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老人说:再累莫坐人肉凳,再饿莫吃坟前供,如何解释这句话?

 关山听风 2021-09-26
本期作者   关山听风

“再累莫坐人肉凳,再饿莫吃坟前供”这条俗语之中,前一句是各地普遍的说法,后一句只是个别地方习俗。俗语中比较难以理解的是“人肉凳”,而“坟前供”就好理解多了。

1、再累莫坐人肉凳

这条俗语中的“人肉凳”是指用人的身体当凳子坐。
现在我们通过一些古装影视剧,还看到这样一些镜头:有一些古代人上马、下马,上马车、下马车和上桥、下桥,使用一种凳子叫杌凳。踩踏上马时使用的杌凳叫马凳,踩踏上轿时使用杌凳叫轿凳。有一些不体恤士兵的军官,也是为了显示威风,用士兵的背子作轿凳。他们让士兵弓着背,踩踏士兵的背上下马或上下马车。也有一些官员及贵族同样如此,踩踏仆人的背上下马车或上下轿子。
在农村,民间流传旧时代一些财主坐人肉凳的故事。这些财主出行时坐轿子时有一种特别的嗜好,喜欢把人的身体当凳子来坐。比如,我们家乡就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家财万贯的财主,出门坐轿子时,为求享受,喜欢用小妾的腹部当凳子坐。由于这个财主身体肥胖,三年内就坐死了四个小妾,最后这个财主因中气卧床不起,在床上躺了四年,全身糜烂,受尽折磨后才死去。故事的结尾的观点认为,这是一种因果报应,财主四个小妾的冤魂,每个冤魂折磨了他一年,让他四年里生不如死。
农村故事中,还有一个财主,带着仆人去田里监工,或者外出的时候,走累了或者站累了,坐在地上又怕他弄脏衣服,于是,他就让仆人轮流趴在地上,财主就坐在仆人的腰身上休息,他就把这种休息方式称为“坐人肉凳”。这个故事的结尾说,这个财主最后家道败落,最后变成疯乞丐,经常趴在地上,让人到他腰身上坐人肉凳,可村里人哪个敢去坐呢?谁也不想像他一样,遭到报应。
过去,我国传统观念认为,“骑在人身上”“坐在人头上”“在上头上拉屎”等行为,都是对人的欺凌和侮辱,是杖势欺人、作威作福的暴戾表现。民间对这种人恨之入骨。这些故事的结局,就是表明了农村民众对这种不道德行为的极度痛恨,充分体现了恶人有恶报的传统因果报应观念,以及当时的一种社会心理。
“人肉凳”在农村,通常又指人膝盖上面的腿上,因此“再累莫坐人肉凳”专指女人不能坐在男人的腿上,男人不能坐在女人的腿上。旧时有“男女授受不亲”,指男女交往,要恭谨,有礼有节,不应该很轻浮行为。男人和女人之间,如果不是夫妻关系,相互坐在腿上,就是一种轻浮的行为,不雅观,有伤风化,是绝对不允许的。旧时,即便是夫妻,在人前也不允许这样做,也被视为有伤风化,不讲礼法。就是现在社会,人们不再讲究旧礼了,但是,如果在公众场所出现非夫妻之间的这种行为,仍然被视为不雅行为。
现在社会,人们的思想开放了,在一些公众场合,比如车站等车时,没有地方坐,站累了,夫妻之间,或男女朋友之间相互照顾,“坐人肉凳“的现象还是存在的,这种现象司空见惯了,也就变得很正常了,没人在意了,实际上也管不着人家。
旧时乡村民众非常讲究行为举止的礼节,在公众场合,也不能随便坐在别人的腿上,同样不视为不雅行为。有的地方还被认为是对被坐之人的欺侮,这与民间旧时所说的“男人头女人腰,只能看不能撩”的道理是一样的。现在农村,人们聚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有一些人出于开玩笑,坐到别人的腿上,人家也是不允许的,有一些脾气暴躁的人还要大发雷霆,闹得不愉快。因此,现在农村人之间,不能随便坐在别人的腿上,避免尴尬的场面出现。除非两个人的关系特别亲密,平时相互嬉戏习惯了,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至于小孩子坐在父母或其他长辈的腿上,那与上面说的不是一回事。事实上,小孩子长大到一定年龄后,也同样是不允许坐在父母或其他长辈的腿上,同样也视为不礼貌的行为。

2、再饿莫吃坟前供

“坟前供”,就是坟前的供品。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方对坟前的供品有不同的处置方式。
有的地方,拿到坟前祭祀后的供品,忌讳拿回家里,就摆在那里,通常是一些水果、糖果和面食类的东西,一些容易变质发臭的食品不能拿到坟前,如肉类。不过也有一些地方没有这种讲究,供品还是以肉类为主。
有的地方,拿到坟前的供品,也忌讳拿回家里,也不能摆在那里,必须由上坟的人在坟前把供品吃掉,不能有剩余的东西留在坟上。因此,这些地方上坟时,供品的准备,通常按上坟人能否吃完为标准。这些地方又把吃供品称为“吃坟头饭”,意思是先人享受供品的“气”后,必须分给上坟的人来吃,这样才吉利。
有的地方,拿到坟前的供品,祭祀完成后,收起来,可以带回家中,由家人做酒席,请家族中的近亲一起来吃。这种说法,与在祖庙、寺庙中赠送的供品的说法一样,可以拿回家里,分给家里人吃后,会得到保佑。坟前不可以留祭祀后的供品,以免山中各种野兽到坟头吃供品,并在坟前打洞,或者将坟头的土扒下来,对坟头造成破坏。
这些不同地域处理坟头供品的习俗,有的地方是保留和沿袭了古俗,没有受后世产生对坟墓的禁忌。比如古代祭祖后的供品就是分给家族中的每户人家享用;有的地方,则是因为古代农村生活水平很低,从节俭的角度出发,舍不得把祭祀的供品丢下,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通常来说,祭祖的供品,不管是在家中祭祀,还是到坟上祭祀,都是通过精心准备,都是食材质量比较好的东西,也是平时很难吃到的东西。那种年代,本来很多人就吃不饱肚子,生活艰难,这样好的东西是不可以遗弃不吃的。
直到现在,这些农村地区,依然遵循着这一习俗。因此,这些地方也就不存在“再饿莫吃坟前供”之说,因为这些地方的坟头上,压根就没有供品让人吃。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地方习俗也发展变异,有一些地方在坟上祭祀后的供品,既不能拿回家里,也不能让人吃,祭祀完成后也就摆在那里。因此,这些地方才有了“再饿莫吃坟前供”的说法。
实际上,这种说法是出于地方对“丧”的一种禁忌,凡是与“丧”有关的东西,这些地方的民间俗信认为与“晦气”有关。不能吃坟前的供品,也就是怕沾上“晦气”。民间又有“饥鬼抢斋”之说,认为吃人家坟前的供品,就把自己当成了“饥鬼”了。这些都是民间习惯性的迷信说法,不足为信。实际上,“再饿莫吃坟前供”的目的,除了所谓的“晦气”心理作用外,主要还是考虑到食品安全问题。毕竟,放在坟前祭祀过的供品,会引来虫子的叮咬,虫子本来就带着各种病毒,对人身体不利。即使没有虫子叮咬,供品放久了,也会变质,或者滋生各种病毒,吃了这种供品的人容易生病。
也有一些地方认为,拿别人家坟前的供品,是对人家先人的不敬,也就是欺侮人家的先人,不符合旧时民间礼制。这也就是人们把“再累莫坐人肉凳,再饿莫吃坟前供”两句组合在一起的原因,因为两种行为都与“礼”不相符,都是一种不讲规矩的行为。
另外,旧时,农村乞丐比较多,寺庙供品和坟前的供品,大多成为乞丐的美餐。这也是一些地方留下供品习俗形成原因之一,这就像过去农村人家红白喜事一样,要有乞丐上门和对乞丐进行施舍,家里才会吉利。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坟前留下供品的习俗,也不全是浪费,而是考虑到乞丐的生存,这也算是旧时人们的一种善心了。

总而言之,这条农村俗语,是在旧时社会背景下产生的,现在社会与旧时社会的观念不同了,语境也不同了,人们的一些行为方式也就有了很大变化。现代人更讲文明和卫生了,没有人坐“人肉凳”,更没有人去吃人家的“坟前供”。这条俗语也属于过时俗语之列,不值得宣扬。我的解释也仅供读者参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