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瑞金医院药剂科 卫倩 国际尿控协会将尿急,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伴有尿频和夜尿增多,且排除感染及其他明确病理存在的一种综合征定义为膀胱过度(overactive bladder,OAB)。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OAB患病人数逐年增多。有数据显示,中国OAB的总体患病率为6.0%,40岁以上人群OAB的患病率高达11.3%,相当于每10人中就有1人患有OAB。OAB属于症状性疾病,尿急、尿频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质量,而尿失禁会给患者心理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如何治疗?OAB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膀胱传入神经异常、肌细胞间冲动传递增强及逼尿肌自发性收缩异常有关。OAB的一线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药物治疗。 保守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指导和膀胱训练。膀胱练习已被证明可以有效减少尿急、尿失禁发生率。 治疗药物有哪些?OAB的药物治疗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且用药方案已在临床形成共识,OAB的主要治疗药物包括抗胆碱药、β3受体激动剂、A型肉毒毒素、低剂量阴道雌激素、抗痉挛药物。 1、抗胆碱药 代表药物:奥布昔宁、托特罗定、非索替罗定、索非那新、达非那新 作用机制:药物通过拮抗M受体抑制储尿期逼尿肌收缩,从而抑制排尿 不良反应:口干、便秘、视力模糊、认知障碍 2、β3受体激动剂 代表药物:米拉贝隆 作用机制:抑制膀胱神经源性和诱发的逼尿肌收缩,除对平滑肌有直接作用外,还可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 不良反应:血压升高(新使用米拉贝隆的患者应监测血压,在未控制的高血压患者中禁用米拉贝隆) 3、A型肉毒毒素 代表药物:A型肉毒毒素 作用机制:减少膀胱痉挛 不良反应:口干(目前仅推荐用于复发性OAB) 4、低剂量阴道雌激素 代表药物:外用雌二醇、外用雌激素 作用机制:补充阴道性雌激素雌激,改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 5、抗痉挛药物 代表药物:黄酮哌酯 作用机制:减少膀胱痉挛 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嗜睡、心悸 审稿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石浩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