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神秘的雷米洋行大楼

 昵称Ha3PDtiL 2021-09-27

金陵东路我已拍过不少照片,眼看着一个街坊一个街坊签约冲线,这条原本熙熙攘攘的商业大街逐渐变得萧条,静静地等待未来的命运。一般认为金陵东路的建筑特色以骑楼为主,但作为当年法租界的主干道“公馆马路”、“法大马路”(Rue du Consulat,直译意为领事馆路),其建筑岂是“骑楼”二字可以一网打尽的呢?今天说的这幢建筑“雷米洋行”,又名利名洋行,门牌是金陵东路8号,距离外滩仅一步之遥。雷米洋行没有骑楼,是一幢四层砖木结构体系的大楼,专业人士说起来,房屋平面形式呈梯型,哥特复兴、折衷主义风格。大楼的二层有连续的尖券窗洞,第一眼看上去,会以为它是宗教建筑,毕竟洋泾浜圣若瑟天主堂就在附近。然而并没有,雷米洋行是一幢商用建筑,只是整个外立面的纹饰特别精美。上个周末探访了这座大楼,要说机缘,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机缘,只是约了朋友在附近谈点事情,走到雷米洋行楼下,为它的外貌所吸引,于是走进去看了看,感受一下以“骑楼”为特色的金陵东路上,相对比较另类的这幢房子。

图片

金陵东路雷米洋行

图片

装饰精美的南立面

图片

如今为民居

图片

二楼的尖券窗洞

图片

一楼多为商家

有一家正在装修

图片

午后的阳光

@明明古古 摄

图片

木质大门

图片

大门局部

图片

门厅局部

图片

楼梯

图片

楼梯

图片

二楼窗台对面是永安路

图片

楼道

图片

楼道局部

图片

厨房

图片

天花

图片

墙角

图片

通往北侧的通道

图片

铸铁消防梯

图片

东侧为金陵中学大楼

图片

时代的印记

图片

西晒太阳

图片

用它对付“桂花蒸”

图片

顶楼局部

图片

顶楼

图片

晒晒

图片

顶楼窗台眺望教堂尖顶

告别雷米洋行,感觉多多少少,这幢建筑倒有些神秘了。为什么它有宗教意味浓厚的装饰?它的前世今生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可以查找的资料并不多。雷米洋行又名利名洋行,其实雷米和利名是同一个词,法语Remi,徐汇区的永康路原名雷米路(RouteRemi),那里有一座雷米小学(市二中学),还有永康新村原名雷米坊,想必和金陵东路的“雷米”系出同门,或许雷米是在金陵东路赚足了钱,这才有机会在西区获得以自己名字命名道路的机会。

图片

永康路上有一家雷米咖啡馆

图片

雷米小学

今市二中学

教学楼系赉安洋行设计

按照官方的说法,雷米洋行是法商第一家在沪企业,创设于1848年7月底。雷米是和第一任法国驻沪领事敏体尼(Charles de Montigny)一道来的,他娶了敏体尼的女儿,他的公司,敏体尼如何能不照应。雷米在今金陵东路外滩这里看中了12亩土地,当时的主人开出“条斧”,每亩地300两租金,46间房以及一些坟墓里的棺材要迁移,每间房要价100两,每具棺材50两。通过敏体尼,雷米和上海道台麟桂讨价还价半年,最终以320两的高价租到两亩多土地。钱钟书《围城》第一章里写方鸿渐向美国的骗子购买假文凭,捉弄对方一番,认为这“也许是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惟一的胜利”,似乎值得商讨。雷米拿到这两亩地,开始经营钟表、洋酒的进出口业务,兼营地产买卖,是法租界领到第一张土地许可证的外商。曾经掌握今延安东路以南、金陵东路以北、中山东二路以西、四川南路以东的土地,包括天主堂的地皮也是他的。雷米洋行于1934年结束,如今看到的雷米洋行建筑,有的说是1912年建造,但也有材料说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建造,未能统一,据说原始材料难以找到,当时雷米应该已经作古。四十年代末的地图上标注此处为“瑞商”的两家洋行,后为海港彩扩中心业务办公室,楼上则搬进了居民。雷米洋行也好,利名洋行也好,还有很多的历史值得人们去探究,幸运的是雷米洋行似乎不在征收范围之内,虽然饱经风霜,人们依然可以感受一些未经改造的建筑原貌。

图片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的雷米洋行

最近我还写了

也谈“月”字的上海话读音

74岁林子祥:凭着爱,情怀不老

卢湾法院和消失的双箭“小刀”

1935年,中国年轻人的一次盛会

重返马当菜场所见有感

两所卢湾弄堂小学的体育老师

李震中老人的“义务调查员证”

犹记当年“安保杯”

三十八年,上海人欠这对师徒一份情

豫园别径

八十年前,老黄浦两家旅馆的文学青年喋血记

城隍庙的牌匾和海上书家蒋凤仪

1991年的上海,那年你在哪里?

逢人且说三分话,哪有才见一面就诉衷情……

关注“老周望野眼”请点这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