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于西游中的“太宗年号的矛盾”,清代道士刘一明是如何解读的?

 博士论西游 2021-09-25

(博士论西游第七七〇讲,选自《西游谜中谜》(600)第十章――太宗年号之谜)

在上一讲中,我们提到,书中存在的太宗年号矛盾,以及反复出现的“贞观十三年”,并不是作者的疏漏之处,也不是后人所凭空添加,而是其故意为之,目的是用来表现其某种难以明言的观点,从而让读者对其进行自行解读。

那么,难道真的会有人对太宗年号矛盾进行解读吗?当然有!虽然解读者相对不多,但还是有一定数量的,并且他们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相应观点,为我们的解读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参考。

在《西游记》的众多点评本中,自号悟元子、别号素朴散的清代道士刘一明,他所著的《西游原旨》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

作为龙门派第十二代传人的刘一明,他依据道教内丹理论,对《西游记》进行了点评和解读,同时,在其他西游点评者对太宗年号矛盾忽视的情况下,他却对该矛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在对第九回“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的点评中,刘一明首先对唐太宗的年号“贞观”进行了解释。他认为,“夫贞者,正也,静也”,“'贞观’者,静正之观”。

本人认为,该观点应该不是其原创,而是来自于理学大成者朱熹。在解释《易经···系辞下》中“天地之道,贞观者也”一句时,朱熹提出,“贞,正也;观,示也。'贞观’以正示人也。”

也就是说,刘一明对于“贞观”的解释,只不过是在朱熹的观点基础上,增加了“静”的含义而已。

刘一明在对“贞观”的含义解释之后,接下来,他提出了自己对《西游记》主旨的见解,“一部《西游》,总以为贞下起元,为真经之正理、金丹之妙旨而发。”

然后,他指出了太宗年号的矛盾,“细参此目,唐僧生时乃贞观十三年,及十八年报仇,已是贞观三十一年,何以后之唐僧所领通关谍文年限,又是贞观十三年?”

对于太宗年号所出现的这一明显矛盾,他替作者进行了辩解,“读者未免疑为作书者之破漏,殊不知此破漏处,正仙翁用意处。”

他认为,作者用反复强调“贞观十三年”的方式,来介绍大道修炼的方法,“盖以生身之道在此,修身之道也在此。”

那么,为何是“贞观十三年”,而不是其他年份?刘一明认为,“其妙在乎积阴之下,一阳来复,正贞观十三年之奥妙。”

换句通俗的话来说,所谓“贞观十三年”,就是“贞观一十三年”,其用“贞观”二字和“一、三”两数,其意欲表明,需“静正”来向世人“显示”金丹大道,而金丹大道的修炼,则要遵循“一阳来复”的原则。

也就是说,金丹的修炼要从最初始的阳数“一”开始,到达最顶级的阳数“三”之后,再回到初始的阳数“一”,如此一个反复循环、螺旋上升的修炼过程,最终“大道可得”、“金丹可成”。

刘一明的上述观点有道理吗?我们下一讲再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