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言慧珠如何攀登梅派艺术高峰(3)

 cxag 2021-09-27

图片

言慧珠如何攀登梅派艺术高峰(1)

言慧珠如何攀登梅派艺术高峰(2)

      言慧珠从分析梅兰芳早年演唱的传统剧目《祭江》入手,认为梅先生早期也是以继承传统为主的,是在尊重传统、接受传统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她分析梅兰芳《祭江》的唱法,行腔工整,简洁有力,字字铿锵,刚多于柔,真像金石一样的结实。完全合乎青衣的传统规范。和陈德霖先生的唱法是很相近的。梅兰芳在早期为什么着重强调继承,言慧珠在文章里引用了梅兰芳自己的一段话,可谓深中肯綮(qing,请。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比喻最重要的关健。):“艺术的创造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一个演员如果眼界不广,没有消化若干传统的艺术成果,自身就不可能具备很好的表现手段,也就等于凭空创造。这不但是艺术进步过程中的障碍,而且是危险的。”梅兰芳的这段话,至今发人深省。

   梅兰芳在总结自己六十年的艺术实践时,曾说过两句话,大意是:前三十年是杀进去,后三十年是杀出来。这两句明白易懂的话,蕴含着深邃的美学原理。“杀进去”和“杀出来”是一种对立统一。任何一门古典艺术,“传统”这间屋子,你必须先“杀”进去,熟悉这间屋子里的一切,掌握其各种要素和本质规律,然后才有可能“杀”出来,做到变必有自,新必有源,继承而不泥古,出新而不离“谱”。正如刘海粟先生所言:“古到极底,便新到极底。”现在有这样一些同志,对京剧一知半解,仅仅在这间屋子的门外探头朝里描了一眼,或者进去走马观花似地“溜”了一圈,便大声叫嚷:“哦!不就这么点玩意吗!过时了,过时了,非改不可。”他们哪里知道,梅兰芳为此付出了整整六十年的代价。

   言慧珠在谈到梅兰芳中期的唱腔和表演风格时,用了“由简而繁,刚柔相济”八个字。这一时期是梅兰芳艺术创造的兴奋期。言慧珠认为,梅兰芳在年轻时学的许多昆曲,包括他对绘画舞蹈等等各种不同艺术形式作了研究,使他在这个基础上,创作了《天女散花》、《嫦娥奔月》、《麻姑献寿》、《太真外传》等歌舞并重的新戏。为了适应新戏的需要,梅兰芳首先不断发展和丰富了京剧曲调。言慧珠以《嫦娥奔月》为例,阐述了梅兰芳为了表现嫦娥在酒后感到独居广寒的寂寞,首创了最富于抒情性的【南梆子】。【南梆子】原是从梆子里移植过来的,经过梅兰芳唱出来以后,就完全京剧化了。言慧珠又说:

    “梅先生不但创造了【南梆子】这一京剧的曲调,而且在运用上也非常灵活。像在《霸王别姬》这出戏里,他又用【南梆子】表现了一种苍凉的情绪。我们一听到“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我这里出帐外且散愁情------”立刻就会想到荒漠的古战场,悲凉的秋夜,虞美人独步月下忧郁、惆怅的心情,以及那种诗情画意的意境。而在《王春娥》这出戏里,梅先生又创造了另外一种风格的【南梆子】,用以表现欢乐惊讶的气氛。王春娥见已经死去了十三年的丈夫,突然间活着回来了,又惊又喜。梅先生在这里安排的【南梆子】用了几个高音和比较花哨的腔,把剧情一下子推向高潮。从这三出戏里可以看出,同是【南梆子】,但三者的效果却完全不同。”

       在这里,言慧珠虽然仅通过解剖京剧的一个艺术细胞(南梆子)来分析梅派艺术,其实质已经触及我们前面所说的关于戏曲艺术要不要塑造人物和如何塑造人物的关键问题。媒介论是研究戏曲本质特征的科学方法。由于戏曲的主要物质媒介是诗、歌、舞,因而他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必然和其他门类的艺术(尤其是话剧)有所不同,形成了一套“戏剧歌舞化,歌舞戏剧化”的写意性的表演体系,黄佐临先生称之为“梅氏体系”。这个“体系”不是以再现生活图景唤起人们的认识而引动情感为基础和目标,它更着重提炼艺术的“形式美”来杜绝一切自然主义。所以说,一个戏曲演员,只有当他(她)技巧的运用都不成问题的时候,艺术才有可能提升为个人的气质和人物神韵的体现。而现今京剧舞台上出现一种现象,很值得我们重视。主要表现为:用写实主义理论和手法来刻画戏曲人物的“艺术家”越来越多了,他们不论有意或无都对传统采取一意,种虚无主义的态度。这是很令人担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言慧珠学梅的精神值得我们重视。

    在文章中,言慧珠还以《太真外传》、《生死恨》等剧为例,分析为什么任何一种曲调和唱腔,只要经梅兰芳唱出来,立刻就风靡一时,群起效仿?为什么梅兰芳创造出来的东西那样受欢迎呢?她认为:

    “首先,梅先生尊循他自己所发现的艺术革新的规律,既尊重传统,又尊重前辈的艺术成果和劳动,吸取前辈的艺术精华来充实自己,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其次,梅先生很尊重群众的欣赏习惯,能适应观众的需要。由于梅先生正确认识了继承与革新的辩证关系,而不是凭空臆造,闭门造车,所以他设计出来的新腔,既新颖而又不脱离京剧风格,很快地就为广大的观众所接受。”

       我们发现,言慧珠在文章中多次引用梅兰芳关于艺术创造中如何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理论,并抒发她自己学“梅”的体会。师徒俩的见解达到了无间的契合。

     言慧珠在谈到梅兰芳晚年的表演艺术时说:

   “ 梅先生晚年的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晚年最后排演的一出戏是《穆桂英挂帅》。这出戏几乎是没有新腔,更没有炫耀新奇的地方,就像齐白石的画一样,絢烂而归于平淡,假如深入欣赏,就很容易发现内在丰富的蕴藏。”

      最后,她把梅兰芳三个时期的唱法,用书法来比喻:梅先生“早期的唱法是正楷,中年是行书,晚年是草书”。真所谓:入山愈深,问津愈邃。言慧珠的这一见解,是她精心学梅的科学总结。据《绝代风华  言慧珠》    原作  费三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