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烟:我眼里的上饶城

 茧庐的老烟 2021-09-24

敬请关注,期待分享

散文

饶城,我眼里一位柔烈的女子

文图○老烟

1

任何城市都是有生命的,如同人,它也有着四肢百骸,有着耳鼻口心,也有着,灵魂。

现在,我就在认真辨别脚下这座城市的感官与躯体,用自己的心和眼去探究或叩听它有若仙女的神韵。

 

我以为,丰腴饶城,用仙女来比喻是一点也不为过的。尽管有些俗,但我委实找不到更形象的形容了。国人在形容美丽的女人时,花或仙女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词。我不知道仙女究竟是怎生一个美法,唯能用那几个用过了几千年的词汇来勾勒出一个大致:柳叶眉,丹凤眼、樱桃小嘴悬胆粉鼻,而于肌肤,铁定是吹弹的破欺霜赛雪,再盘一头如出岫乌云的云鬓,着一袭环佩叮当的霓裳,对了,还携几许祥云……我愚钝的头脑只能将仙女拼凑出这般摸样了。好在,于我,也该够了。

上饶城在我心头也是这般形象的。黄金山和云碧峰应该是她的清眉。我是见惯了大山的,素来喜欢用雄壮伟岸一类阳性的词句来概括山的气势。黄金山和云碧峰,竟突然就颠覆了我的习惯,让我没来由地就想起了缠绵,想起了淑丽,想起了女性的温婉和婀娜。这两座山都不高,也算不得苍翠,颜色属于中国画里那种用深绿和锗白调成的青黛。这颜色让我想起了一句诗:“远山如黛眉”。古时的诗人就是能想,果然,用这青黛来形容女子的眉毛委实熨帖之极。此时,我便在为这如眉的青黛情不自禁地浮想,把她想象成刚出土的幼苗,青葱柔嫩滴得出水。而且,我还把更远一点的灵山也挪到了这里,于是,灵山的苍翠和眼前这两座小山的嫩黛有了个十分和谐的地对比,就像女人浓密的秀发与清淡的娥眉,一深一浅,一浓一淡,让人止不住的心动。

难怪,中国女人都喜欢把眉毛修得淡淡的,细细的。原来,不需阔,不需深,不需浓,这才有的是遐想的空间。实在是脑子僵滞,还尽可以拈一支眉笔,再极尽想象去描摹出另一种风情。

这也让我感觉出中国人含蓄内敛不张扬的妙处了,还如作画,将阔改窄,将淡变浓容易,反之,则就难得太多。何况,还有对比,中国画不是讲究层次,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么?

正如古兰经里说“我在大地上创造了群山,以免大地动荡而他们不安。”山,终于也还是有刚劲一面的,亦如眉,终不仅仅是美化脸庞,还要担负起为眼眸卸却雨或汗水侵袭的作用。这两座算不得高耸的秀峰,也扮演着其它任何一座山峰一样的角色。


“妇语夫兮夫转听,采樵须知担头轻。昨霄雨过苍苔滑,莫向苍苔险处行。”缘于刚烈,我想起了这首诗。写这首诗的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上饶女儿,她叫娄素珍,娄素珍是明正德年间著名理学家娄谅之女,秉性聪颖,博学多才,能诗善画,甚至相传她能以秀发蘸墨书写。且颇有政治见地。成年后,被选配宁王朱权五世孙朱宸濠为妃。明朝正德14年,朱宸濠听信术士胡言,欲夺帝王之位。娄妃写下这首诗规劝其夫。可惜,朱宸濠不听劝阻,依旧举兵谋反,后终被王阳明抓获。娄妃亦跳进赣江自殉。

 

能为王室看中选作妃子,娄素珍当然无疑是个大美才女;她以诗谏夫和义投赣江,又彰显了另外两种品德,一是忠义,二是刚烈。那么,做一个综概,娄妃就该是一位典型柔中带刚的刚烈女子了,正像眼前这两座山,看着是两弯诱人的柳眉,实际却还有着“免得大地动荡不安”的责任。或许,娄妃的气质还不仅仅同于这两座山,我想,整个上饶城也应该是这种气质!至若究竟是上饶固有的山水气质孕育了娄妃,还是娄妃的柔中裹含的刚烈影响了后来的上饶,我不敢妄自揣度,然而,有一点却是丝毫不用怀疑的——娄妃与上饶太神似,一样的柔情似水,但在他们的骨子里一直蕴藏着刚烈。

2

上饶城首先得是柔情似水的,因为,上饶首先是女子,是那位我幻想中的天外仙子。

山是清眉,那么,山下那湾清澈的信江河,也就当然成了眉下嵌着的明眸。于眼睛,中国汉语里也有一个恰到好处的比喻:秋水。山下有三江,信江河,丰溪河和饶北河,终年清粼,穿城而聚而去。所以,我把这视为饶城的明眸也是不该会错的。

多年前路经上饶时,我曾为这道丰满却因飘浮着不尽污垢而失去了本色的江流喟叹过,那时,我也将之比拟过女人的双眼,只是,那是一位让疾病缠身的女子,流淌的眼泪浑浊不清,也满透出怏怏病态。不知什么时候起,信江河忽然又清澈了,回复了原本的清灵,如今的信江,不止是清了,绿了,连睫毛——两岸稀疏的草木,这会也茁壮了,一双深眸因此愈发灵动起来,上饶这位天仙般的女子,越是风情万种,一双秋水,直将看的人把魂儿也丢在她的心里,再也不舍离去。我明白,这是因为这双眼睛被阴翳蒙的太久了,在模糊甚或是黑暗的世界里憋久时,当阴翳揭去,积聚在里头的光芒骤然四射,她睁开了明眸,却叫看的人因为惊叹这份神韵而睁不开双眼!

 

我尤其喜欢夜幕下的信江,“风拂柳梢舞,水送气息清。霓虹摇曳处,吴女正传情。”即算白日里难免还会无意看见女之脸颊或额角有些瑕疵,夜里,你绝计是看不到了,这时,你看到的只能是江南女子眼里的多情,是成熟女人风韵眼里的惊艳,是娉婷而舞女子眼里的婀娜,是乳养稚儿的母亲眼里的安详,你还能抽身离去么?你已经无法轻易转身离去,就如搂住你那位初恋的女子。

3

把茅家岭看成上饶这位女子呼吸,我不知道这样是否妥帖。中国成语里有一句“呵气如兰”,说的是美女的呼吸也飘溢着兰花的馨香。如果这样说没问题,那就对了,茅家岭飘溢的正是这种如芝如兰的奇香。

茅家岭出名赖以一个中外闻名的集中营。上饶集中营,是“皖南事变“的历史产物。主要囚禁皖南事变中谈判被扣的新四军军长叶挺,弹尽粮绝被俘的新四军排以上干部,以及爱国进步人士760余人。

如今,对茅家岭当年的境况我们惟能用自己的情感去念想了,我们可以想象到叶挺拖着脚镣戴着手铐,坐在老虎凳上被灌下大碗的辣椒水时,将军心身所受的煎熬有多痛冽,我们也可以想象得到,那些“皖南事变”的新四军干部皮鞭抽打时鼓起的那一道道红杠有多粗硕,我们还可以想象得出,在国民党举枪射击时,被绑着的烈士们喊出那句中国共产党万岁是如何激昂……我们自然也想象得出,这时连同那760余名官兵一起,集中营被囚的每一位新四军都羸弱,羸弱的不如一个女人,面对凶残的反动派,他们毫无动手抵御的能力。

 

我不敢将这时的新四军也比作是女人。只能说,他们是仁爱的,是多情的!他们的抗争,是为了像母亲一样搂紧儿女使之不为人欺辱,中国在受着日本鬼子的欺凌,中华大地,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之下沦陷,他们扛着枪炮,正是为了捍卫他们的祖国!我不敢将之比为女人,但我无法不承认,这也是母性的一面!不同的是,他们用的不是乳汁,是鲜血,他们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在滋养着这片土地的上的儿女!

当叶挺将军挥笔在囚室的墙上写下了“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屈”的铿锵誓言时;当700多名被囚禁的到上饶集中营后,建立了秘密党组织,在狱中更坚定了对共产党的坚定信念时……我们发现,他们不弱,一点也不弱!他们被毒刑摧残的嶙峋的脊梁始终挺立着,就如茅家岭后来那座28米多高的纪念碑,挺立着,成了上饶高耸的鼻梁,轻吐着芝兰的香芳。

茅家岭上饶集中营的先烈精神已积淀成一种红色文化,融进了整个上饶人们的血液。

茅家岭或而不具备其它名山大川的雄伟,她就是悬在上饶姣好脸容上的一只挺拔的鼻梁,但是,从她鼻腔里散溢出的,却是有如君子兰在石罅缝里挣扎积蓄起来的清香。

4

“钟山峙于后、灵山揖于前”,这说的是位于饶城南麓的信江书院。城市不能没有书香,尤其是上饶这个极具文化底蕴的文化名城,这儿生养过如辛弃疾、陆羽、夏言、洪迈、姜夔、郑仪伟、江永、娄谅、娄信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这么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方,需要一个中介将之广播,使其走向更久更远。信江书院,便起到了这个作用,让上饶的文化有了声音。

信江书院是江西四大古书院之一,位于上饶市区信江南岸黄金山上。创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旧称曲江书院。康熙五十一年扩建后易名钟灵讲院。乾隆八年(1743年)在后山建楼以祭祀朱熹,更名紫阳书院,乾隆四十六年始称信江书院。



“夜雨众山响,撼城波浪生。有何难解处,忽作不平鸣?竹露添清韵,松风助远声。冷斋高卧稳,侧耳到三更”。这是嘉庆年间上饶知府王赓言所写《咏书院八景诗》的其中一首。

作为书院,无疑,首先的功用是藏书、授业,读书,且不说信江书院在中国传统儒教思想的影响下,其建筑风格有多么独特和精美,“背倚黄金山,面临信江河”,这一山一水显然赋予了书院的太多灵气。自建院起始,书院就是以讲道为任的,康熙五十一年,“延师主之,召七邑士子肆业焉”。自此,书院书声朗朗。

上饶乃文化之上饶。“山间茅屋书声响,放下扁担考一场。”是在上饶久经流传的民谚,事实上,仅从书院文化繁荣而言,上饶的信江书院及不上铅山鹅湖书院与弋阳叠山书院。不过,由于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上饶信江书院在开院不久就有了极大的影响,在之后的好长一段时间,由于地方政府的重视支持,其规模和书院氛围还超过了名重一时的鹅湖和叠山书院。

今天,信州书院似乎失去了原先的功用了,但是,信江书院推动了整个上饶崇文尚学的风气是一点也不用怀疑的。信江书院自建院以来,始终以程朱理学为主导,大力宣扬“正心诚意”;“主敬”,强调“格物致知”。在人性论上,推崇二程主张“去人欲,存天理”,尤其是清朝道光年后,程朱理学的复兴,将这些思想推向了最高潮。

这种风尚直接的结果是影响了饶城人们的性格,上饶人务实,崇真,知礼,尚义,不野不狂,言行举止,牢牢依循着理学教条。翻开历史去沉湎一番吧,上饶人清廉、忠义,上饶历代不出奸佞之臣,无论是北宋的余尧弼,还是明代的夏言,郑仪伟,这几位位极人臣的上饶籍宰相,都无一例外地流下了一世英名,被严嵩进谗蒙冤的明代宰相夏言、为官“清廉忠直”,“死后囊无余资,多赖门生故旧资助殡殓”的郑仪伟,他们用不仅用德行操守在青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也藉此彰显了上饶城的气质形象。从这个层面来看,上饶的书院文化又是明显受到了历史积淀作用的。

 

青砖琉瓦,力呈沧桑之美;绣闼雕甍,极尽厚重之精。漫步于通幽曲径之中,收入眼帘的是这一派古朴而满透书香的楼阁亭园,活跃于心的却是对从这里漫溢出的浓郁文化气息不尽遐思。这座书院是柔婉的,文静端庄的宛若深闺中的淑女,这座书院又是浑绵的,犹如歌者荡气回肠的余音,将她的思想与情感传递到饶城的每一寸土地。

5

这会,在我面前幻现出的是一出舞蹈,舞者娉娉婷婷,广袖轻舒,化流云逐月;霓裳浏漓,若百花竞妍。我已经很固执地认定几条街是上饶城飘舞的裙裾了。

不是么,一眼的来往车辆如织,满目买菜的男女挎间菜篮频频飘香,街心,花团锦簇,街面,店铺林立,流光溢彩。动的,是人是车,是花草颤颤,是树影婆娑;静的,是琳琅商品,是高楼巍峨。这就是城市了,耀眼的温馨的飞动的静止的,井然有序诠释着现代文明的气息。也和其它城市一样,繁华,喧嚣。不一样的是这儿的搭配。这儿是古与今的结合,是沉重与轻盈的协调,幸存的宰相旧邸是沉重的古,往来的客商和发达的贸易是今天的新颜。我现在站的位置是城区八角塘,“旁舍新开八角塘,往来身在水云乡,绿波胜有西湖意,与客时时泛一航。”这是明朝嘉靖间首辅大学士夏言作的一首《七绝·八角塘》诗。八角塘是饶城一个古老而又家喻户晓的地名。八角塘,白鸥园、宝泽楼,均属明世宗给夏言的敕建府第,其主体建筑是宝泽楼,早年,抬梁式砖木结构,飞檐斗拱,画栋雕梁,镂空花窗,方砖铺地。楼前设置了重石阶,气派万千。至于白鸥园,是夏言被排挤罢官才回到广信府后才建造的,并在其府第花园内新开辟了一口八角形的池塘,命名为八角塘。早先,池旁周围古木参天,修竹夹径,碧翠掩映。

可惜,没了,连同故事一起,这座美轮美奂的庄园也只留下了一些依稀的轮廓。历史,在催生了新生文明的同时,也淹没了许多旧有的宝贵遗产。同其它不复存焉的历史文物一样,八角塘,白鸥园、和宝泽楼这片原是一个统一整体的园林,也遭到了令人扼腕的破坏。

 

夏家园林的凋败,和夏言被严嵩谗言致死有相当大的关系,因与曾铣力主收服被蒙古掠夺的河套地区,善于揣度嘉靖帝心理的严嵩找到最佳扳倒夏言的机会,在严嵩父子和陆炳以及仇鸾一番精心策划下,夏言,终于遭到妻子放逐,子孙被贬为庶人,而自己惨受弃市之刑的悲惨结局。夏家的宝泽楼白鸥园和八角塘,亦随之破败、荒芜。

如今,八角塘闻名的是它的菜市场功能,白鸥园成了一个服装交易市场,宝泽楼也转换成一处商家云集的贸易之所。这种变化,是一个机缘还是饶城百姓的刻意我不得而知,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夏言位极人臣而心系黎民的高尚情操是永远不会被人忘记了。他的尸首为嘉靖弃于市,他的精神却为百姓从闹市拾回珍藏。

且剔开那种凭吊的伤怀,用一双用来寻找美的眼睛来探觅一番吧:我看到了,岁月究竟没能将故往全然剥蚀,旖旎不再,庄穆无存,清幽已去,陡感苍凉。但在宝泽楼,在八角塘,在白鸥园,我依然寻觅到了华堂昼永的痕迹,那些高台重阶翘顶飞檐犹留旧影,老迈了些,沧桑了些,成了看上去显得佝偻了垂髫暮者。楼里,没有了云母屏风,没有了玉榻牙床,没有了曾经标榜着高贵的金银器皿与满堂翰香。可是,你看那虽是拓本却也如夏言那铮铮铁骨的题匾,你听那商贾与来客在茶香氤氲中谈起的故事,你蓦然发现,夏首辅的精神不曾故去,他那敢蔑视权贵一心为国为民的情怀,如甘冽清泉在这方土地的人们心中汩汩流淌。

这儿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这儿是古朴与新奇的交融,在这里,会在浮躁中感受到一份厚重,在这里,还能在讨价还价的商贸中保留一份本真。

 

而且,这繁华已不再独属于某一个家族,夏言留下的资产荫萌了饶城的百姓。夏家,成了为百姓敛财纳福的福地。如今,我就站在八角塘的菜场分享穿梭人流脸上的喜悦。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确,小桥流水与雕梁画栋的颓败有时成了文化的痛,可是,我以为,与其让美为少数人独享,还不如将之散落于百姓之家,使每一位普通人都能切实感觉到这种美的存在。不错,今天的宝泽楼、白鸥园和八角塘都被转换了功用,可它们依然是饶城人们心中的向往,唯不同的是,由眼观更替成了体会!

这也正是文化最终追求的目的,将精神的转换成物质,最后,在物质充盈的条件下又由物质回归于精神!令人欣喜的是,这种追求正在逐步实现,稍远些,龙潭湖,双塔、紫阳、三江……这些公园悄悄将人们对夏家园林消逝的失落一点点盈充,而今,饶城到处可见小桥流水,到处可见硕树批荫,到处可见繁花似锦,到处可见红墙碧瓦的亭台楼阁……给飞快动作着的饶城营造了一处处安谧的所在。这还能不是一件美的让人呼吸也为之紧张起来的裙裾吗!在这六月和风的吹拂下,她还在舞动,轻盈地、款款地,又如同欲火重生的凤凰在振翼。

6

带湖,我却难以为她下个准确定义了,她似乎触碰的到,又似虚无缥缈,没有半点痕迹。走进她,是因为我想起了一位老人,也因为我想起了这位老人那阙水调歌头词《盟鸥》:“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现在站立的地方当然不是那个我梦中的带湖。这里只是一座现代文明促成的一座崭新的庄园,也是红墙碧瓦,也有花鸟啾啭,也有蓊郁绿荫。只是,这些却唤不醒我沉浸在八百多年前的遥想。

带湖原为来也只是一狭长的无名湖泊,它的昭著,缘于此刻仍在我意念中不曾远去的那位老人——辛弃疾。这位著名的南宋爱国将领、杰出词人曾在此隐居十年,因其“枕澄湖如宝带”而命之曰“带湖”。因它的“以青径款竹扉,锦路行海棠”,因它的“青山屋上,古木千章,白水田头,新荷十顷。”还因他“意他日释位得归,必躬耕于是”,于是,辛弃疾在此筑舍而居,然后,在这里留下了他一生中大部分的瑰丽篇章。

 

与早些年金戈铁马的沙场生涯比,在带湖生活的这个时期,辛翁看上去似乎是安逸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他深深被乡野的一片纯真感染,“着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以及“断崖修竹,竹里藏冰玉。路转清溪三百曲,香满黄昏雪屋”。这些词句,都表明了他在尽情享赏笑傲山林闲居乡野的恬静之趣,带湖的山水给了他慰藉也激发了他的灵感,饶城的秀山媚水,将他原来刚劲的诗词风格浸染柔婉起来,怡养了他在温婉诗词的成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辛弃疾在中国诗词上取得的建树和对后来的影响,上饶起着相当大的作用。这个时期,辛翁极尽展示了他作为一个文学家多情、缠绵似水的一面。

但他并不心安,一位文比苏轼,武能万军中取叛逆颅首如探囊的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他如何能心安?金瓯残缺,山河未固,他如何抛开满腔的抱负安耽于眼下这种其实不安稳的清闲!“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些词句里,埋藏着他心里多少感慨呀!事实上,在他心灵深处,波澜时刻不停地在翻涌,他时而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又时而为一生的理想而激动,为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利用这段休闲,他对如何使国家昌盛做出了更多的思考。1188年,受同为爱国志士的陈亮之约,在铅山紫溪,他们数日长谈,挥刀斩马立盟,发出了为祖国统一而奋斗不止的誓言。留下了“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呐喊,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第二次“鹅湖之会”。

 

带湖,推动了他的文学地位,辛翁,也为饶城留下了他的思想和才情。

今天的带湖是没有了稼轩旧居,1194年夏天的那场大火,烧毁了带湖庄园,也抹去了这位著名军事家与词人的所有行迹。然而,我想,不需要痕迹,我们只要清楚,一位伟人的灵魂确乎在这里逗留过许久,给人们带来过品德上的滋润。就像方才那阵沁凉的夏雨,此刻,天复晴朗,可那阵雨留下来的清润与凉爽的的确确让人们惬意过,舒适过。我们只要知道,辛翁虽去,带湖犹存,辛翁的气质已经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或许我们并不能拿出实在的佐证证实辛翁给我们留下的究竟是什么,可是,我听见了,听见了一种用爱国情怀唱响的曲调:“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绕着在这用钢筋水泥和玻璃幕墙营造起的丛林袅袅悠长,像剑戟轻撞,又像玉佩闻风。透过这些建筑,我依稀又见一位清硕老者,反剑在背,捧笈而歌……

7

我该去寻找这座城市的灵魂了。沿着信江翠绿的河堤,沿着北门斑驳的旧道,沿着水南街一路的街灯,我寻觅着,试图能触摸到她的精髓。

上饶城素来是以万般柔情作为城市名片的,那种兼容互纳的文化碰撞,佛道的并存、楚皖闽浙赣文化的交融,促使饶城人养就了旷达谦让如水的宽广胸怀。我不敢对这种结论持以半丝怀疑。然而,我想说,饶城人不仅是柔情似水,在这清澈见底的的清泓中,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忠正、看到诚挚、甚至还看到一种坚硬与刚烈!是的,我看得见澄碧信江水里不绝的绵延,闻得了信江书院里那一阵阵关不住的书香,感到了娄谅故居传出的理学遗风,也听见了云碧峰上南岳庙里的晨钟暮鼓,宝泽楼白鸥园八角塘内商贾的一声声吆喝,更震撼于茅家岭纪念碑前的红旗猎猎,融入过带湖山庄外那黄发垂髫的怡然。可是,除此以外,我还看见过娄妃投江时溅起的浪花,看见过信江被激怒时的汹涌,看见过集中营里烈士刑场上的凛然,看见过夏首辅在金銮殿下的愤慨,看见过辛翁书卷外的英勇……他们是柔婉的,他们又是刚烈的!

 

我不知道这种柔婉之中夹藏着刚烈的气质是不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饶城,在我的心眼里,她就是一位柔烈的女子!看,她正激舞,时而如凤舞九天,时而如龙腾四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