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是文官出身,为何湘军却能克敌制胜,成为湘军的领袖

 沧海一粟1951 2021-09-25
来源: 光头哥

我们都知道曾国藩是进士出身,地地道道的一个文官,而他所领导的湘军和太平军鏖战了十一年,最终获得全胜,如果我们仔细地想一想便会发现其中的问题,曾国藩原本是一名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对于行军打仗并不熟悉,为何他后来华丽转身,成为了湘军的领袖呢?


自从曾国藩组建湘军的那一天起,便会发现他其实并不是一个军事天赋很高的人,他经常打败仗还曾几次要自杀,曾国藩的著名幕僚王闿运在编纂《湘军志》时,曾指出:“曾国藩首建义旗,终成大功,未尝自以为知兵,其所自负,独在教练。”

由此可见,曾国藩也自认为不知兵,而最大的贡献是对湘军的教练。何为“教练”,其实就是教育和操练,曾国藩给湘军打造了一套完美的制度,制定了行军打仗的原则和方法,赋予了湘军独特的气质,这是曾国藩对湘军最重要的贡献。

对于湘军如何打仗,曾国藩花费了不少的心思,想的非常仔细周到,他制定了各种军规,比如《行路条规》《开仗条规》《守夜条规》《扎营条规》等,这些条规制定的非常细致。如果我们看到曾国藩的这些条规后,不免就会想到“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


比如,曾国藩规定:湘军每日行军只要走半日即可,另外半日用于扎营、休息。李鸿章后来发现,这样一条不起眼的条规在湘军作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李鸿章后来说道:湘军半日行路,半日筑营,这样的话,湘军到处可以立足,不怕敌军袭击,兵勇们也可以保持充沛的体力,旺盛的精力,不致成为疲惫之师。所以湘军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征战十几年,最终获得成功。

仔细研究湘军的营制和战法,不难发现湘军打仗的核心理念就是六个字:“扎硬营,打死仗”。对于湘军来说,挖沟扎营是必备的功课,曾国藩对此十分重视,亲自规定了各项详细数据以及动作要领,反复强调:


每到一处安营,无论风雨寒暑,队伍一到,修挖墙壕,未成之先,不许休息,亦不许与敌交战。墙体须高八尺,厚一丈。筑墙不用门板,竹木。里外皆用草坯、土块砌成,中间用土筑紧,每筑尺余,横铺长条小树,免雨后崩裂。上有枪炮眼,内有子墙,为人站立之地。

湘军扎好营以后,接下来便是要“站墙子”,意思就是站岗,以防止敌人偷袭。湘军之所以”扎硬营“,是为了”打死仗“,或者说是打技术含量不高的呆仗,其目的就是以坚固的营盘为依托,与前来进攻的敌人拼死作战,以防御为基础,大量杀伤敌人,最终取得绝对优势。

曾国藩告诫湘军,守营作战必须要顽强,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决不能轻易放弃营盘,哪怕战到最后一人,因此也就有了“打死仗”这一说。


湘军之所以采取这种策略,主要是当时的双方的大炮都不足以摧毁湘军扎下的硬营,湘军以营盘为依托打防御战,能够守得住,也能给敌人以更大的杀伤,己方所付出的代价要远远低于敌方。

湘军在曾国藩的这六字方针指导下,稳扎稳打,一直逼近南京城,湘军惯用的伎俩便是挖深沟,扎硬营,把城市团团围住,断绝城中太平军的粮食弹药,等待敌人前来攻击,在极大地消耗了敌人的兵力之后,最后用爆破的方式炸毁城墙,攻陷城市。湘军攻取武昌、九江、安庆、南京,基本上都是用的这个方法。

湘军的这种战略战术,深深地烙上了曾国藩的性格印记。曾国藩性格倔强、坚韧,做事扎实、稳健,因此他为湘军制定的作战总原则便是:“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息,既要精要,又要简捷”。


李鸿章后来高度评价这种战术,在自己组建淮军时大受启发,十分佩服老师曾国藩的治军之道。1862年在上奏朝廷的奏折上说:“臣从曾国藩讨论军事数年,见其选将练兵,艰苦经营,不期旦夕之速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