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春,因为战事激烈,八路军驻莒南大店镇的115师急需补充兵力,为此,上级要求洙边村,这次多动员几个参军的人。 任务下达之后,洙边区洙边村的村委们可就有些发愁了。 由于连年战事,村里面那些思想进步、行动积极的青年们,都早已参军入伍,剩下的符合条件的人,本来就越来越少。 同时随着战事的进展,村中不断收到前方阵亡烈士的通知书,烈属们在村里面撕心裂肺的哭声,也让村内的一些年轻人们,对参军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 在扩军大会的前一天,上级领导在路上遇到了“村花”梁怀玉。 作为村里识字班的班长,在扩军会上也要发言,因此上级领导交代梁怀玉,到时候发言,可得多动员几个年轻人,支持咱们的队伍。 梁怀玉是洙边村的村花,人长得非常漂亮,十里八乡都知道洙边村出了这么一个俊姑娘。 在当时的根据地,八路军组建了解放妇女思想的识字班,号召妇女“学文化、求解放、救中国”。 梁怀玉作为识字班的女班长,思想进步,为支持部队抗日,整天忙着拥军支前,帮部队做军鞋,磨军粮、照顾伤员。 不仅如此,梁怀玉等一众妇女们,还肩负起了扩兵的重任,经常帮着部队在群众中间,积极地沟通参军、拥军的工作。 第二天,上级领导在扩军大会上发表完讲话,19岁的梁怀玉走上了讲台,她向底下的群众讲道:
随后,梁怀玉红着脸,鼓足了勇气,大声对下面喊道: “抗日打鬼子是最光荣的事儿,俺们识字班找对象,就要找参加八路的人,谁带头报名参军,俺就嫁给谁!” 当时的沂蒙地区,虽然八路军的到来,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有所提高,但山区的人们,特别是对于儿女婚嫁方面,大多还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梁怀玉一个大姑娘,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宣布谁带头参军,就嫁给谁,是需要克服很大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在当时,这句话里包含着极大的勇气。 梁怀玉的话说完,场下一片寂静,人们仿佛都被她的话给惊住了。 很快,就有一个人站了出来,这个人叫刘玉明。 他比梁怀玉大了不少,而且长相平平,同时家里的条件很不好,父亲双眼失明,母亲常年患病,家里还有个15岁的小妹妹,家庭经济情况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 刘玉明走上前,对梁怀玉说道“ “我报名,只要能娶你当媳妇,今晚结婚,我明天就上前线打仗去。” 在他的带动下,当天洙边村又有11个青年报名参军。 会后,梁怀玉不顾父亲的坚决反对,毅然嫁给了刘玉明。 正月十五那天,梁怀玉亲手给丈夫戴上了大红花,唱着送郎参军的小调,将刘玉明等人送到了驻地。 临别之际,刘玉明给梁怀玉说,俺要是牺牲了,你就改嫁吧。 梁怀玉对他说: 你要是牺牲了,我就一个人伺候公婆、把小妹抚养大,你在战场上好好表现,我们在家里面,等你,你别挂牵家里,好好为国杀敌,别丢咱洙边村的人。 在刘玉明参军之后的日子里,梁怀玉担起了刘家的重任,伺候瞎公公、病婆婆,还得照顾小姑子,后来婆婆的身体,在梁怀玉的照顾下,竟然渐渐地有了好转。 村里面都羡慕地说刘家真是太有福气了,娶了一个长得漂亮、又能操持家务的好媳妇。 刘玉明这一走就走了五年,期间他跟随部队南征北战,也没有时间来得及给家里写信,梁怀玉和家人在村中,每次看到村委送光荣牌,都提心吊胆,害怕收到刘玉明阵亡的消息。 1949年,徐州解放之后,刘玉明给家里写了封信,向家人介绍了这几年自己跟随部队作战的经历。 这张照片便是梁怀玉接到信后,第二年前去徐州,与丈夫相聚时的合影,当时的刘玉明已经是一位坦克部队的连长。 两人自打结婚后,这五年间,终于有了一次短暂的相聚。 1955年,刘玉明转业到临朐县公安部门工作,而梁怀玉在老家照顾家中老人、孩子,直到1980年,刘玉明离休回乡,两人才真正地生活在了一起。 在国家危亡之际,一个女人为了家国,将自己的一生幸福,托付给了为国赴难的热血儿郎,这在当年的沂蒙山区,应该不在少数。 幸运的是,刘玉明最终从战火硝烟中光荣回乡,最终成就了一段令人感慨而又敬重的姻缘。 致敬梁怀玉,致敬当年那些为国奉献,默默无闻的红嫂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