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E、A峰融合时,E/A应该怎么算?

 超声曾冰冰 2021-09-27
众所周知,一个完整的心动周期包括舒张期和收缩期,如下图所示:



其中舒张期的部分时相对应到我们的频谱图上就是这样的:


楼上这个案例的心率是62次/分。

如果心率增快,心动周期就会缩短,以舒张期为主,准确来说是舒张期中的缓慢充盈期(此时E峰和A峰的距离缩短)。

而当心率快到一定程度,不但缓慢充盈期消失,而且在快速充盈期(E峰)还没结束,心房收缩期(A峰)就开始了,即我们常说的“A峰落在E峰上”。


如果是落在E峰的上升支或波峰处,此时E、A峰融为一体,也就分不清谁是谁了。


但如果是落在E峰的下降支,还是可以分辨的。


这个时候,对E峰的峰值流速不会有什么影响,有影响的是A峰(注意这个结论的限定条件是A峰落在E峰的下降支)。

为什么呢?

众所周知,舒张早期左房内的血液流向左室,靠的就是左房左室之间的压差来驱动。

随着左房内的血液流出,左房压减小,左室由于血液充盈,其内压力逐渐增高,直到左房压=左室压时,血液不再流动,也就是E峰下降到基线水平(此时流速=0m/s)。


然后经过一个缓慢充盈期,心房才开始收缩,左房内的血液再次流向左室,也就形成了A峰。


当心率增快时,A峰落到E峰上,此时此刻左房左室之间还有压差,即左房压>左室压。

那么当左房收缩时,其内残存的血液就会比正常多,而左室内充盈的血液比正常少,双面夹击之下,心房收缩期左房左室之间的压差就会比正常大,因此形成的A峰就会比正常要高大一些。

E不变,A增高,则E/A会变小。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测量E/A比值时,指南提出如果E、A峰融合且融合点流速大于20cm/s时,需要将所测A峰的峰值流速减去融合点(B点)的流速。

   真实的A峰流速=所测A峰的峰值流速—B点的流速

这样子得出来的E/A比才能够用于评估舒张功能。


当然,A峰落在E峰上原因有很多,不仅仅是心动过速,比如房室传导阻滞也可以(PR间期延长)。

另外,有小伙伴拿频谱图来问我如何推导心律失常的类型,如何下诊断。

一来我确实搞不好,二来我觉得这种事情还是交给心电图好了,人家做得又快又准,我们的手不必要伸这么长,作为兴趣了解一下、拓展一下知识面就可以了。


这篇文章也是以前的存货,记忆中好像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就写了这一篇,肯定还有小伙伴有许多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再写一篇估计也很难,实在是没工夫。

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多翻翻书,各种书上零零碎碎都会提到一点,其中王新房教授的《超声心动图》是最全面的。另外还有公众号“孔较瘦”也写过很多这方面的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