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作家‖【怀念奶奶】◆靳志荣

 白云之边 2021-09-27

作者简介

靳志荣,陕西澄城人,笔名圪垯山人,摄影爱好者,现工作于澄城县信用联社,爱好写作和摄影,对大西北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特别感兴趣。有多篇文章在《大秦文摘》《三秦文学》等刊物和媒体发表。

-怀念奶奶-
——写在奶奶去世三周年之际

时光飞逝,转眼之间奶奶离开我们已经三个年头了,时年九十三岁,按说,奶奶也算高寿了,属于喜丧,但奶奶去世的现实时刻让我不能接受,悲痛不已。至今每次回老家都还记着给奶奶买点什么好吃的,但当头脑转过来的那一刻,一想,奶奶已经不在了。还有每次回到老家的时候,停好车,放下行李,就会不由自主的去隔壁二爸家看望奶奶,当走到大门口的时候看到大门上那被风雨侵蚀了的挽联的那一刻突然清醒,奶奶已经不在了,她老人家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心头的那份失落,那份伤心一齐涌上心头,眼泪不由自主的就湿润了眼眶。

奶奶于一九二六年出生在西社乡西社村一户贫寒的家庭。听她老人家讲她兄妹三人,排行老二,没有上过一天私塾,加之早年丧母,过早的承担起了家务的重担。战乱、旱灾、兄妹多,在饥寒交迫,艰难困苦中度过了自己苍白的童年。时间一晃来到了一九四四年,还没有尽享童年之乐的她,在世俗、家境的双重压力下嫁于我们靳家和爷爷走到了一块。

环境的适应,情感的沟通,奶奶喜欢上了我们这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沟,与爷爷一起上地,一起劳动,共同持家,过上了舒心的生活。期间听爷爷讲,爷爷老家小河西老爷和老婆要我们全家搬出这山沟,但在她老人家的坚持下没有搬走,因为她深深的爱着我们这个有山有水能吃饱的小山沟。

她老人家一生共养育了七个儿女,随着儿女们的出生长大成人,家庭生活日渐拮据。听奶奶讲那时还是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民的积极性没有挖掘出来,农民出勤不出力,贫地施肥不出产,我们家重蹈她老人家幼时的覆辙——饥寒交迫!生活困难,那时候的她除了要做好家务(做饭、洗衣服、泉窑担水、做鞋子、纺花、织布、缝制衣服、等等……)外,还得上地劳动,给上地的家人往地里送饭。奶奶生来身单力薄,但她同样天天和其他人一样上地劳动,一切都是为了挣取那六七个工分,好多分口粮养家糊口!

艰苦的日子维持了几十年后,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遍吹祖国大地,包产到户的政策逐渐深入人心,农民由少量的自留地到全部分田耕作,积极性大增,忍饥挨饿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她老人家起早摸黑,和我爷爷一同上地,在家养猪、养牛、养鸡。随着儿女们的成家立业,我们这些孙儿们的降临和成长,我们家的幸福生活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

我从小也是在奶奶的怀抱里长大的,我上有表姐,下有弟妹。因为我是长孙,所以小时候,家里人很是疼爱我,特别是奶奶,对我是特别的疼爱和呵护。奶奶照顾我的时间多,自然感情就深。小时候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找奶奶,“我饿了”。不饿的时候问爸妈“奶奶去哪了?”产生了对奶奶的依恋。我和奶奶也形影不离,奶奶就是我童年的全部。奶奶是小脚,虽然身体硬朗,但是行动不便,只能在屋里做些家务活。这时候,我既是奶奶的小尾巴,也是奶奶的小帮手。我常常跟随奶奶打扫院子,泉窑抬水,给猪割草,喂猪,喂鸡……记得每天天还没亮,奶奶就早早起床了,就开始生火,滔米,切菜,准备一家人的早饭,又开始了忙碌的一天。记得我每年生日的时候,都能吃到奶奶为我专门做的一碗可口的烩菜,里面有豆腐丝,粉条,黄花菜,木耳等,虽然只是一碗没有多少油水简简单单的汤菜,至今却让我回味无穷,怀念不已。

奶奶是我们家的核心,是我们家的主心骨,奶奶在村子里算高寿老人,人常说“家中有一老,就如有一宝”。每年春节回家,父母都在忙碌的张罗着煮肉、蒸馍、炸果子等置办年货,此时奶奶坐在炕上也不会闲着,她就会说,“让我也帮忙干点什么”,母亲就会让她旋茄莲皮、拨蒜皮、拨葱皮,此时奶奶边干活边和我们拉着家常,诉说着自己年轻时的艰难与困苦,以及旧社会过年吃不饱、穿不暖的那种辛酸,我们看着奶奶慈祥的面容,听着奶奶的故事,真想让时光永远定格在那一刻,此时此刻那种浓浓的年味,那种温馨的场景是多么的美好,真的好想回到从前,回到过去。

奶奶每年的生日都是中秋节前,我们都会提前回家张罗,奶奶见我们忙着准备,就会问你们这是干什么,我们会高兴的大声给她说,“你明天过生日,我们准备好吃的呢”。她总会说“过什么生日呢,今年就算了吧,都过了好多年了”,但到了生日当天,她坐在炕上总是盼着、惦记着哪个儿女,哪个孙子还没有回来。

奶奶在世的时候,每年过年我们家特别热闹,全家都非常开心,奶奶也不例外,早早的就穿上她的新衣服,坐在热炕上,不停的提醒父亲“现在什么时辰了该响炮咧,现在该烧香咧,现在该献先人咧”,在她老人家不停的唠叨和提醒下我们全家欢欢喜喜的享受着浓浓的年味。我们老家一直保留着初一拜年的传统习俗,大年初一全家人吃完团圆饺子,母亲便收拾好各种茶果,酒、菜等待着左邻右舍来给奶奶拜年。首先是我们全家给奶奶磕头拜年,奶奶坐在炕上,我们在地上一一给奶奶磕头祝福,奶奶高兴的说,“好咧、好咧,现在都不行这磕头了,看把新裤子都弄nou咧”。我们都不听她说,都各自认真虔诚的磕着。给奶奶拜完年我们便去邻居家拜年,奶奶便坐在热炕上等待着左邻右舍的跪拜。午饭时节,我们便回家了,这个时候是奶奶最高兴的时候,她会给我们一一讲来,邻居的那个叔,那个婶都来给她拜年了,谁家的那个孩子都来了,多年不见,长得都认不得娃咧等等,说着笑着就到了午饭时间,如今,这样幸福的场景只能定格在美好回忆中。

我参加工作后每次回家看望奶奶,她就先急忙把她那平时锁的严实的木柜打开,给我取她认为的好吃的,将平时积攒的几个小布口袋给我打开,里面装着核桃、大枣、花生、麻饼等等,我说这些在城里都能买到,你留着自己吃吧。后来邻居奶奶说,给你东西你不吃你奶奶心里难受,从此,每次回家给什么我就吃什么,奶奶也高兴了。

养儿育女,照看孙儿孙女是奶奶一生最大的功劳,她心中只有子孙而没有自已。她生活俭朴,性格善良,乐善好施,慈悲为怀。为人处事真诚无愧,深明大义。她用辛勤的汗水和灵巧的双手养育着众多儿女,辛勤坎坷而无怨无悔,她对自己克勤克俭,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给自己的子孙,有好吃的先让给我们,自已却吃剩饭剩菜,她不仅含辛茹苦的把子女孙儿们养大教育成人,还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人的道理,留给我们子孙是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如今奶奶已经离我们远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奶奶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永远都活在我们的心里,奶奶生前常教导我们“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多做善事,回报社会,要有感恩的心,要懂得饮水思源,要知福惜福,人穷志不能穷,好心一定会有好报”,奶奶的这些道理,这些教诲时刻铭记在我的心中。

奶奶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艰难坎坷的一生,是默默无闻的一生,经受了早年丧母,中年丧女,民国三十八年大饥荒,唐山大地震,文化大革命等种种艰辛和磨难。奶奶的一生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流芳百世的伟业,但她的美好品质,她的言传身教永远激励和感动着我们子孙后代。奶奶那坚强的性格,乐观的生活态度,善良的美德和简朴的生活作风将会伴随我们一生,成为我们面对生活的强大精神动力。

我们深切地怀念奶奶,不是因为她的伟大,而是因为她很平凡!

我们深切地怀念奶奶,虽然她不识字,可她用行动教育了我们,教我们做人的道理!

我们深切地怀念奶奶,因为她不新潮,她守着传统,守着老规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