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宋代,铠甲就基本实现了“私人定制”,各兵种都有严格的规定

 野谈历史 2021-09-27

铠甲是宋元各方队最主要的防护装具,其形式多样,各有特色。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聊一聊宋代的铠甲。

宋朝建立伊始,就十分重视铠甲的制造。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南北作坊每年要造涂金脊铁甲、素甲、浑铜甲、黑皮甲、铁身皮副甲等铠甲二三万领。之后,又有黑漆顺水山字铁甲、偏挨甲、长齐头甲、短齐头甲等各种铠甲。

在宋代,铠甲就基本实现了“私人定制”,各兵种都有严格的规定

步人甲

《武经总要・器图》记载了宋军使用的步人甲等五领甲的构造图绘和文字说明,“其制有甲身,上缀披膊,下属吊腿,首则兜鍪、顿项”,其质料有铁、皮、纸三种。

书中以步人甲为例,显示出全甲的各个部分。甲身是一个整片,为全甲主要部分,由12列小长方形甲片组成,上面是保护胸和背的部分,用带子从肩上将前后相连,腰部用带子从后向前束扎,腰下垂有左石两片膝裙。甲身上缀披膊,左右两片披膊,在颈背后连成一体,用带子扭结在颈下。兜的形状如同覆盖着的钵,后面垂缀着较长的顿项,顶部散插着三朵漂亮的缨。

在其余的四领铠甲中有一领较为华丽,身甲的胸、背部分作山文,腰带以下有裙腿、鹘尾,披膊肩部作虎头形状,虎口里衔着下面披膊的其他部分,在护住腰胸的部位,也都成口露虎牙的虎头形状。

如果把河南巩县宋陵前面的石雕凯甲武士像上的兜和铠甲,同《武经总要》所绘的图形相比,两者是相似相符的,说明北宋时的铠甲,基本上是按统一的式样制作的。

在宋代,铠甲就基本实现了“私人定制”,各兵种都有严格的规定

黑漆顺水山字铁甲

南宋绍兴四年,军器所规定全副铠甲的重量为40-50斤,用甲片1825叶,同时还规定披膊、裙腿、鹘尾等不同部位的叶片数,以及不同部位叶片的重量。至乾道四年(1168年),铠甲和叶片的重量减轻,叶片的数量增加,制作精细,质量提高,并按不同兵种区分铠甲的重量,其中枪手的铠甲重53斤8两至58斤1两,弓箭手的铠甲重47斤12两至55斤,弩手的铠甲重37斤10两至45斤8两。

以枪手的铠甲为例,此时全甲的叶片为3145~3782片,几乎是绍兴四年(1134年)的一倍,可见铠甲叶片细密的程度已经大为提高。

在宋代,铠甲就基本实现了“私人定制”,各兵种都有严格的规定

南宋的华岳在《翠微北征录》中,对铠甲制造工艺的精粗,尺寸大小是否合体等与铠甲质量优劣密切相关的问题,都作了全面的论述。其中对不同兵种和不同体形的士兵,要披着不同重量和不同叶片数量铠甲的问题,论述得尤其精辟,可以认为是对军器局在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所作规定的诠释。

华岳认为,铠甲的制作,应当根据各兵种的不同需要,战术动作的差异,官兵身材的高矮与胖瘦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如果只拘泥于一种定式,那么所制成的铠甲就不适用,或者被穿着者拆去甲叶,遗弃不收;或者被整段割去,造成浪费。

从不同兵种与不同的战术动作的角度说,步兵的铠甲要比骑兵的长些,弩手的铠甲要比枪手的铠甲宽些。步兵与骑兵的铠甲有四种不同:

在宋代,铠甲就基本实现了“私人定制”,各兵种都有严格的规定

其一,步兵直身站立,铠甲的腰围需要五吊宽,骑兵铠甲的腰围只要四吊,如用五吊就会顶住两腋而不便俯仰,下擦两腿而不能转。

其二,步兵两脚行走,甲身以右掩为佳,骑兵甲身以左掩为好,否则就会拄定左脚,妨碍跨马踩镫。

其三,步兵直立走路,甲身太短就会露出双脚,骑兵蹲坐马背,甲身太长就会绕双腿,所以甲裙过膝三寸便可。

其四,步兵甲身的腰围与吊腿连成一片,称为“金装”,便于披着。骑兵的甲身则要分成两段,称为“摘吊”,便于摘除和取用。

在宋代,铠甲就基本实现了“私人定制”,各兵种都有严格的规定

两者铠甲的制式因用途不同而有所差异。同样的道理,弩手的铠甲要比枪牌手、弓箭手、剑斧手、骑兵的铠甲短小些,因为弩手需要身材比一般士兵矮小的人来担任。从士兵身材胖瘦高矮的角度说,铠甲的制作也不能拘泥于一式,否则胖人披着嫌紧,瘦者披着嫌松;高个子披着露膝露腕,挡不住射来的矢石,矮个子披着垂过脚面,不便迈步;射手披着肥大的铠甲,就难以挽弓射箭;枪剑手披着肥大的铠甲,就会碍手碍脚。

为此,华岳建议把铠甲按腰围分作四尺半、四尺、三尺半三等;把甲裙按大小分作十五吊、十三吊、十ー吊三等。每一等甲桾又按胖瘦分作三等。这样,胖瘦高矮的官兵,都能选择合体而又便于操作所用兵器的铠甲。华岳的论述对规范当时铠甲的制作技术和工艺,具有重要的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