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辨证论治》第六章2

 钟家台 2021-09-24


中药煎服应当符合中医理论原则

中药大多是自然的动植物经过炮制而成的饮片,需要再次加工后才能服用。现在一般的加工方法,或为汤剂煎煮,或为散、丸内服,汤剂占临床的绝大多数。1995年版高校教材《方剂学》:一般说来,病在上焦,宜食后服;病在下焦,宜食前服;……一日一剂,分23次温服。……通常是治疗热证可以寒药冷服,治疗寒证可以热药热服。我们大多只讲一般通常,不管一日数服,有的又可煎汤代茶饮,甚至一日连服2(同上)的需要,忽视了证候病机的对应性,忽视了保胃气、存津液的基本原则,要求病人都按二煎混合分两次服,或就在处方右下角盖个每剂煎×次,分×次服×红印章,长期以来,病人也因此牢固树立了与时间机械对应的煎服思维,无论怎么交待具体的煎服方法,有的病人就是不理解。

中药通过气和味发挥疗效,煎煮方法直接关系气和味的煎出。一般大火急煎者,取其气;小火慢煎者,取其味;头煎药气浓味薄,走窜、发散、升浮,偏于向外达表,有利于祛邪。二煎、三煎就味厚气淡了,善内守淡养。《增订医医病书.煎药法论.炳章按》:大抵表药以气胜,武火骤煎;补药以味胜,文火慢煎。有只用头煎,不用第二煎者,取其轻扬走上也。有不用头煎,只用第二煎、第三煎者,以煮去头煎,则燥气尽,遂成甘淡之味,淡养胃气,微甘养脾阴,为治虚损之秘诀。临床应当根据病情和治法方药的特点,采用不同的煎服方法,或小火慢煎,或大火急煎,或三煎分服,或混合同服。有一年近7旬气虚外感恶寒无汗(体温 39.2℃)的女病人,家属按习惯三煎混合,分三次一日服,9am服药到5pm毫无效果。后原方不变,嘱:少量热服、不拘时频服,头煎服完才服二煎,具体服药量以不伤胃(病人自己胃脘没有难受感觉)为准,每煎服用次数根据具体煎取量(煎好后药液仍然淹过药)和病人服用量决定,能够服几次就服几次,如此头煎气浓偏于发散解表,二煎三煎味重偏于扶正以祛邪,病人服后体温渐降,后夜正常。

脱离证候病机,不管药味多少,药量大小,只是嘱咐病人一剂服×,把清热药冷服等的一般通常机械化,不仅影响疗效,还可能损伤脾胃。有病人用清热解毒中药,一剂总量超过500克,医生交待二煎混合分二次一天冷服,服后胃脘胀满疼痛,恶心呕吐。还有的,药多煎取药液也多,还按一日一剂两次服,超过了脾胃承受能力,腹泻稀水,不思饮食。现在一般药多量重处方较大,有的病人为了遵循医生一日服完一剂的要求,不是久久煎熬,浓缩药液;就是少少加水,连药都没有完全浸到,发汗剂如此,补益剂如此,止吐剂如此,和解剂同样如此,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对应逻辑关系,就这样付之东流了。

汤剂煎服必须对应于证候病机,病情不同,处方用药不同,则服药的次数、时间、药量不同,总的要求是:视人之强羸,病之轻重,以为进退增减之,不必悉依方说也(《中国医药汇海》)。象感冒等外感疾病,药宜热服频服,间隔时间宜短,若服药症状减轻、消失或者发生传变后,则减少服药次数、停药或更方,不愈续服,以愈为度。桂枝汤方后注,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慢性病服药又不一样,一般三煎分开温服为好。因为头煎气浓,重在疏通气血经络,似先锋打头阵要其彪悍;二煎、三煎味厚,重在调养藏腑,功效接续,似中军要在稳中推进。其次,药液不会因为放得过久,气、味发生变化,保证药液的新鲜度。至于一剂服多长时间,要根据证候病机性质,取决于煎取的药液量和病人每次的服量,如果煎取量多服用量少,可多服一两次;反之,则少服一两次。当频服者,次少药力不及;长期治疗者,量过大易伤脾胃。

除特殊要求者外,汤剂一般在饭前空腹温服为好。《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汤剂属水、饮,无论上中下焦,表里筋骨,气血经络之病,必先入脾胃,而后施布药力,倘若有饮食阻碍其间,必然影响药力运行。《景岳全书.传忠录》:凡药食入胃所以能胜邪者,必赖胃气施布药力,始能温、吐、汗、下以逐其邪。脾胃施布药力,使药达病所、资所需、去所害,否则药停于中,如何上下运行,怎能表里通达?现代人饮食精细,劳作减少,四体静多于动,脾胃薄弱,无论外感、内伤服药,除非特殊需要,汤药不宜冷服。胃喜温润恶寒凉,服药失温,伤胃就难以避免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