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小瞧言语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孩子才会成为你希望的样子。 作者 | 李核桃 中秋节回老家,发现外甥和妈妈在一起时的状态和跟爸爸在一起时完全不同。 玩乐高时,外甥搭一个城堡给妈妈看,妈妈看完就夸:“真漂亮啊!我都想住进去了!” 于是外甥更起劲了,接下来半个小时都在认真搭建城堡,即使城堡歪了、塌了也不气馁。 可当他造了一个花园给爸爸看时,爸爸的回答就很负面:
外甥越听越生气,一脚就踹飞了半天才搭好的花园,还涨红着脸嚷嚷:“我再也不建花园了!” 同一个孩子,为什么不同的人带,差别这么大呢? 心理学上有一个“暗示效应”,说人会无意中接受其他人发出的信息,从而做出与信息相对应的反应。 家长说孩子的作品“丑”,说多了,连孩子自己也对作品不自信了。 家长说孩子“不行”,潜移默化中,孩子也会接受这一点,并失败给家长看。 千万不要小觑暗示的力量! 台湾心理学博士洪兰有一项研究: 人的观念和行为之间存在着因果循环。大脑产生观念→观念引导行为→行为产生结果→结果改变大脑。 比如父母骂孩子笨,孩子的大脑就会产生“我是个笨蛋”的观念,于是真的越来越迷糊,脑子越来越不好使。 孩子的不良行为又会引起父母的指责,恶性循环不止。 父母的“消极暗示” 对孩子的伤害是毁灭性的 看过一个新闻,沈阳一个16岁男孩,24小时内纵火8次! 第八次纵火后,他故意留在原地,等着警察抓他。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他说,希望“以入狱的方式给父亲惹点事”,报复他。 因为父亲经常打他、骂他、训斥他,还扬言他“早晚得进监狱”。 经常收到父亲的这些消极暗示,他的内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最后他真的按照父亲所说,越来越不听话,甚至走上犯罪的不归路。 爸爸暗示他“早晚得进监狱”,他就真的“进监狱给爸爸看看”…… 暗示的力量有多强大?很多人根本想象不到。 国际亲子沟通专家阿黛尔·法伯说:“永远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给孩子怎样的暗示,他就会按照你说的样子成长。 知乎上看到一个女孩的故事:她是老二,出生时让妈妈受了很多罪,所以一出生就被妈妈讨厌。 妈妈只要一不顺心就骂她畜牲、垃圾、不配为人。 有一次她穿了一件没过膝盖的短裤,妈妈就指着鼻子骂她不要脸。 有一天她没做家务就出去玩了,妈妈骂完让她写承诺书:以后先做家务再玩。 她不写,妈妈就逼她吃老鼠药,还说:“我给你的生命我有权利收回!” 再次被骂后,她就用美工刀割腕了,血喷了一地。 从医院回家后妈妈又骂她故意吓唬人,让她“不如真的去死”。 她再也不敢自杀了。 但这样没骨气地活着,她又很看不起自己。 总觉得自己就是妈妈所说的那种人,又贱、又垃圾,“过分不堪和龌龊”,“让我自己都觉得恶心”。 总是习惯性地把错误往自己身上揽,习惯性地自我批评、自我否定,总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焦虑又自卑地苟活着。 全球畅销书《原生家庭》一书说:
孩子会相信、并全盘接受父母对自己的评价。 如果大人总是评价孩子这里不够好、那里不够出色,孩子就会真的在这里、那里形成坏习惯,“坐实”大人的差评。 类似的场景还有: 父母批评孩子粗心大意,结果孩子非但没有变认真,反而越来越粗心。 父母批评孩子磨蹭,结果孩子越来越磨蹭。 父母批评孩子不省心,结果孩子越来越不省心…… 消极暗示就像一个“诅咒”,在孩子身上不停地应验。 给孩子积极的暗示 他才会往优秀的方向发展 歌手萧敬腾,成名之前曾进过少管所。 小时候的他经常抽烟、打架、逃课、盗窃,小小年纪就沾染了一身恶习。 爸爸的管教方式也比较粗暴,动不动就训斥、责骂、暴打。 每当他跟同学发生争执,爸爸二话不说就认定他不对,认定他就是那个“坏孩子”。 萧敬腾自己也默认了爸爸的差评,认为自己是个“坏蛋”、连基因都是坏的,直言“我生出来的小孩绝对是个坏蛋”,以后不打算生孩子,考虑领养。 这样自我否定、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萧敬腾,后来怎么走上正途并找到理想了呢? 是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好老师。 老师无意中发现,他学架子鼓的三个月里没有打架斗殴,便鼓励他:“专注做音乐,说不定以后还能成为大明星呢!” 也正是这句话,让萧敬腾的内心起了变化:
从此,他慢慢远离了狐朋狗友,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音乐中去,这才有了后来我们所认识的“流行歌手”萧敬腾。 早教专家林怡说:
粗暴地干涉,不一定能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 但不着痕迹地暗示,反而给了孩子春风化雨般的勇气,让他不抗拒变好。 能抓住这种心理的教育者通常不费吹灰之力,更能教出优秀的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对某小学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所谓的“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测验后,他交给老师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学生名单,暗示这些学生很有前途。 8个月后,他对这18个班的学生复试发现: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都有很大的进步,学习态度也有很大的改善,性格也变得更开朗、自信。 可这份名单,只是他随手写上去的! 名单上的学生正是接受了“我有发展前途”的暗示,从而更努力地向“有发展前途”的形象靠拢,由此激发了各方面的潜能。 大人假定孩子是优秀的人,孩子便不断向优秀者努力,证明大人所言不虚。 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作“自证预言”,即人会不知不觉按照预言行事,最终让预言成真。 这就很好地解释了—— 大人夸孩子不挑食,孩子就乖乖吃掉哪怕本不喜欢的食物,来证明自己不挑食。 大人夸孩子懂礼貌,孩子就越发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向有教养的好孩子靠拢。 大人夸孩子自觉,孩子不用监督就能好好写作业…… 大人越说孩子优秀,孩子就越优秀给大人看。 哪怕遇见挫折,他也能努力克服,不让自己辜负大人的期盼。 积极暗示就像一个“雄狮”,能唤醒孩子的潜在能量。 父母的嘴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心理学博士苏珊·福沃特曾说:
因为相信父母,父母的所有言行都将成为孩子行为反应的指南。 家长的言行举止,就这样指引了孩子的未来。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以好的行为规范约束自己呢? 1.孩子做对了就及时鼓励,加深印象 网上看到一个孩子,才三岁就会自己吃饭、上厕所、穿脱衣服,并且爱跟家人分享,独立又暖心。 原来,是因为他妈妈经常变着法地鼓励他:
人类天生喜欢被表扬,尤其是弱小的孩子,更渴望得到亲人的支持。 鼓励就是最好的支持。 除了口头上的鼓励,家长还可以利用眼神上的期许、肢体动作上的认可等方式给孩子加油打气。 越是被鼓励的孩子,越能做出符合家长期待的行为举止。 2.孩子做错了就淡化处理,弱化消极暗示 李玫瑾说:
所以即使孩子犯错了,家长也不要大惊小怪,过激反应反而更容易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加深消极暗示。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孩子才更容易翻篇。 樊登老师就是这样处理的。 有一次考试,他儿子写错了一个字,还是樊登的“登”字。 樊登老师没有批评他,反而夸他:你这种做法在古代是很高级的,叫“为尊者讳”,古人在写爸爸的名字和皇上的名字时都不直接写,要写错一点才可以,是忠孝的表现。 孩子不但学到一个古代文化知识,反而对“登”字记忆深刻,从此再也没有写错过这个字。 孩子犯错了,家长不必过于焦虑。 总盯着孩子这些不好的地方,就免不了批评孩子,在负面语言暗示下的孩子更容易固化自己的不良行为,积习难改。 3.少用消极词汇,多说积极词汇 心理学上认为,大脑更容易接受负面信息,所以通常我们会发现: 当孩子端着一杯水时,如果对他说:“别洒了”“别晃悠”。 孩子就很容易手晃动、把水洒出来,因为他的大脑接受到信息的是“洒了、晃悠”。 当孩子考试紧张时,如果对他说:“别紧张”“别害怕”。 孩子就很容易紧张害怕,因为他听到的词汇是“紧张”“害怕”。 所以,家长跟孩子交流时尽量不使用带有消极意义的词汇,多说积极方面的词汇。
家长期待孩子做出什么行为,直接说该行为对应的正面词汇即可。 家长的语言,就是孩子心中的“预言”。 蒙特梭利曾说过:
孩子是最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群体。 如果你希望孩子追求卓越,那么从今天开始,多给他一些积极的暗示吧! 你给孩子的积极暗示越多,就越能给孩子带来自尊、勇气、信心。 点个赞吧,希望更多父母懂得: 爱孩子,就应该赐予他改变的力量,他将变得强大而自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