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和儒家学说的开创(第十二讲)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17-12-11

前文已经介绍了孔子的时代,现在看孔子的人生。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孔子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贵族,由于宋国内乱逃到了鲁国,成为鲁人。

孔子三岁死了父亲,全靠母亲养大。孔子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青年时,孔子曾做过管理仓库和牛羊的小吏,做过专门办丧事赞礼的“儒”。因此,他后来创立的学派被称为“儒家”。

孔子虽然家境落魄,生活贫困,但却从小立有大志,学习刻苦。他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之学”。

孔子是一个面对社会人生而进行思考的哲学家。他对于自然事物、农业生产没有太大的兴趣,这与他所处的邹鲁文化氛围有关,鲁国相比较于其他诸侯国,保存了更多西周鼎盛时期的典章制度和礼乐文化。当时,有一种说法叫“周礼尽在鲁也”。

这种文化氛围使得孔子有了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也使孔子的思想偏向于对西周传统文化的依恋,从而造成孔子思想中的一种矛盾:一方面面对现实的社会人生,另一方面又希望更多的保留西周时的文化。他说过:“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使得孔子的思想带有较多的保守性。

从三十岁起,孔子致力私人教学,开辟了新的教育道路。孔子办学基本纲领是“有教无类”、“学则优而仕”。打破了之前奴隶主阶级只准贵族子弟入学、做官的局面。这一办学理念深受平民的拥护,如颜回,曾参,公冶长等等,都是出身贫贱之人。正是通过办学,孔子有了一大批追随者,逐渐的创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派—儒家学派。

孔子不仅通过办学来向学生传输自己的治国理念,而且还试图通过做官来实现政治理想。但孔子的从政之路颇为艰难。

公元前501年,孔子五十一岁时,才被鲁国任命为中都宰,一年后,升官。同年,孔子参加夹古之会,为鲁国收回三城,创造了鲁国外交历史上的重大胜利。在夹古之会后,孔子又主张削弱家臣的势力,来巩固王权和季氏的力量,却无法实现。最终,孔子只得率领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活动,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不仅没有受到当权者重视,还被许多人嘲讽,有人唱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还对弟子子路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孔子四处碰壁,被人比作“丧家之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不识时务者。

面对这样的困境,孔子始终对自己的政治理想坚信不疑。他对弟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他反对随波逐流,反对逃避现实,表现出一个哲学家对理想的坚韧不拔的追求。这种精神对后世的中国哲学家,中国知识分子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

孔子周游列国历经14年,最后回到鲁国,此时的他已经是六十岁高龄,晚年,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学术和教育上。孔子整理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商周文化典籍,并用以教育学生。开启了中国古典的人文教育,这些文献在以后都成为了儒家经典,称之“六艺”或“六经”,成为后世哲学家不断注释的文本。

孔子通过整理和解读这些文献,把自己主张的思想理念贯注其中,使得学生们在学习时领悟到他所倡导的入世的人文精神。如在《诗》中,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在他看来,《诗》体现了儒家的价值取向,《孔子诗论》中所提到的“善之”“信之”“美之”等等,即是他所倡导的价值取向,通过对《诗》的理解,贯穿于不同篇章之中。

正是这样,孔子对于《诗》极其重视。他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与鸟兽草木之名。”认为通过学习《诗》,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构建价值观,从而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正确的看待宇宙人生,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不良现象指出批评,履行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职责,对自然事物有所认识。换句话说,学《诗》能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对于孔子开启的以“六艺”为中心的古典人文教育以及由此而发展的儒家学派,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评价: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哲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已。

纵观历史与孔子人生,我们可以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觉的人文学者,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建立独立哲学体系的大哲学家。孔子的思想言论,由其学生记录,整理成《论语》一书。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材料,对于后世的思想发展,《论语》产生极大影响。

如果有兴趣研究《论语》,可以把杨伯俊先生的《论语译注》作为入门之物。

下一讲为大家进一步将孔子的哲学思想,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