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头棋,一盘永远的乡情岁月

 唐诗宋词古诗词 2021-09-27


山路旁松荫下,几位老者正围着一石桌弈棋,很有弈仙何处石枰空,细细松阴婉婉风”的意韵(明·王履《石棋局》)。走近观看,眼前更是一亮:这是当下年轻人很少认识的田间地头棋——“三斜”。
蜀田百里无陂池,山头陇亩如画棋”(宋·袁说友《祷祈喜以甲子日得晴》)。弈棋在我们民族有悠久的历史。从达官贵人、江湖隐士到山野农夫无不乐之。山中闲日月,只许烂柯知”(明·胡奎《棋》)看他终一局,白却少年头”(唐·高辇《棋》)。但像这种下一局锈蚀了斧头、白了少年头的围棋,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少有这闲暇。干活累了,忙中偷闲,抽一锅旱烟,俩人随手下一盘胜负只需几分钟的“地头棋”,输赢一笑,开心解乏。

“地头棋”的棋盘、棋子都是就地取材。用尖利的锥形石块或一截硬树枝在地头树荫下划出棋盘;坷垃头、小石子、小碎瓦片,或折成寸把长的细木棍均可当棋子。万物为棋子,透着民间的质朴和大气;且没有段位、地位之别,不分长幼,均可对弈。下棋者或屈膝而蹲,或盘腿而坐,虽不讲究,倒也尽兴。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唐·杜甫《江村》)。私意里总觉得杜甫与妻子下的就是这种“地头棋”。
小时乡下的孩子们没有多少娱乐活动,最喜欢下“跳井”、“钻牛角”、“打鬼子”这几种棋。


“跳井”又叫“憋死牛”。先在地上画一个开口向下的大“区”字作为棋盘,再在开口向下的“区”字两个角之间画一个圆圈作为“井”。“钻牛角”也叫“赶牛”。先画牛角状的棋盘轮廓,然后在牛角里画出与底线平行的4条线段,而后用斜线将这些线段在“牛角”里连接起来。“打鬼子”又叫“大炮打小兵”,由横竖6条直线组成正方形的棋盘。“大炮”是2枚大石子,“小兵”是18枚小石子。“跳井”和“钻牛角”及“大炮打小兵”里的“小兵”,都不为“吃子”,而是将对方“憋住”。“跳井”和“钻牛角”因棋路简单,行棋不允许思考,要行子如飞,在眼花缭乱间定输赢。
地头棋就是草根棋,没有围棋、象棋般高雅,却有野趣。试想:村头巷口一群孩子咬一口卷着大葱的煎饼,为赢一盘棋争执嬉闹,好不快活;或山坡河边,拾草的顽童,捡几粒石子,玩疯了“跳井”。不觉意间,红日西坠,方想起“错向山中立着棋,家人日暮待薪炊”(明·高启《观弈图》);才匆匆起身去忙活。或是山岭旷野,山风清爽、山泉潺潺,山花飘香。几个放牛的孩子来了兴致,青石板上“钻牛角”或“打鬼子”,杀得天昏地暗。好在有吃饱饮足的牛儿欢叫哞哞,催促孩子们好回家了。大有“心游万里不知远,身与一山相对闲”的情趣(宋·黄庭坚《观叔祖少卿奕棋》)!


“地头棋”最有技术含量的当属“三斜”。“三斜棋”的名称有多种叫法:如“四斜”、“五周”、“五通”等。棋盘是由横竖5排的直线组成的正方形,布满盘是25颗子。布棋或行棋时,尽最大可能让己方的棋形成能吃子的三斜“四斜”通天”、“五周”(或叫”)、”等;还要“堵”住对方形成“三斜”、“棍”等棋形。先手棋是13颗子,后手少一颗子。先布子,满盘后,后手者先行棋。乡下方言里落子叫“搁”,吃子叫“掐”,不让对方形成棋形叫“堵”,形成可以吃子的棋形如“三斜”等叫“上”。

田间休息时,俩人搁棋, 边上很快就会围着一圈观棋的。观看地头棋,没有“观棋不语真君子”的讲究。这些围观者个个都是“高手”,自觉不自觉间分成两伙,七嘴八舌,指指点点。真真是“彼此抽先局势平,傍人道死的还生”(唐·王建《看棋》)。大伙儿盯着棋盘,嘈嘈嚷嚷,唾沫横飞。“看来总是争闲气,笑杀傍观袖手人”(明·郭登《棋》)。无论谁输谁赢,看棋者都是一种享受。观棋的欢声笑语弥漫在庄稼地上空,传递着农家生活的快乐!


中学时期,有一次数学老师带队到生产队帮助秋收。他第一次见识到“三斜棋”就被迷住了。老师用数学的思维解析地头棋,他说“三斜棋”是由'数’和'形’组成的。'方’是正四边形,'三斜’、'四斜’是由点展开的一条射线,'通天’是正方形的对角线,'中棍’则是正方形的中间线。布局“连己断敌”,有围棋的缜密,走动“暗藏杀机”,胜象棋的搏杀。这是古老的数学知识与民间智慧的结晶,很值得我们骄傲。

地头棋里有数学智慧,更有悠悠乡情。有一盘地头棋我至今还记得。

一年麦收,生产队收割最后一块田里的麦子。当妇女队长送来一担茶水时,队长说就剩这点麦子了,抽袋烟、喝碗水,好好歇一阵。
邻居二哥就对住一个巷子的三叔说:“三叔,咱爷俩搁一盘?”

“你小子是臭棋篓子,赢过几回?”

“三叔,你那两下子俺早就领教了,也就那样了。我输的那几回,全怨你耍心眼,催我快搁,快搁。你却慢慢悠悠地咂吧(慢慢想)。不行咱赌一赌,一盘定输赢,敢不敢?”

休息的人们听俩人要打赌,兴奋起来,直撺掇三叔应战。

“好来,二侄子输了可不许耍赖!”

“耍赖不是人!你是长辈,你先说赌什么。”

“我输了就弄二斤猪头肉,咱爷俩喝盅酒。”

“我没钱喝酒,可有力气。要是输了,大叔(生产队长),你看这样行不?这块没割完的麦子还有一亩吧。我全包了,工分不多记,大家的工分也不少,割了半个多月的麦子也累了,今晌午全回家歇着去。”队长二话没说就同意了。


读过书的三爷爷借此来了一段谈古论今,“'他时谒帝铜龙水,便赌宣城太守无’(唐·温庭筠《观棋》);'金门若召羊玄保,赌取江东太守归’(唐·陆龟蒙《送棋客》)。这两句诗里说的是同一件事。南北朝时期的羊玄保很会棋下。宋武帝刘裕与他下棋时打赌,如果他赢了,就给个大官做。羊玄保果然赢了,武帝就让他去做了宣城太守。几局赌山果,一先饶海僧”;唐人郑谷诗里说的是下棋赌瓜果吃。还没见赌割麦子的,稀罕,稀罕!你俩赌棋,我当保人。落子不悔,看棋的不许多嘴!”

俩人平常下棋输赢顶多几分钟,这次都很谨慎,急性子的二哥每向棋盘上搁一个小石子,都是考虑再三。看棋的人密密围着,伸长脖子,睁大眼睛静静观看,生怕漏掉每一步棋。搁棋的俩人“相对终无语,争先各有心”(唐·李从谦《观棋》)。

在两人搁棋的空隙,我把数学老师解析“三斜”的话告诉三爷爷。三爷爷说:“老师讲的'数’呀'形’呀我不懂。咱庄户人这'三斜棋’是很玄妙。”三爷爷指着正对弈的棋盘说“你看:'三斜’代表'日月星’三星”;四个点连成'方’,合四方之数;五个斜点连成一线叫'通天’,是'贯通天地’的意思;'中棍’占着中央,'踞中原,驭四方’,对方不能再上三斜、四斜,很难赢,这就是'逐鹿中原’……”说话间棋盘上变化很大,三叔凭着“边棍”、“三斜”与“方”组成的“捣子”,让二哥吃尽了苦头。覆雨翻云着一争,分明死地要求生。如何自有转身路,苦向人间险处行”(宋·钱时《夜观汝溪二侄象棋四首》)。最后二哥绞尽脑汁,左突右冲,终是回天无力,只好认输。

“兄弟爷们,这棋我认输!你们都回家歇着。大叔,吃过晌午饭,你派人手把麦个子(麦捆)运到场里,耽误不了。”二哥说着,端起黑瓷碗,扬起脖子,“咕咚咚”灌上两碗茶水,一步跨进地里,镰刀一挥,“唰啦啦”割起麦子。

“二侄子,搁棋就图个乐子,开玩笑嘛。累死了,你大大(父亲)让赔儿子,我去哪儿找。”三叔边说边割起麦子。队长也喊起来,“歇够了,热闹也看了,还真让'二傻子’一个人割呀。”大家哄笑着纷纷拿起镰刀。

“大叔,三叔,老少爷们,'吐口唾沫砸个窝窝’。谁见过泼出的水能收回来。心意我领了,活得我干!”

“谁还不开玩笑。”“玩笑话当真还了得。”“让你爷俩一盘棋搁得浑身烂痒痒,得割麦子挠挠。”不管众人如何劝,二哥就是不同意众人帮他割麦子。

“大叔,三叔,你们要是不喊大家回家,我就给老叔下跪。”队长见二哥认了真,只好招呼众人回家。三爷爷丢下镰刀,双手按了按二哥的肩膀说:“小子,古人说'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宋·王安石《棋》);你把'戏事’当真,是个'汉子’!”

三叔回家后没买到猪头肉,就宰了一只大公鸡,让三婶炖在锅里。他蹲在巷子口等到一身疲惫的二哥割完麦子,硬生生拽到家里喝了个痛快。再后来,三婶娘家的俊侄女就成了二哥的媳妇。

一枰子玉敲云碎,几度午窗惊梦残”(宋·黄庚《棋声》)。岁月流逝,“三斜”等乡间的地头棋日渐式微。其实,这土掉渣的地头棋,既有古老的数学知识,还有厚重的乡间文化智慧。在青山绿水之间搁一盘有着乡村时代印记的地头棋,那久远的乡情便清晰地浮现眼前,难以忘怀!
注释:几种“地头棋”的着法:

一、“跳井”(又叫“憋死牛”)棋的着法:

下棋前,一方将2个棋子摆在开口向下的“区”字左侧的两端,另一方2个棋子则摆在右侧的两端,只留出“区”字中间的交叉点作为走棋的空当。用“包袱剪子锤”分出先后手。每人每次只能沿着“区”字里面或横或竖或斜的线段挪动一个位置。“跳井”棋是以“憋住”对方为赢,但先手者不能第一步就将对手“憋住”。两人在轮流走棋过程中,什么时候一方的棋子被全部堵住了去路,就算输了。只要你不让自己的两头“牛”同时走到竖线的两个端点上,对方就永远不能逼你“跳井”。


二、“钻牛角”(又叫“赶牛”)棋的着法:

一方持2子,俗称“赶牛的”,棋子布在下端两个角;一方持1子,俗称“牛”,棋子放在“牛角”顶尖上。“赶牛”的先走,只能进不能退;“牛”可进可退。“赶牛”要将“牛”向牛角尖上赶。如“牛”被赶至牛角尖后再无路可走,“牛”方输。如“牛”冲出堵截,到达“牛角”底部任意一角,则“赶牛”方输。


三、“大炮打小兵”(又叫:“打鬼子”)棋的着法:
1、由横竖6条直线组成正方形的棋盘。“大炮”是2枚大石子,“小兵”是18枚小石子。游戏开始前,“大炮”一方把子放在靠近自己的边行中间两个点上,“小兵”一方把子布满靠近自己的三行。

2、行棋:“大炮”先行,“小兵”后行,双方交替行棋;双方均可在前后左右相邻的空点移动一个位置行棋(“大炮”吃子时除外)。

3、吃子:“大炮”可吃子,“小兵”不能吃子。“大炮”和“小兵”在一条直线上且之间只隔一点且为空点时,“大炮”可以把“小兵”吃掉,也可放弃吃子改走其他空点。“小兵”把其中一个“大炮”周边紧邻的交叉点全部占领,这个“大炮”即不能行走,但另一个“大炮”可以救它突围。

胜负:“大炮”把小兵全部消灭则胜;“小兵”把两个“大炮”全部围困使其无法行动则胜。双方均不能胜时则“和”。


四、“三斜”棋的着法:

(1)“三斜棋”的术语:
方:一方相邻的4颗子组成一个“口”字形。
三斜:一边到临边一方的3颗子形成斜线。
四斜:一边到临边一方的4颗子形成斜线。
通天:或叫“五通”,棋盘一角到对角一方的5颗子形成斜线。
五周:或叫“棍”,棋盘上一方的5颗子在横线或竖线上呈直线。
捣子:循环移动一块子,都能形成掐子的“上”;对方“上”后,己方的“捣子”无闲子可掐,这样的“捣子”叫“铁捣子”。
拉开:走动己方“上”的棋形。

(2)“三斜棋”的行棋方法:

下“三斜”棋,双方轮流搁子,搁在线段交叉点上。不管谁先“搁”,只要“上”棋,就掐掉对方的子。布局时掐子,“上”棋的拿一颗自己的棋子压到被掐的棋上。布局结束,再把被掐的子从棋盘上拿掉,就开始走棋。如果没有掐子,就各拔对方一颗棋子,然后开始走棋。走棋时“上”棋,就直接掐对方的子。“掐”子还有一个规矩,只能掐“闲子”,不能掐对方成了形的棋(如“三斜”、“方”等),要是无闲子可掐,被掐方必须指子,指哪颗就掐哪颗。

(3)掐子规则由双方约定。

一般“三斜”、“方”掐一子,“四斜”、“棍”掐二子,“通天”掐三子等。也有不管“上”何种棋形,均掐一子的规则。

(4)行棋以一方最先掐完对方的棋子取胜而结局。双方均无力掐完对方的子则“和棋”。

(注:凭记忆整理,表述可能有不准确的地方。又因乡村“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地头棋的搁法规则也略有不同。)

-作者-

朱少华,莒南县人,中学高级教师。喜欢写作。教学论文、散文随笔、诗歌、剪纸等作品,散见多家报刊及网络平台。在征文及网络文学作品大赛中多次获奖。

遇见是缘,点亮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