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用两年多的手机拍摄素材,完成探索“时间体验”的短片

 导筒directube 2021-09-25

编者按:

5 分钟的时间能实现什么?当超短片为便携式设备介入影像创作与观看方式的可能性,给出了极具想象力的多元化样本,它们无一例外透过轻量化工具赋予的空间与亲近的日常视角,触碰和拓延着移动影像创作表达的边界。 

2021年9月24日,由FIRST成都惊喜影展再度在大银幕上呈现的这组超短片,不仅延续了影像的本源法则,更借助轻盈的创意表达在当下语境中重新挖掘着影像与人的关系:或找寻日常与记忆的况 味,或对媒介与科技进行探讨,或寄予公共场域更多思考和反馈,共同开启了一场影像语言的对话。

「导筒」带来2021年FIRST超短片单元的入围作品——来自《时间就像某种果冻》导演甘梅颖专访。

《时间就像某种果冻》

甘梅颖 | 2021 | 中国 | 4分59秒 |

2020年1月,新冠疫情爆发,地球上的生活开始停滞,人类的时钟开始紊乱,人类的悲欢不相通,甚至对时间的感知也完全不同……故事中的两位主人公已异地恋多年,女生在英国读书,而男生在中国。疫情期间,两人保持着远程通话的习惯,却发现两人对时间的感知大相径庭——在英国居家隔离的女生感受到时间的停滞;而男生因身处疫情中心,尚不明晰的病毒让他感到危机四伏,他感到时间溃堤,汹涌、飞速向前。二人开始阅读《时间的秩序》,想从爱因斯坦的时间相对论里找到一丝慰藉……

甘梅颖,本科毕业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的传媒专业,研究生在英国进修电脑艺术,主攻VR电影。其本科毕业短片《这个斯坦利不姓库布里克》入围第十四届FIRST影展。

导筒

DIRECTUBE

&

甘梅颖

      Gan MeiYing

 

 导筒directube 

看到你之前进修过电脑艺术和VR,可否请你先介绍一下自己的背景和经历?

 

 甘梅颖 

我是甘梅颖,四川老家的朋友都叫我老甘,其他地区的朋友叫我阿甘比较多。大学之前是个纯理科生,后来做过纯艺、设计和戏剧,读过艺术史、传媒和一些形而上的玄学。最后跑去学了电脑艺术,做VR。意识到自己还是最想做电影的时候,是研究生时期写代码写到哭的时候。

 

 导筒directube 

去年你也有一支超短片《这个斯坦利不姓库布里克》入围同一单元,和今年这个片子的风格完全不同,可以讲一下那个片吗?

 

 甘梅颖 

《这个斯坦利不姓库布里克》是特殊时期的产物。可以说是那一段时间我整个人的状态和碰到的团队造就了这部电影。因为是学校毕业短片,大家要被分成小组工作,每组也只有一个导演,想做导演的人就需要先做故事的pitch(提案),最后根据大家投票的结果来决定导演人选。

我当时连一个完整的故事都没有,就上去说了一下想法:整个电影就是一个人一直在说“我希望…”,这些愿望都是由他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产生的,但我不是想写一个虚构角色的私人欲求,而是希望他表达的东西能让观者在看的时候,会有某个点让TA觉得:这是我。

甘梅颖《这个斯坦利不姓库布里克》

Wish Tank (2020) 海报

 

 甘梅颖 

然后我说我希望这个作品尽可能地富有创造力、并且诙谐幽默,最重要的是我希望每个团队成员都能在制作的过程中玩得尽兴。原本我以为这种松散的计划并不能吸引到人,结果居然我的提案还中了。

最后的成片从专业角度来说并不算优秀,但确实是一部让每个人都开心做事的电影,我们每天都在试验、都在大笑。其实每个场景都埋了梗,但是有很多梗都太英式了,国内的观众可能没办法完全共情。原片有7分钟长,为了FIRST剪到5分钟,删除了一些少儿不宜的笑话,也删除了一个嘲讽迪士尼版权的梗。

甘梅颖《这个斯坦利不姓库布里克》剧照

 

 导筒directube 

顺便透露下都有哪些梗吧?

 

 甘梅颖 

我把这个上传到B站一个月了(2021年8月底),也有不少观众在评论区猜梗,都猜得挺准的。其实最大牌的梗是开头那个配乐。

那个曲子叫《Asteroid》,是英国所有电影院必放的映前广告的背景音乐。Pearl & Dean,也就是投放广告的公司从1968年开始就用这首曲子做配乐了,所以每个进过英国电影院的人基本都听过这个曲子。

这个是我们团队非常真诚地写邮件争取到的版权。所以当《这个斯坦利不姓库布里克》在英国放映的时候,一开始观众听到这个音乐就非常兴奋了。

甘梅颖《这个斯坦利不姓库布里克》 剧照

 

 导筒directube 

《时间就像某种果冻》,怎么会想做这个片子的?制作周期是?

 

 甘梅颖 

当时是Kiva(刘宽)想参加,找我聊她的故事想法。聊的时候我又看了下章程,突然想起之前在伦敦收集的素材,就想要不就整合一下来发挥时间这个题材。零散的制作时间加在一起不到一周,当时还有别的工作,只能晚上回家抽空剪一剪。

2021FIRST超短片单元——刘宽作品《如果可以》

Only If Possible海报 

 

 导筒directube 

所以这里面的影像都是之前拍下的?直接用手机吗?

 

 甘梅颖 

对,是我在伦敦的时候。大概记录了两年多,就每一次坐有窗的交通工具都会拍。目前有差不多三千张照片,五十多条视频。全是手机录的。

最方便的生活记录工具就是手机了吧,每天都带在身上。我没有数码相机,如果有的话也不一定能做到随身携带。

甘梅颖导演记录的在车上的照片(部分)

 

 导筒directube 

“黑白”是后期处理的?“黑白”和电影的主题“时间”有什么关联吗?

 

 甘梅颖 

黑白不是后期处理的,拍的时候用的iPhone自带的预设功能。最开始其实没有想那么多,我只是单纯地偏好黑白摄影。

我平时玩胶片的时候大部分也都拍的是黑白,比较喜欢明了的光影关系吧。但现在回头看,觉得黑白可能是最好的,不带色彩可以更清晰、直接地观察到一些事物。

甘梅颖《时间就像某种果冻》 (2021)  

Time Is Like Some Kind of Jelly剧照

 

 导筒directube 

这部电影其实非常具有思辨性元素,是在谈“时间—空间”,一开始用词源学切入也很有学术写作的风格。你提过这个题目或者构想其实想了挺久的,疫情可能只是一个触发点,能谈一谈最初你这方面的思考是怎么形成的吗?

 

 甘梅颖 

时间是我一直在思考的话题,大概从5年前就有想法要做点讨论时间的作品。这些年零碎做了很多功课,除了科普和学术类资料,还看了很多科幻小说和影视作品,也用到了一些无意识间积累的素材。

像在移动的车里凝视窗外的时候,我经常会有一种比较奇妙的感觉,就会拍点什么。后来一边记录就会一边思考这种感觉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应用积累的成果,发现它们应该算是我的 “对时间的体验”,就归档了。

导演甘梅颖记录的在车上的视频(部分)

 

 导筒directube 

分隔两地的剧情有你的个人经历吗?

 

 甘梅颖 

没有(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导筒directube 

影片一开始对人物的性格有个简单的划分,一个理科生一个文科生,一个理性的一个感性的,你在生活中更像哪个呢?

 

 甘梅颖 

我是精分水瓶座,所以一半一半吧。

 

 导筒directube 

注意到您的剧组成员,故事是您,编剧则是犬火和程千阁,剧本写作方面你们是怎么合作的?以及其他的组员要介绍一下吗? 

 

 甘梅颖 

我通常和编剧的合作模式都是我写故事大纲和部分的台词,但台词主要是给编剧参考的。这次我把这些材料分别发给了两个编剧。犬火给我的版本比较生活化,程千阁的版本文学性更强。演员录音时候也录了两个版本,最后剪辑的时候我重新编排整合了一下。

至于演员,因为这个片子是临时做的,而我又刚回国,认识的人也不多,所以就只有找朋友帮忙。像女生演员,萌萌,就是我朋友,并不是专业演员。

男生演员是萌萌在中戏给我拉来的。比较搞笑,好像萌萌对接的时候并没有跟男生演员说清楚情况,最后得知提名的时候他跟我说——“当时以为是戏拍完了去帮忙录的边角料画外音,见到我的时候被告知这是男主角,又只录了一下午,以为是传销。提名FIRST超短片的时候感觉像中了一次小彩票。”

甘梅颖《这个斯坦利不姓库布里克》剧照

 

 导筒directube 

你好像有说,演女生的这位一开始有点反感“羊水”这个表达,为什么呢?这个想法灵感来自于哪里,因为“完满的子宫中的时间”是和女性主义理论非常相关的一个概念。

 

 甘梅颖 

她觉得我在胡扯哈哈哈哈哈哈。

这个是因为我生活里好奇心比较重,啥事情都想知道个为什么。我发现我每次坐车就犯困,而且一般在车上我睡的时间比较长。我就开始到处搜原因,这个解释是比较能说服我并且带着温情的。写的时候没有想要刻意做女性主义相关的,而是因为我自己身为女性,一些东西的流露是自然而然地。

甘梅颖《这个斯坦利不姓库布里克》剧照

 

 导筒directube 

声音和配乐方面是怎么考虑的呢?包括声音的处理,声画之间体现了坐车时的律动感。

 

 甘梅颖 

跟声音设计合作的时候,我只要求不要喧宾夺的音效,主是营造环境,能把观者带进那个世界。拿到小样的时候,我会闭上眼睛只听声音,去感受我是不是能够沉浸到那个环境里。而且我也鼓励声音设计师去自由创作发挥,不用所有的声音都是模拟现实的,抽象的、意象式的也很好。

配乐师应该是被我逼疯了的。让他出动机的时候剧本还没完全定,我只给他讲了大概的设定和我想要的感觉,还给他看了一些素材。我一开始就没给他任何参考,怕影响他创作。其实我给他的描述特别抽象,其中一些关键词是“回旋”、“包裹”、“水波纹”之类的。在他出了一个半分钟的动机之后我把这个给到声音设计和演员去找感觉。最后剪辑定稿之后他才完整地去贴着画面卡点做音乐。

 

 导筒directube 

这次超短片其实挺多都是以疫情为背景的,而且多少有些忧郁和伤感吧,尤其还只有5分钟,要表现比较复杂的情绪是挺难的。但你的片子有另一个尺度,就是靠台词的文本和视听图像之间打开的一个尺度,这个你怎么考虑到?素材是怎样编排或设计的?

 

 甘梅颖 

其实去年超短片就有很多是疫情相关的,我当时看完之后觉得用5分钟去讨论这样大的一个话题真的很难。这是波及全世界人的灾难,有些人失去生活,有些人失去了生命,我不能轻佻地做一个作品。

我是想做时间相关的东西,但是这个话题需要一个立足点: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人们会去探讨时间这个话题。我就想起了在疫情封城期间和朋友的讨论,我们都有非常明显的时间停滞的感觉。我认为这是一个既私人化又有共通性的感受,然后就从这里构架了整个故事。对于疫情本身比较点到为止吧。

德里克·贾曼《蓝》 Blue (1993) 剧照

©️Basilisk Communications

 

 甘梅颖 

关于图像和文本,我参考了Derek Jarman(德里克·贾曼)的遗作《蓝》(Blue, 1993)。他的电影画面只有一片蓝色,依靠声音和旁白叙事,给了给观者更多的空间去构建自己的画面。这里有一个权力的转接,观者需要主动地参与到与这部影片的沟通里,而不是像传统的商业电影,被动地吸收信息。所以我也想试试调动观者的主动性。

素材的编排,有几个是确定了固定的位置的。其他的是跟着画面流动性走的。最开始剪了一版,素材特别多,切得比较快,还有各种特效。看下来后发现根本跟不上,观者没办法在听故事的同时,视觉上还摄取这么多信息。于是开始做减法。这个也让我开始思考,当画面和声音不同步的时候,观者能有效吸收的量是多少。

甘梅颖去导Derek Jarman(德里克·贾曼)的Prospect Cottage,也是他的电影《花园》(The Garden,1990年)的取景地

 

 导筒directube 

影片的内核其实可以追述到爱因斯坦和柏格森关于时间的争论,柏格森强调哲学时间,人所体验到的时间;爱因斯坦则认为只有物理时间。

然后就是《时间的秩序》这本书,虽然一开始男女声音的一个区分,甚至时间的词源就是分割,不过他这个书其实是在讲,量子物理的破坏性其实是推翻了熵增和线性时间的、时间是可逆的。

《时间的秩序》线性时间不存在了,同时导向了这个结局(物理的区隔是混沌的),这个推进的方向是怎么安排的呢?是受到《时间的秩序》或者别的什么启发吗?

卡洛·罗韦利 Carlo Rovelli

《时间的秩序》(The Order of Time)

 

 甘梅颖 

最开始想过非线性的叙事,就像打破时间的线性一样,但后来发现5分钟的体量承载不了。

选择《时间的秩序》这本书是因为他写得特别通俗(aka讲人话),放到电影里面能够和日常的这种台词比较融合。如果真的要应用物理知识到电影里,那得拍科幻了。

有意思的是,柏格森和爱因斯坦也是一个从文科出发、一个从理科出发,在他们还在世的时候,对对方的观点都无法苟同。但他们的共通之处是,他们都不认为时间是线性的。柏格森用的是一种哲学式的逻辑去论证,而爱因斯坦是靠物理知识去推断。所以其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实案例。

但是后来,有一个相关例子是人类学家、语言学家丹尼尔·埃弗里特(Daniel Everett)对亚马逊丛林里的一个部落,皮拉罕(Pirahã)的研究。里面有讲到这个部落的语言里面没有时间这个词汇或者相关的概念。

丹尼尔·埃弗里特(Daniel Everett)

《别睡,这里有蛇》(Don't Sleep, There Are Snakes)

图左的英文版来自导演甘梅颖

 

 甘梅颖 

埃弗里特推测是因为他们的语言里面没有数字的概念(很难想象,但是就是你给他们一个苹果和四个苹果,他们知道四个比较多,但是他们不会明白“多三个”这个概念)。不管是柏格森还是爱因斯坦,他们的理论都是基于有“时间”这个概念之上的。

而对于皮拉罕人来说,时间是不是线性的这个讨论根本没有意义,因为他们没有字面意思上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用埃弗里特的原话说就是“They live entirely in the present”(他们全然地活在现在)。矛盾的是我们也只能用他们永远活在“现在”去解释,因为时间这个概念已经植入我们的脑子里,我们无法脱离这个框架。

因为片子时长有限,在这个片子里面只用到了柏格森的绵延(durée)理论,即两个人感知到的时间不一样。然后用了一些物理知识去穿插。但我其实更想延展讨论的是“时间”这个概念本身。

 

 导筒directube 

对于电影这个东西来说,“时间—影像”只有是柏格森意义上的时间才成立,量子时间具有颠覆性但对我们是不可感的。你怎么看文字和图像之间的关系,可再现(representation)的和不可再现的、可见的(visibility)和不可见的之间的关系?

 

 甘梅颖 

我在电影里试图去做的事情是通过图像传递一种时间的知觉,而不是通过运动—影像去表达可再现的时间。不管文字和还是图像都是符号,观者在接受到这些信息后,脑中会有一定的解读过程。

不仅这个过程需要时间,而且由于语言和文化的不同,解读会有偏差和层次之分(特别是对于故事性比较强的电影)。但是有时候,观者在看到一些电影场景之后,TA的身体会先于脑子一步,去直接体验然后做出反应。这个是薇薇安·索布切克(Vivian Sobchack)在探讨“具身性”(Embodiment)和动态图像的关系时提到的一个很有趣的点。

美国电影和媒体理论家和文化评论家薇薇安·索布切克(Vivian Sobchack),左图为她2004年的著作Carnal Thoughts: Embodiment and Moving Image Culture(暂译:《肉身思想:具身性与动态影像文化》

 

 甘梅颖 

所以我很想尝试的一件事情就是,让观者的身体看电影,去感知电影而不是解读。我的电影只是一个非常初期的试验品。

举个例子,主观视角从车窗里看出去的段落不仅是一个意象,也是在调动观者的身体。因为此时,与画面不同步的台词占据了观者的脑子,他们在理解故事。

所以我在想,那观者剩下的潜意识是不是会联想到自己坐车的场景,从而让身体进入到那个状态?因为当我在车里坐着的时候,看到东西以及身体的感受,是我认为的一种时间的知觉。这种知觉是不可见的、也是不可再现的,而且难以描述,只能尽量通过一些方法将可视听的元素编排起来去传递。

至于图像和文本,刚才的问题也提到了参考过贾曼的《蓝》,关于观者主动性的观点。就电影本身而言,文本和图像是相辅相成的。在他的电影里面,有非常多关于蓝色的台词。我的这部电影就在他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吧。如果观者注意力在图像上,那文本是一种对于图像理解的辅助。

但我觉得大部分观者的注意力都会在文本(故事)上,所以对于他们而言,图像是一种对于文本的情绪和节奏的辅助。通常情况下,电影的文本和台词是时时同步的,对于场景、情节和情绪会有加强的效果。

但当不同步时,这些效果都会减弱。但是信息量是更大的。这其实让观者体验到的时间加长了。我有看到一个评论说,看完感觉过了50分钟(哈哈哈哈哈哈哈)。感觉也是另一种意义上对电影“时间”的尝试成功了吧。

 

 导筒directube 

所以电影里关于时间的那段话是出自哪本小说?是讲什么的?最近在读什么书?

 

 甘梅颖 

是出自布赖恩·奥尔迪斯(Brian Aldiss)的短篇集《Three Types of Solitude》中的“Happiness in Reverse”。故事就是一个法官写给他疏远已久的妻子的一封信,关于他最近手上的一个案子:一个住在不为人知的雨林里的男人用树造了一个人形玩偶。我用的对话就是这个男人和人形玩偶之间的。

我一般会同时几本书一起看。最近在读的是伊恩·麦克尤恩的《我这样的机器》,乙一的《将死未死的青》,加缪的《西西弗神话》,也在重读萨拉·凯恩(Sarah Kane)的戏剧作品集。

布赖恩·奥尔迪斯(Brian Aldiss)

短篇集《Three Types of Solitude》

插图来自导演甘梅颖

 

 导筒directube 

还有什么喜欢的创作者、艺术家、作品吗?(文学、小说、音乐、艺术、漫画......均不限)

 

 甘梅颖 

其实在《这个斯坦利不姓库布里克》里面就体现了我很多喜欢的艺术家和电影人,可以去挖一下哈哈哈哈。可能有些不太容易被注意到,像贾曼、大卫·鲍伊等。

我近几年特别喜欢的艺术家是菲利普·帕雷诺(Philippe Parreno),其实《时间就像某种果冻》里面的水母的意象也是受到他的影响,他有很多作品里面都用到了鱼这个意象。他在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展,叫《Anywhen》,也是一个关于时间的装置。哦对,最近刚看了《排球少年》和《强风吹拂》,挺喜欢的。我看动漫比较多哈哈。

艺术家菲利普·帕雷诺

(Philippe Parreno)的展《Anywhen》

Photo © Andrea Rossetti

 

 导筒directube 

目前正在着手的或者接下去的工作是?

 

 甘梅颖 

目前接了几个短片纪录片的活,一直在外面拍摄。同时也在写长篇准备创投。

采访:王元胤

整理/排版/图注:导筒directube

图片来自:甘梅颖

点击原文观看《时间就像某种果冻》

📎FIRST青年电影展超短片单元入围作品b站上线

📎短小精悍的5分钟,如何用手机拍出获奖短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