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傅佩荣:2500多年来,哪个人能像他一样,影响中国人的方方面面?

 傅佩荣 2021-09-27

2021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72年纪念日。

综观这位2500多年前的先贤一生,你会发现,其实孔子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但他却以身教和言教,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儒家学派,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至圣先师”。

因此,我们有理由好好纪念他,更有必要好好向他学习,看看孔子的智慧,究竟是什么?

1

少也贱,多能鄙事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时为春秋时代末期,周史衰亡,礼乐崩坏,文化传统濒于断绝。

孔子的祖先为宋国人(殷朝后代),后迁于鲁国定居。

他生于鲁国鄹邑(今山东曲阜市附近的尼山),三岁时,父亲叔梁纥去世;

他由母亲颜征在抚养长大,接受一般乡村孩子的教育,至十五岁告一段落,再自己立志学习,终于以博学知礼而闻名。

孔子十七岁时,母亲去世。

二十岁时娶丌官氏(宋国人)为妻,翌年生子孔鲤。

孔子做过的职业包括委吏(管理仓库)、乘田(管理牧场)与助丧(承办丧事)等。

2

知天命,周游列国

三十岁前后就有学生求教并追随他,形成一个独特的师生团体,以讲学修德与治国利民为其目标。

孔子学不厌而教不倦,学问与见识渐成系统;

四十岁已可“不惑”,五十岁达到“知天命”,明白自己的天赋使命乃承启文化道统。

五十一岁至五十五岁,孔子在鲁国从政,先后当过中都宰(县长)、小司空(工程部门副长官)、司寇(司法部门长官)等职,位列大夫,政绩卓越。

但由于与当权者政见不合,且不满鲁定公沉溺美色等,终于去职离乡,开始周游列国。

3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这一去,便是十四年,遍历卫、曹、宋、郑、陈、蔡各国,推行教化;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甚至两度面临生命危险。

六十八岁时,鲁国新的执政者正式召请他回国。

七十岁,独子孔鲤去世。

七十一岁,他最喜爱的弟子颜渊去世。

七十二岁,忠心耿耿的学生子路去世。

七十三岁,孔子辞世。

4

孔子的智慧是什么?

综观孔子这一生,其实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但却以身教和言教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儒家学派,成为两千年来最伟大的“至圣先师”。

孔子的智慧是什么呢?

首先即是“真诚”。

人若真诚,将能体察内心有一股自我要求的力量,期待自己去行善。

所谓“行善”,是指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亦即包含古代所说的五伦以及今日复杂多样的人际关系。

由真诚引发的社会关怀,将会随着个人角色的变动而由近及远,其最高目标则是孔子亲口叙述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正好反映了人类生命的最高价值。只要肯定自己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自然可以心安理得。

5

孔子为何强调学习?

其次,孔子重视知识和教育,给予理性思维极高的评价。

他立志之后就非常好学,而且坚持了一辈子。

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孙长》)有十家人的地方,必定有忠信如我的人,但却不像我这么好学。

事实上,他凭什么断定呢?就是因为他无时无刻不在读书、学习。

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个人在世上生活,只要耳聪目明,能够开放心灵,那么整个宇宙、人类都可以当他的老师。

到了最后,这样的人往往是最杰出的,因为他得到了众善之所长,就像所有的河流汇集到江海一样,这就是孔子立志向学的情形。

6

好学、深思与力行

孔子的学问有三个特点:

一、学习传统。

传统包括“诗、书、易、礼、乐”五经。

诗指文学,书指历史,易指哲学,礼是社会规范,乐则是艺术修养;

此外,还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礼是礼仪,乐是音乐,射是射箭,御是驾车,而书、数则是书写、计算等技能。

当时的人只要具备这六项条件,就可以在社会上立足了。

孔子不仅学习传统的智慧结晶,也习得传统的技能,到他三十岁的时候,已经展现为一个人才的典范了。

二、学思并重。

孔子知道光靠学习是不够的,还必须思考,否则一味接受外来的资料与信息,没有一个中心思想予以统合,难免导致混乱。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光学习而不思考,到最后毫无心得,白学了;

反过来,如果只就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思考而不念书学习,就会陷于迷惑。

别的不讲,光是善恶报应,你就搞不清楚。

三、学行并重。

孔子的学并非一种理论而已,同时也是一种道德实践。

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也就是说,“好学”首先要降低物质享受的欲望,其次要在言行上磨练自己,然后再虚心向良师请益,使自己走上正途。

此外,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把该做的事认真做好,行有余力,再去努力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有一次鲁哀公问他,你这么多学生里面,谁最“好学”?

孔子说只有一个学生颜渊好学,很可惜已经过世了。

为什么只有颜渊好学?

因为颜渊“不迁怒,不贰过”。这乃是道德实践的表现,也说明了好学和具体的行动有关。

7

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孔子立志于学,不是为了独善其身,而是为了“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因此,他在“学不厌”之后,还要“诲不倦”

由学而教,为人师表,开启了平民教育的先河。

他有教无类,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这些人各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面有所成就,成为当时知识阶层的中坚力量;

并且汇聚为儒家学派,影响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直至今日。

点击下图,听傅老师讲孔子的智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