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士眼中的《西游记》,风景如此与众不同,评刘一明《西游原旨》

 大道自然360 2020-02-28

西游神仙之书也,与才子之书不同。才子之书论世道,似真而实假;神仙之书谈天道,似假而实真。才子之书尚其文,词华而理浅;神仙之书尚其意,言淡而理深。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上面这段话出自《西游原旨》一书,作者是清代著名道士刘一明。《西游原旨》以一个道士的视角审视《西游记》,对西游100回故事分章批注,用严密的道教理论体系进行分析和解读,揭开了以往笼罩在《西游记》之上的诸多谜团,让人拍案叫绝。

道士眼中的《西游记》,风景如此与众不同,评刘一明《西游原旨》

《西游原旨》

在诸多评述西游的著作中,此书没有落于分析故事的窠臼,无疑是一股清流。因此在《西游记》学术研究领域,具有稀缺性和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刘一明,号悟元子,山西平阳人(今山西运城)。是清代最著名的道士之一,为全真龙门派第十一代宗师。他年少饱读诗书、聪颖过人,却身患重疾。他因病而求道,在去往甘肃探亲治病途中遇到名叫龛谷老人的异人,后又遇到仙留丈人,经此二位师父指点而悟道。后半生在甘肃境内行医治病、开辟宫观,开坛讲法,影响极大。他一生著述二十多部,内容涵盖儒释道三家,对《易经》、《道德经》、《心经》等三教经典皆有独到深刻的见解。

本文就尝试对《西游原旨》的几个独创性观点加以评述。

西游记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丹经

《西游原旨》认为《西游记》表面上是小说,实际上是一部“丹经”,之所以写成小说,是为了让它方便流行。在脍炙人口的同时,引导有心人从中悟道和修道。只不过数百年来,人们往往忽视了其中的内涵,只把它当做小说故事来看。

西游一书,人皆艳闻乐道,而未有能知其原旨者。其实西游也,几等等演义传奇而已……其书阐三教一家之理,传性命双修之道,俗语常言中暗藏天机,戏谑笑谈处显露心法。

——《西游原旨》

认为《西游记》是经书,这个观点与普通大众的理解截然不同,是否站的住脚?

《西游原旨》一书用整整100回的分章详解回应了这种质疑。

比如,在《西游记》章回标题中出现的这些丹道术语:元神、金公、木母、黄婆、脊关、水火、炼魔、真阴、灵元、猿熟马驯、功成行满……

《西游原旨》对于以上这些概念给予深度的剖析,透过表层的西游故事,探究到作者企图暗示的深层涵义上。这里,以对唐僧师徒的角色隐喻为例:

《西游记》有个被说滥了的观点,即“心猿意马”,指孙悟空为“心猿”,指白龙马为“意马”。这种说法不能说是错的,但远远没有把孙悟空和师徒几人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解释清楚。

道士眼中的《西游记》,风景如此与众不同,评刘一明《西游原旨》

唐僧师徒

而《西游原旨》则给予了十分系统和逻辑严密的解读:

孙悟空,又叫金公。“金公”在繁体字中是“铅”,而丹道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铅”,即“先天一炁”。它代表了生命的原始能量,又叫“水中金”。

猪八戒,又叫木母。木母在丹道中代表人心中的虚灵,为“真阴”,又称为“火中木”。

沙和尚,又叫黄婆。黄婆在丹道中是真意,是中央土。而土是合并金木水火的媒介。

因此,孙悟空有七十二变,本事也最大最重要。猪八戒有三十六变,沙和尚因为是中央土,是稳定的媒介,所以不能变化。

唐三藏则隐喻太极,唐三藏收三个徒弟,都得乖乖听他指挥,即暗喻“太极统摄五行”的内涵。

道士眼中的《西游记》,风景如此与众不同,评刘一明《西游原旨》

唐僧师徒丹道关系图解

与此同时,唐三藏和三个徒弟,还多重隐喻了佛教和道教的修行路线。唐三藏深明大义,但却手无缚鸡之力,没有任何神通本领。三个徒弟则相反,都各具本领,神通广大,但各有各的思想性格问题。孙悟空脾气坏,猪八戒嘴馋好色,沙和尚是闷葫芦。这即是佛教的“修性”和道教的“修命”的差异。而西天取经,就是他们从各自角度完善自己的过程,最后都能“尽性以至于命”,达到性与命的圆满。

在《西游原旨》的解读下,整个《西游记》是一部充满了象征和隐喻的密码书,明面上的线索是取经故事,暗中主线则是道教修行。其中每一回故事的标题和诗文直白的讲道教修行原理,正文则是讲故事,同时穿插着无数隐喻和符号在其中,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所以,在刘一明的《西游原旨》看来,《西游记》就是一部用小说外表包装的道教丹经,这是它的根本性质和创作动机。

西游记并非“崇佛抑道”,而是提倡三教合一

历来都有很多人认为《西游记》是推崇佛教,贬低道教的,这种观点占据主流。他们这么说的依据是——书中大部分妖怪都是道士的样子,并且猪八戒取经路上还把道教的三清神像都扔进了茅坑里……书中的玉皇大帝和众位道教神仙,面对孙悟空大闹天宫束手无策,不得不“求助”于如来佛祖帮忙平叛,如来一出场,一巴掌就解决了整个天庭都搞不定的孙猴子……

对于这些观点,《西游原旨》则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解读,认为《西游记》是贯通儒释道三教为一家:

西游贯通三教一家之理,在释则为金刚法华,在儒则为河洛周易,在道则为参同悟真,故以西天取经,发金刚法华之秘,以九九归真,阐参同悟真之幽,以唐僧师徒,演河洛周易之义。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道士眼中的《西游记》,风景如此与众不同,评刘一明《西游原旨》

三教圣人:孔子、释迦摩尼、老子

刘一明提出这种观点是符合他身份的,他是道教全真龙门派的传人。而全真教是中国道教的主流派别,由王重阳在金元时期开创。全真教的立教理念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早在元代,就把儒家的《孝经》,佛家的《心经》,道家的《道德经》列为全真教的根本经典。

不仅是全真教提倡三教合一,历史上许多宗师和重要的学派都是如此。如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周敦颐、张载、二程,都借鉴融合了三家学说,大儒邵雍更是师承于道家陈抟的弟子。理学宗师朱熹晚年用心研学丹道经典《参同契》,儒家心学大师王阳明拜铁柱宫道人为师,融禅学和道法于一身提出“致良知”;佛家高僧蕅益大师注解《论语》;道家四天师之一的许真君,他的净明派以儒家的忠孝为立派根本……更不必说吕洞宾、张三丰这样的大宗师,都以儒释道三教合一为基本观点。

因此,刘一明《西游原旨》的观点在今天看似另类,但放在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上,是正统思想。

西游记作者并非吴承恩,而是丘处机

基于上面三教合一背景的论述,该书提出《西游记》真实作者为丘处机的观点。

一西游之书乃历圣口口相传,心心相印之大道。古人不敢言者,丘祖言之,古人不敢道者,丘祖道之,大露天机,所关最重。

这个观点在今天是令人震惊的,众所周知《西游记》是吴承恩写的,怎么就成了丘处机?

首先,《西游记》中体现了浓厚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尤其是讲道教丹道学的整个庞大体系和次序,清楚分明的植入每100回故事的标题和诗文中。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作者有极大的几率是全真教信仰者,而且能达到这样的理论高度绝不是一般的信仰者,而是一位宗师级别的人。丘处机符合这个身份设定,他本人正是全真教最大的流派龙门派的开派宗师。而吴承恩,没有相关文献证明他有这样的背景。

同时,丘处机本人在历史上有一次著名的西行经历。在丘处机70多岁高龄时,他不远万里,用3年时间步行从中国穿越内蒙古草原,去朝见成吉思汗,劝说成吉思汗在征服的过程中减少杀戮,保护平民百姓。丘处机的弟子根据这次西行的经历撰写过《长春真人西游记》,这次西行极有可能是是《西游记》创作动机。

而对吴承恩写《西游记》的文献记载见于《淮安府志》,但按照惯例,地方志是不录入稗官演义类作品的。且在清代藏书家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中对吴承恩这本《西游记》的分类为“舆地类”(地理类)。所以吴承恩所写的那本《西游记》极有可能是类似游记类的作品,而不是我们今天这本上天入地的“神魔小说”《西游记》。

吴承恩一说实际上是在鲁迅和胡适支持下成为主流观点的,而鲁迅曾经这样评价西游记:

评议此书者……或云劝学,或云谈禅,或云讲道,皆阐明理法,文词甚繁。然作者虽儒生,此书则实出于游戏,亦非语道,故全书仅偶见五行生克之常谈,尤未学佛,故末回至有荒唐无稽之经目,特缘混同之教,流行来久,故其著作,乃亦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元神杂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随宜附会而已。——《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先生是极为喜爱《西游记》的,但是他读了很多半桶水的解说,这些人附会儒释道三家学说解读《西游记》,牵强臆断,所以鲁迅干脆一刀切的说《西游记》就是一本“出于游戏,亦非道语”的小说,作者就是吴承恩一个儒生。

鲁迅先生的初衷是撇开这些乱解西游的人和书,但说《西游记》只是娱乐作品,作者是吴承恩,显然忽视了作品中无法抹去的三教合一与丹道系统这两大因素。而在鲁迅与胡适之前,《西游记》的作者其实不存在太大争议,学者们普遍认为是丘处机的观点更为主流。

刘一明的《西游原旨》无疑为丘处机一说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撑,能把《西游记》整个100回的内容完全用丹道理论严密的进行诠释,这绝非一言半句能够反驳。

结语

中国的文化如同自然水系。长江黄河与澜沧江,三江同出一源,散为百川,最终归于一海。虽说是三江,终究是一种水。儒家道家佛家,它们的共同点远远大于它们的区别。

刘一明的《西游原旨》,即是以一位全真教道士的眼光,秉持三教同源的理念所创作的《西游记》评述。在其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一个全新的取经故事,更能够通过西游故事的解读,返本归元,回到源头,汲取融儒释道这三种代表了中华文明根本思想文化的精华。

道士眼中的《西游记》,风景如此与众不同,评刘一明《西游原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