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培武:中国画创作的“借变”之法(上)

 三合堂小伙计 2021-09-26

中国画创作的“借变之法”

图文/张培武

   中国画创作是以“借物归理,取象归心。取法变法,道法自然”为其旨取;是以“感性与理性结合为创作思想”的一种视觉造型艺术形式。中国画创作方法繁多,程式多样,观念复杂,风格各异。但是中国画在创作思想上必须得理于“文化性、思想性、哲学性、规律性”。不能“弃具象无法度,弃规则任狂野”。这样就会削弱其中国文化的含量,削弱中国画的审美取向和内蕴精神。

Image

张培武《连峰数千里》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其基础上“重文化、重思想、重品格、重画理”。中国画是“以文载道、以修度人、以笔写心、以墨养生”的哲学思想和儒、释、道精神的一种自然体现。

    以文载道(中国文化是图示文化、象形文化。道就是文化思想)。

    以修度人(修就是做人做事的修养,先修自己方能度别人)。

    以笔写心(是用笔塑造中国画的心象艺术。型于心<认识>,心于道<思想>,道于境<境界>。笔随心行,心随意发,心笔相触,心境)。

    以墨养生(是用墨来润养道法,包括做人做事,修心养性才能化蛹为蝶、禅心顿悟。)一个优秀的国画家耕墨一生,心静气足,才能创作出传世佳作,还能延年益寿。

Image

张培武《落木风萧飒》

    中国绘画艺术是在世界绘画艺术领域中独具特色,独立体系的民族绘画艺术。中国绘画艺术之所以博大精深,成为中国四大国粹之一,是因为中国民族文化承载几千年的文化精神从来没有断代过,是一部优秀的中华文明辉煌史。中国美术史上卓有成就的画家,他们不但是伟大的艺术家,也是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们始终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私的善良。他们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着重于人文精神和品格修养,创作的经典作品代代相传。

Image

张培武《落木风萧飒》

    在中国画创作中,所谓“借变之法”,是借与变的相对关系,“借易,变难”,“借法”就是借鉴,借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拿来主义思想。“变法” 就是'变换,变新、变通',“变法”是在原有文化传承基础上'提高升华,承古开新'。“变”之所以难就难在画家的“笔精妙、阅历丰富、学识渊博境界高深”。如何做到在“借中求变、变中升华、变中得道”的思想,需要我们“静心养气,养真气;澄心读书,读经书;参禅悟道,悟大道”。“借变之法”是借他人之法,变自己之法。

 借  法

    什么是借?借力发力,借自然之物为我所使之长为我所用。例如:借东风(草船借箭)、凿壁借光、借鸡下蛋,借刀杀人、借尸还魂。都是讲借他人之力,发展自己。牛顿说:“如果说我看的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无数的事实证明,在文化、社会、政治、科学领域里,善于借别人的力量来发展自己,是成功的捷径智慧的结晶

Image

张培武《秋庭不扫携藤杖》

一、“” 从何来:从古人经典中来、从今人经典中来、从自然生发中来、从禅道(哲学思想中来,从品德修养中来。张大千一生临摹无数,他说:“一个画家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必须要师今人(指老师),师古人(指临摹)。更要师造化(指写生),兼效百家”。

 1、借古人经典

1)借古人绘画思想:儒、释、道精神和哲学思想。

2)借古人绘画规律:中国画理的法则、法理、规律。

(3)借古人绘画经典:临摹历代绘画经典。

2、借今人经典

     当代很多著名的艺术家,他们耕耘一生,不但有丰富的经验,而且还通过历史演变的过程来悟化自己。如五四新文化运动,建国初期西学东渐的新国画思想,文革中红色文化,八五思潮等当代艺术思潮。他们经历了这些艺术思潮的洗礼,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思想境界,他们的作品是我们借鉴欣赏的学习范本。

Image

张培武《溪山到处有芳林

3、借自然生发

1)写生的由来:五代腾昌祐说“工画而无师,惟写生物”。到宋'写生赵昌'的历史发展,而出现写生一词。

2)写生是笔墨状物:写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是自然物象与心象的关系,是写自然得造化的关系”

3写生是“游与悟”: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对自然“游”与“悟”的道理。

4)写生是外师造化:古人张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与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观点,是一脉相承,并形成中国画自己独特的绘画写生观念。

Image

张培武《得趣天然

4、借禅道思想

1)求精神

   精神是一种暗能量,精神来于画家的综合修养和作品质量。人无精神有病兆,作品无精神就板、刻。有精神的作品需要艺术家长期修为,这是一个慢的过程、悟的过程。慢能厚积,悟能得道。

Image

张培武《家园生活在情中

2)求内美

  “真、善、美”是艺术的核心价值观。黄宾虹先生有句名言 “江山本如画,内美静中参” 作品求“内美”需要画家去认真领悟渗透。中国画的最高指归是“内美”。“内美”是让人“静下来、放下来、慢下来”。屈原有云: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内美修能就是为人格塑造。在中国画里,“热烈不是宣泄,冷静不是冷漠,站高望远不失平衡,偏激不燥有定力,读万卷书归真心”。这是中国画的本质特征。“求真、求善、求美”是中国画最大能量的释放。这就是中国画求“内美”的真正内涵。

Image张培武《无题

二、笔墨开天地

1、笔墨法

    笔墨是中国画的核心,“气韵生动”都是笔中而来。任何一种艺术都是通过点、线、面来造型,中国书画尤其重在笔墨线法的运用关系。《石涛画语录·笔墨章》中说:“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这是石涛对笔墨法的高论。真正能达到“笔精墨妙”的人少之。笔墨的高度不是短时间用硬功夫练出来,是靠长期修为中渐悟而来。

Image

张培武《金秋太行

2)点线法

    中国画线法变化较多,线的质量尤为重要。“平(锥画沙)、圆(折钗股)、留(屋漏痕)、重(高山坠石)、变(变化转折)”是用笔五法中的精髓。起承转合,提按顿转,左右顾盼,行笔稳健,一波三折,收笔藏锋等都是借书法中的重要法则中总结的规律。巧借书法中“起、行、转、藏、顿、提、回、按”八个字是中国画的法宝。笔墨线条是中国画的核心。高质量的线条就是绘画的生命线,其文化内涵则远比西画笔触性高深。

Image张培武《纵壑凌霄

3程式

    中国画重程式的特点,就像格律诗一样,格律诗之所以难写是因为它有格律,之所以美也是因为它有格律的韵味。中国画程式用笔用墨,其中“勾勒、皴擦、点染”等有一套完整的绘画程式,离开了这些程式,就不符合中国画的规律。

Image

张培武《暗谷疑风雨

本文的第二部分:《变法》下期待续

Image

张培武,1949年8月出生于重庆市,现居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海淀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画高研班导师、荣宝斋画院名家工作室导师、教授。人民书画院业务院长、抖墨艺术学院院长、人社部《中国书画人才》杂志主编、李可染画院研究员、北京凤凰岭美术馆名誉馆长、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安徽省工商业企业家、艺术家联谊会联席主席、贵州安顺学院艺术学院客座教授、《艺术焦点》杂志总编。

来源:  北京龙脉家园书画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