌、沙发等。


这座濒临大海的混凝土建筑,美得“素面朝天”。

赢在了外观,输掉了内涵


难怪有很多网友调侃:

“搞旅游业,书店是认真的。”


 

在电子书冲击下,本就萧条的传统书店行业,在网红书店出现后,倒闭速度更快了。

只卖书,好像真的存活不下去了。

▲厦门晨光书店
2011年至今,国内有近一半独立书店倒闭。

大连的回声书店,上海的消失的风,在北大开了12年的万泉河畔书店……
 
▲万泉河畔书店

中国图书网官方微博曾发过一段文字:

库房搬到涿州两年了,我们还没有把搬家的开销赚回来.......

▲各地传统书店

悲哀的是,

与这些实体书店一起消失的,还有小时候,在书店转角席地而坐啃书的快乐。

 

▲sultan alghamdi摄影作品


对很多人来说,书店存在的意义是,

庸庸碌碌的世界里,它是我们得以平静的避难所。


▲《书店里的影像诗》片段

而如今,有书香味的书店属实难觅。

就像咖啡店不靠咖啡出圈,火锅店不靠火锅吸粉

越来越多的实体店本末倒置,导致品质越来越低下。

▲《书店里的影像诗》片段

大环境下的实体店营销:

浅层的视觉体验即是商品。

单薄的仪式感苦苦支撑逐渐透支的想象力。

无数实体店依靠网红标签存活

但我们似乎都忘了:

保持品质与个性,才是一家店获得长久网红效应的关键。

▲泛滥的网红风装修



网红打卡失序

如果说网红店、网红景点是闹剧背后的“推手”,人便是“主谋”。

私闯民宅,被骂被赶也能理直气壮地拍照;

深入禁区,顶着辐射也要美美地摆pose

为了火,不择手段,毫无底线,早应该被这个社会痛斥!

▲网友在切尔诺贝利拍的大尺度写真

上海良友公寓,一幢再普通不过的居民楼。

却在一夕之间晋升“魔都小众拍照打卡地”。


这幢公寓楼建于1937年。

因为地皮有限,设计师巧妙地将楼房改成了不规则的多边形,钻石型楼梯就是一大亮点。
 

小红书网友拍的照片

于是,这个独特的设计,成为了网友们的流量密码。

男摄影师乔装外卖员混进去;小姑娘半夜点着灯笼在楼梯上拍古装写真……
 
▲拍照姿势一览

为了拍照,有人砸窗、有人意图放火、有人不择手段往里闯

楼下门口屡次贴出告示:此地为居民区,禁止私闯。

▲一个月被敲碎四次的窗户

但仍有人一次次向居民发起挑战:

“早上11点和下午五点半冲进去,最不容易被发现。
 
▲网友钟爱的仰拍视角

一切都光明正大又匪夷所思。

良友公寓用户自述:“我和邻居们再也没了以往平静的生活。”


▲小红书上的打卡照

同样失序的网红打卡事件,也正在切尔诺贝利上演。

且更加离谱、无下限。

▲《切尔诺贝利》剧照 

电视剧《切尔诺贝利》在全球热播,吸引无数人关注。

核辐射将持续3000年,有害物质将在10万年后彻底消失,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


▲INS网友cos图

而这正是网友们要的。

越是触目惊心的数字,越容易火

▲超过20微西弗,就是紧急状况

目前,仅有部分遗址对外开放。

因此,在外圈和摩天轮等建筑合照是比较常见的

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某个取景圣地。

▲切尔诺贝利摆拍图鉴

但这对好奇心爆棚的网友们来说,显然不够。

深入游客禁止的控制区、脱掉防护服......

一场消费全人类苦难的悲剧,开始了。
 
▲INS网友在控制室的cos图

拿着辐射测量仪摆拍,是基本操作。

数字越大,越是炫耀的资本,配文:没有比这更毒的了
 
▲INS网友与检测仪合影

还有人索性玩一波大胆的。

防护服要穿不穿,露出里面的内衣,不合时宜的性感,却被网友称为“切尔诺贝利着装守则”。
 
▲这张图火遍外网,也招来了抨击

当然也有人只拍了切尔诺贝利的遗址。

至于其目的是单纯的纪念,还是以颓废风照片吸睛,就不得而知了。
▲INS网友拍的切尔诺贝利遗址

在这场悲剧中,无人记得那些遇难者。

无人记得那些正在遭受核辐射后遗症的人。

▲INS网友在现场拍摄
 
更没有人停下来想一想:

我为何而来,为何拍照,又为何传播?

▲切尔诺贝利遗址


换个方式网红打卡
 
随着网红打卡被越来越多人诟病,

我们要寻找新的方式,让网红打卡充满正能量。

▲俄罗斯书店Podpisnie Izdaniya的创意照

这家创立于1926年的老书店,靠创意拍照的方式吸引人们来买书。

店员们用创意的贴纸和pose,

高度还原了书中的角色和作品。


从古典油画里走出来的仙女、到现代艺术作品里的智者,

审美、表达力全部在线。


轻轻松松就让读者对书籍产生了极强的兴趣。

对于爱玩儿的年轻人们来说,这无疑是最好的营销方式。


来店里打卡的人越来越多,但终究还是被书吸引。

所有网红书店都应该向这个方式看齐:

网红营销,但不偏离卖书的本质。


同样重新定义网红打卡方式的,

还有这群在高原上捡垃圾的人们。

▲高原上的捡垃圾团

90后小伙武相宏,辞职贷款来到可可西里。

两个月捡垃圾2000余斤。
 

美国小伙kyle,北大毕业后留在中国。

在高原上一边旅行,一边捡垃圾。


一场生态拯救之旅与年轻人的高原幻想结合。

成为了朋友圈里独一无二的打卡晒照方式。


▲小红书网友@於什么宛 

许多人无法理解这样的行为,花钱去高原,捡垃圾?

没错,这就是现实:

西藏、青海,乃至云南的高原地区,正在被游客扔下的垃圾吞噬。
 
奥妙联合绿色江河NGO《不怕脏的人》片段

穿着长裙皮靴在西北沙漠上参加“摄影大赛”。

早已无法打动逃离城市的独行者们。

穿上冲锋衣、拎着麻袋,在山间捡拾垃圾。

不美,很丑,但这才是真的浪漫。 

歌德说:

“人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
一个城市之所以闻名世界,

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城市有多少网红景点;
 
一趟旅程之所以令人惊羡,

不仅仅是因为这个人拍了多少美照。
 
而是根植于其的文化魅力,

与发自内心的精神崇拜

同样,大众对网红打卡的认知,大可以不拘泥于跟风拍照而已。

▲摄影师唐侨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