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学-特定穴-笔记

 道之中 2022-02-20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10类。

  五输穴

  十二经脉位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腧穴,称为井、荥、输、经、合。60个

名称分布经气流注特点
井穴手、足的末端“所出为井”
荥穴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所溜为荥”
输穴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所注为输”
经穴腕踝关节以上“所行为经”
合穴肘膝关节附近“所入为合”

  五输穴的临床运用 

  (1)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

  “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难经》)

  井穴多用于急救,荥穴多用于治疗热证,输穴多用于治疗关节疼痛,经穴治疗作用不典型,合穴多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病证。

  五输穴五行配属

  “阴井木、阳井金”,以此类推。


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
阴经
阳经

 

  (2)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 

  理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

  选穴原则:“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虚证用母穴,实证用子穴。

  子母补泻法(本经子母补泻和他经子母补泻)

  (建议:记忆五输穴歌诀结合其五行属性表学习此内容)

  六阴经五输穴与五行配属表

六阴经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
肺(金)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肾(水)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
肝(木)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心(火)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
脾(土)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
心包(相火)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

  六阳经五输穴与五行配属表

六阳经
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
大肠(金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膀胱(水至阴足通谷束骨昆仑委中
胆(木)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
小肠(火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
胃(土)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
三焦(相火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

  (3)按时选用 

  ①季节:“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

  ②每日时辰:根据一日之中十二经脉气血盛衰开合的时间,而选用不同的五输穴,——“子午流注”。

  《五输穴歌诀》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原穴、络穴

  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又名“十二原”。

  阴经五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为同一穴;所谓“阴经之输并于原”,或说成“以输为原”。阳经输穴后另有一个原穴。

  络穴:指络脉从本经别出的部位。“络”,是联络的意思。十二经的络穴都位于肘膝关节以下,任脉之络穴鸠尾散于腹,督脉之络穴长强散于头上,脾之大络大包穴布于胸胁,共十五穴,故称为“十五络穴”。

  十二经脉原穴与络穴表

经脉原穴络穴经脉原穴络穴
肺经太渊列缺大肠经合谷偏历
心包经大陵内关三焦经阳池外关
心经神门通里小肠经腕骨支正
脾经太白公孙胃经冲阳丰隆
肝经太冲蠡沟胆经丘墟光明
肾经太溪大钟膀胱经京骨飞扬
任脉
鸠尾督脉

长强

脾大络
大包


          

  大肠合谷焦阳池,

  小肠之原腕骨穴,

  胃原冲阳胆丘墟,

  膀胱之原京骨取。

  《十五络穴歌》

  肺经列缺胃丰隆,通里心经肾大钟

  支正小肠大偏历,内关包肝蠡沟封

  飞扬膀胱焦外关,胆是光明别络崇

  督脉长强任鸠尾,公孙脾络大包同

  临床应用:诊断和治疗脏腑疾病。

  “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脏腑发生病变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

  原穴有调治其脏腑经络虚实各证的功能,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畅,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十二络脉加强表里两经联系,络穴能“一络通二经”。十二经的络穴除可治疗本经脉的病证、本络脉的虚实病证外,还能治疗其相表里之经的病证。

  临床上常把先病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经脉的络穴相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原络配穴法”,是表里经配穴法的典型用法。

  如肺经先病,先取其原穴太渊,大肠后病,再取该经络穴偏历。反之,大肠先病,先取其原穴合谷,肺经后病,后取该经络穴列缺。

  背俞穴、募穴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分布于背腰部膀胱经第1侧线上,六脏六腑(含心包)各有一相应的背俞穴,依据脏腑名称命名,共12个。

  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为“腹募穴”,五脏六腑(加上心包)各有一相应的募穴,共12个。分布有在本经者,有在他经者;有为双穴者,有为单穴者。

六脏背俞穴募穴六腑背俞穴募穴
肺俞中府大肠大肠俞天枢
肾俞京门膀胱膀胱俞中极
肝俞期门胆俞日月
心俞巨阙小肠小肠俞关元
脾俞章门胃俞中脘
心包厥阴俞膻中三焦三焦俞石门

  《十二募穴歌》

  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

  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

  胃中脘兮脾章门,包膻三焦石门穴。

  临床应用 

  腑病多选其募穴,脏病多选其背俞穴。如:肺热咳嗽,可泻肺之背俞穴肺俞;寒邪犯胃出现的胃痛,可灸胃之募穴中脘。

  治疗与对应脏腑经络相联属的组织器官疾患,如:肝开窍于目,主筋,目疾、筋病可选肝俞;肾开窍于耳,耳疾可选肾俞。

  在临床上背俞穴往往与相应募穴相配使用,称为俞募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常用来治疗相应的脏腑病证。

  八脉交会穴

  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八个腧穴。

  1.分布特点和组成 均分布于肘膝以下,包括公孙、内关、后溪、申脉、足临泣、外关、列缺、照海。

  2.临床应用 单独选用治疗各自相通的奇经病证:督脉病变出现的腰脊强痛,可选通督脉的后溪治疗;冲脉病变出现的胸腹气逆,可选通冲脉的公孙治疗。

  互相搭配使用:治疗两脉相合部位的疾病。

经属八穴通八脉
相配合主治
足太阴公 孙冲脉胃、心、胸、疟疾
手厥阴内 关阴维
手少阳外 关阳维目外眦、颊、颈、耳后、肩、寒热往来
足少阳足临泣带脉
手太阳后 溪督脉目内眦、颈项、耳、肩、发热恶寒
足太阳申 脉阳跷
手太阴列 缺任脉肺系、咽喉、胸膈、阴虚内热
足少阴照 海阴跷

  《八脉交会穴歌诀》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连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八会穴

  “会”,是聚会的意思。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

  1. 分布特点和组成 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八会
    脏会
    腑会
    气会
    血会
    筋会
    脉会
    骨会
    髓会
    穴位
    章门
    中脘
    膻中
    膈俞
    阳陵泉
    太渊
    大杼
    悬钟

  2.临床应用 

  对于各自所会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相关的病证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如六腑之病可选腑会中脘、血证可选血会膈俞等。

  郄穴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

  1.分布特点和组成 郄穴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阴阳跷脉及阴阳维脉也各有一个郄穴,合称为十六郄穴。

  2.临床应用

  郄穴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一般来说,阴经郄穴多治疗血证,阳经郄穴多治疗急性痛证。如孔最治咯血,中都治崩漏,颈项痛取外丘,胃脘疼痛取梁丘等。

  十六郄穴表

阴 经郄 穴阳 经郄 穴
手太阴肺经孔最手阳明大肠经温溜
手厥阴心包经郄门手少阳三焦经会宗
手少阴心经阴郄手太阳小肠经养老
足太阴脾经地机足阳明胃经梁丘
足厥阴肝经中都足少阳胆经外丘
足少阴肾经水泉足太阳膀胱经

金门

阴维脉筑宾阳维脉阳交
阴跷脉交信阳跷脉跗阳

  下合穴

  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1. 分布特点和组成 在足三阳经膝关节及以下部位。

六腑下合穴足三阳经
大肠上巨虚足阳明胃经
小肠下巨虚
足三里
阳陵泉足少阳胆经
膀胱委中足太阳膀胱经
三焦委阳 

  2.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六腑疾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合治内腑”,概括了下合穴的主治特点。

  如足三里治疗胃脘痛,下巨虚治疗泄泻,上巨虚治疗肠痈、痢疾等。另外,下合穴也可协助诊断。

  交会穴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位。

  交会穴能治本经的疾病,也能兼治所交会经脉的疾病。如大椎是督脉的经穴,又与手足三阳相交会,它既可治督脉之疾,又可治诸阳经的全身性疾患;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的经穴,又与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相交会,因此能治脾经病,也能治疗肝、肾两经的疾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