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治疗中风代表医家的方剂配伍及络病用药规律研究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1-09-25

目的:分析古代治疗中风代表医家中风方剂的配伍特点,并基于络病理论探讨其络病用药规律。方法:研究选取了汉唐、宋金元、明代、清代四个时期治疗中风代表医家的中风方剂236首,运用传统文献学研究方法、方剂计量学研究方法以及数据挖掘研究方法,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对纳入研究的方剂进行中药用药味数分析、中药四气分析、中药五味分析、中药归经分析、中药功效分析、高频用药分析、高频用药聚类分析、中药-中药关联分析以及中药-中药复杂网络分析,并对中风方剂中的络病用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在性味归经方面:汉、唐、宋、金、元代治疗中风用药以辛温,归肺、脾经药物为主;明代治疗中风用药以甘温,归脾、心、肾经药物为主;清代治疗中风用药以甘温,归肺、肝经药物为主。(2)在用药味数、高频用药及高频功效方面:汉、唐代平均每方用药味数为14.34味,其高频用药包括肉桂、防风、麻黄、甘草、附子、川芎等药,其高频功效为补火助阳,祛风止痛;宋、金、元代平均每方用药味数为12.64味,其高频用药包括甘草、防风、川芎、人参、黄芩、生姜等药,其高频功效为祛风止痛,解表散寒;明代平均每方用药味数为7.38味,其高频用药包括甘草、熟地黄、人参、当归、茯苓、生姜等药,其高频功效为清热解毒,补脾益气;清代每方平均用药味数为7.63味,其高频用药包括人参、茯苓、干石斛、枸杞子、半夏、当归等药,其高频功效为生津养血,润肠通便。(3)通过聚类分析显示:汉、唐代治疗中风前20味高频药物聚类可分成7类,其常用治法以补气养血,温阳散寒为本,兼以辛温散寒通络,祛风通络,佐以清热通络,化瘀通络以及除湿通络;宋、金、元代治疗中风前20味高频药物聚类可分成9类,其常用治法以滋补肝肾阴血,补气温阳散寒为本,复以化痰通络,除湿通络,辛温散寒通络,祛风通络以及清热通络;明代治疗中风前20味高频药物聚类可分成6类,其常用治法以益气养阴,滋补肝肾为本,兼以化痰除湿通络;清代治疗中风前22味高频药物聚类可分成9类,其常用治法以补气养血,阴阳双补为本,兼以清热化痰通络。(4)通过关联分析显示:汉、唐代治疗中风核心配伍药组为川芎-防风-麻黄-肉桂-白芍-甘草;宋、金、元代治疗中风核心配伍药组为川芎-防风-黄芩-人参-甘草;明代治疗中风核心配伍药组为人参-甘草-熟地黄-当归;清代治疗中风方剂核心配伍药组为半夏-茯苓-人参-熟地黄-肉苁蓉。(


5)通过复杂网络分析显示:

汉、唐、宋、金、元代治疗中风核心处方均为小续命汤之加减方;


明代治疗中风核心处方为右归丸合六君子汤之加减方;


清代治疗中风核心处方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地黄饮子之加减方。


(6)通过对古代治疗中风方剂络病用药研究发现:其高频络病药物包括人参、桂枝、当归、麻黄、细辛、麦冬、天南星、竹沥、羚羊角以及麝香。结论:中风恢复期与后遗症期的治疗,可借鉴明清时期攻补兼施的治则治法。扶正之法或补气、或养血、或滋阴、或温阳,补养络脉中气、血、阴、阳之不足;祛邪则以化痰通络,除湿通络,祛瘀通络等法。并根据邪实与正虚偏重不同,酌定攻补之比例。在中风急性期应注重考虑从“外风”立论进行辨证论治,治则治法则可效法于汉唐,首选小续命汤加减以祛风散邪通络,该方在中风急性期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