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洪哥雷语】欲说还休各种“筹”

 工大洪哥 2021-09-24

当今社会,生态恶化,生活压力山大,吾等凡夫俗子,总有人会抗不过去,于是生病乃常有之事,且渐渐成多发之势。

以前经济条件差,医疗条件差且成本高,很多人都在硬扛,扛过去赚了,扛不过拉倒。现在条件好了,有了医保,谁都不甘心听天由命,于是求医诊治,结果发现花费依然巨大,如病急且恶,很多家庭吃不消。然而有网络普及,广而求助从可行变为容易实现,于是各种“筹”应运而生,确实助不少重疾患者摆脱困厄,善莫大焉。

然对于我们普通民众,如只参与众筹助一人几人,发乎善心,不为困扰。但现状是发起众筹者也众,如果不分亲疏远近,只顾频频出手,则有些乏力了。

我从教20余年,不敢说桃李满天下,也积攒了几千学生,人生四十余岁,亲朋好友也有几百,微信好友上千,群几十个,遭遇“筹”的次数太多,粗略统计,每月得有十几个。


如何应对各种“筹”?首要的是核实真伪,可不能让自己的善心,成为别人谋钱的资源。而一旦确认为信息为真,如何参与,确实需要一番思量。

一、是否转发?

筹款,除了期待你的钱,还期待你的“转”。希望更多的人通过个人的人脉获得更多的关注。本意无可厚非,但你的转发,也会对身边的人造成干扰。别人看到你的信息后捐款,有可能是冲着你来身份和呼吁来帮利害人。如果对方有同样的转发,你是不是也该支持一把?会形成新的“网络人情债”,也是该还的。

我把握这样的原则。

1.一般不发朋友圈。除非这个人跟自己特密切,特别需要自己作为关键人物去进行召集。我朋友圈发布此类信息的密度一年不该超过两次。今年上半年只转发了小崔老师的求助。

2.只在与患者有关系的人群的微信群中进行转发,比如同学校友同事等,赋予此类群体知情权。

3.发求助信息,说明利害人的情况,说明自己跟利害人的关系。便于自己微信上的朋友做出判断。

二、关于捐款

1.低调帮助。帮完了就完了,可以在留言区详细地说明一下情况,最好不要向发布消息的人回应。否则会形成“帮给你看”的印象。

2.总得考虑按亲疏关系量力而行。关系很近的,是必须关心的,网上捐也行,最好配上上门看看,直接问候鼓励一下。而如果患者是身边人的身边人,不远不近的,在捐款箱里投一点或者筹款平台上捐一点,100到200也就心安了。再隔着远的,不认不识的,有时会看心情和感受会给一点,30或50,意思一下,大很多时候也智能装作没看见了。

3.数量。为啥装作看不见?因为没有那么多的钱可以用。帮助的钱从哪里来?像我们这种工薪阶层,就是来自自己的死工资。从自己菲薄的工资里抽出十张八张的,会心疼的,最好做个规划,定个限度,纳入家庭收支计划,一年不要超过多少,否则总是发善心,影响自己的生活,也会影响家庭和谐。比如如果我的计划是一年累计在5000元左右,如果都从工资里拿,超过个人收入的5%,我感觉就不少了,但能帮几个?一个月2人,每人200,一年差不多5000了。而这应对每个月十几个人的求助,个个满足是不可能的!

然而,5000块都从工资里出,还是太多,于是得想想办法筹钱做公益,咱不是公益组织,也不不便去做。近来终于找到一个聪明的法子,就是以公益养公益。具体来说,就是个人定期捐献血小板。一年可以有20次,每次会发两百元的交通补助,一年累计下来会有三四千元,把这个钱全拿出来,再添点儿,应对这各种“筹”,就比较从容了。此外,如果有可能的话,组织一些公益活动,吸收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出钱,会更好一些,但难度不小,且费精力,一年做个一两次也很难。

做公益,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想法,也是一个公民刷社会存在感的行为表现。也是为着自己遭遇突发状况的一种储备,量力而行,我为人人,人人也会为我,这样想,应该不会错吧!

谢谢你的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