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脂质进入细胞

 longkill 2021-09-24

自由扩散,因为细胞膜是磷脂,对脂溶性物质都是自由扩散的~~~脂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脂肪大分子是通过胞吞和胞吐进出的,小的甘油之类的是自由扩散

脂质、乙醇、氧、二氧化碳进出细胞的方式都是自由扩散。

那些东西过膜方式一样,但是在体内管道运输的方式不一样,

1、脂肪的消化

由于脂肪不溶于水,而体内的酶促反应是在水溶液中进行,所以脂肪必须先乳化才能进行消化。来自胆囊的胆盐在脂肪消化中起重要作用。

它首先是净化脂肪,并减少它的表面张力,然后使脂肪乳化成非常细小的乳化微粒。胰液含有脂肪酶,脂肪在脂肪酶的作用下进行分解。

2、脂肪的吸收与重新酯化

脂肪消化产物的吸收过程,尚不太清楚。当脂肪的消化产物脂肪酸和甘油一酯从微团中释放出来时,在小肠粘膜细胞中,它们可以重新使甘油一酯酯化。

3、脂肪的中间代谢

脂肪消化时,生成的甘油、脂肪酸和甘油一酯将进入中间代谢过程。其中甘油一酯和部分脂肪酸还未经转运,即在小肠粘膜细胞内重新发生酯化,生成了脂肪。

被吸收转运的甘油和脂肪酸成分,则在机体肝脏部位、脂肪组织和肌肉中发生代谢。

成年以后才发胖的人,一般只是脂肪细胞因储藏多余脂肪而使得体积变大所造成。

改善糖脂肪代谢

脂联素是脂肪细胞分泌最多的蛋白激素,占血浆总蛋白的0.01%。研究显示,脂联素可通过肝和骨骼肌细胞中存在的受体,促进糖吸收和抑制肝糖的输出,刺激脂肪的氧化利用,从而直接改善糖脂代谢。

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脂联素还可多方位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性细胞改变,如通过促进IJB磷酸化抑制TNF2A诱导的NF2JB的激活!抑制黏附因子的表达、减少单核细胞黏附到内皮细胞、抑制泡沫细胞形成以及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徙。当血管病变产生时脂联素可在受损的血管壁上沉积,,扮演消防员角色,对血管内皮起保护作用。因此脂联素具有抗IR、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抗炎症作用,有重要的药物开发前景。

和肥胖有关

与其他脂肪因子不同,肥胖者脂联素水平降低;低脂联素血症还与IR、血脂紊乱和炎症标志物CRP等密切相关,被认为是MS的生化标志。遗传学研究也证实脂联素基因位于与DM连锁的一个染色体位点(3q27),并且发现其基因多态性与MS的表型有关。已发现胰岛素增敏剂可促进脂联素生成;胖人通过胃减容手术减重可以升高脂联素的水平到正常。脂肪细胞还具有完整的肾素2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活性,分泌的血管紧张素是其重要的外周来源,产生的RAS肽能调节脂肪细胞的分化与生长,还可作用于血管及远隔器官,调节血压及肥胖个体的心血管应答,这对与肥胖相关的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可能起重要作用。同时脂肪组织还是循环中PAI21增加的主要来源,PAI21可限制脂肪组织过度生长,同时也与肥胖者特有的凝血和纤溶异常有关。此外,不断又有新的脂肪细胞因子被发现,如在2012年末到2013年初日本学者发现内脏脂肪组织特异表达的Vis2fatin,具有调节血糖稳态的作用。总之,肥胖时特别是腹部肥胖,脂肪组织表达的脂肪因子谱发生改变,表现为血FFA上升,PAI21增多,高瘦素血症,抗炎及抗IR的脂联素分泌减少。而众多炎性细胞因子增加,激活炎症信号通路,诱导大量的炎症介质表达,使机体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共同导致IR和MS的发生。2013年下旬,VON等采用高通量芯片技术研究皮下和腹部内脏脂肪mRNA和蛋白表达谱,也证实内脏脂肪在MS发病中起主导作用。但也有学者认为,以脂肪因子的作用来阐明肥胖、脂肪分布与MS的发病机制似嫌简单。肥胖是MS始动因素,但25%的胖人并无MS,这部分人是因为表达的脂肪因子谱的综合作用是好的,存在有保护作用的基因型,还是不良环境因素暴露不够,有待深入研究。


由于脂肪酸增多、甘油三酯合成过多及脂蛋白、载脂蛋白减少引起肝细胞的脂肪变称为肝细胞脂肪变。肝细胞是脂肪代谢的重要场所,最常发生脂肪变,但轻度肝脂肪变通常并不引起 肝功能障碍。显著弥漫性肝脂肪变称为脂肪肝,重度肝脂肪变可继发肝坏死和肝硬化。

机制

肝细胞脂肪变的机制大致如下:①肝细胞浆内脂肪酸增多:如高脂饮食或营养不良时体内脂肪组织分解,过多的脂肪酸经由血液入肝;或因缺氧致肝细胞乳酸大量转化为脂肪酸;或因氧化障碍使脂肪酸利用下降,脂肪酸相对增多;②甘油三酯合成过多:如饮酒可改变线粒体和滑面内质网的功能,促进α-磷酸甘油合成甘油三脂;③脂蛋白、载脂蛋白减少:缺氧中毒或营养不良时,肝细胞中脂蛋白、载脂蛋白合成减少,脂肪输出受阻而堆积于细胞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