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词好句”到底要不要摘抄?

 826271992 2021-09-27


摘抄促进阅读,不抄不记,肚子里哪里有货?是否抄得多=读得好?什么样的摘抄对学习有益呢?一起来看看丁丁老师的“摘抄观”吧。

图片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收到关于摘抄的问题。

上学期,一个对摘抄深恶痛绝的朋友向我吐槽,说儿子才三年级,老师几乎每天都布置摘抄好词好句,还有字数规定。因儿子没达标,被要求补抄。说罢,朋友愤愤地把老师的信息发给我,甩出一句话:“我要去找老师,申请不摘抄!” 

说实话,我非常理解朋友的情绪。换作我,也会很反感这样硬生生的作业。

我想,这位老师一定觉得摘抄可以促进阅读,增加积累,提升鉴赏力、感悟力、写作力……有百利而无一害。这样有效的传统做法,何罪之有?

听起来,好像是这个理。而且,我们小时候,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不抄不记,肚子里哪有货?作文怎么写得出来?

过去,我们苏教版教材每册前都有“习惯篇”,其中就有“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读书做笔记有两个基本方法:摘抄和写读后感。

如果让在“摘抄”和“写读后感”之间选一个,大多数孩子都会选摘抄。可不是他们喜欢摘抄,而是写读后感太难、太痛苦了。

这个现象该引起我们反思——

读书可以少一些负担吗?为什么一读书就要做笔记呢?这种规定动作无异于一组织春游就要写作文,让人兴致骤减。

图片


要不要摘抄?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我们只需本着“因人而异,顺势而导”的原则,让适合的、喜爱的成为最好的。

我不反对摘抄,因为确实有孩子在阅读中遇到自己迷恋的内容,读到喜欢的地方,想把它们从书中摘下来,留着慢慢欣赏。就像法布尔把那些可爱的昆虫装在口袋带回来一样。难道,你能说这样的摘抄有罪吗?

想起自己的中学时代,那时我们都喜欢抄歌词,做剪报。得到一首歌词,如获至宝,工工整整地抄在心爱的小本本上,加上简谱,配上钢笔画。遇到报纸上喜欢的内容,小心翼翼剪下来,贴在小本本上。小本子是宝贝,没事就拿出来欣赏、温习,即便对上面的内容熟透了,也还要一遍遍地看。

如果读书动笔墨成为一种自觉,那真是很享受的事情。

我相信很多阅读爱好者的家里,一定有自己的私藏,那些书写着青春理想、奋进的摘抄笔记,是多么美好的阅读档案啊!

但,当摘抄被简单化粗暴化,美好的愿望就会变成让孩子厌恶的繁琐。

市面上有各式各样的“采蜜本”,“小蜜蜂”在书海中采蜜,是个不错的主意。可如果大人们恨不得“小蜜蜂”一天不歇天天采,而且对采的蜜多少、好坏还要做一番评论,再香的花儿也失去了香甜的味道,再好的书也变成了寻猎的“目标”。

于是,很多孩子的读书不像读书,而是找找找,抄抄抄。

当真,抄得多=读得好?

非也!以摘抄来考量阅读,是一则粗暴的计算。

图片


图片

假如你希望摘抄是一件好事,试试这样做:

1.可以引导摘抄,不要强迫摘抄。


我曾经把自己过去的摘抄本带到教室给学生看。学生看到我多年前的珍藏,都惊讶地“啊——”了起来。此时,一定有孩子内心受到一点触动,心里或许会想:这样的摘抄真有趣啊,我也试试,从明天起,我就买一个心爱的小本本。

也可以搜集一些有特色的有意义的摘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知道,原来摘抄还可以这么丰富,这么有创意。请不要觉得这是花样,是形式主义。让小学生迷上一件事情,必须下点料。当他们真正走进这件事,就会发现内在的乐趣。

相信优秀吸引的法则,以优秀来吸引优秀的孩子,以及具有优秀潜力的孩子。什么是优秀呢?只要对美好的事情有向往之心,并坚持去做,每个孩子都可以变得优秀。

2.哪有什么好词好句,合适就好。


统编教材三年级对词句大概有这几种说法:新鲜感的词句;难懂的词句;具体、生动的句子。任何一册教材都没有要求画出“好词好句”。为什么呢?因为词句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有意义。把词句从语境中离析出来,就无所谓好坏。

因此,好词好句是个伪命题。

大人要求孩子摘抄的好词好句,一般指的是那些华丽的辞藻。长期摘抄这些词句,从积累的角度可能会有一些效果,但也潜藏着问题——容易把孩子的文风带偏,写作文胡乱堆砌华丽辞藻,华而不实。

无论是你喜欢的句子,或是你觉得新鲜的句子,生动的句子,好玩的句子,都胜过所谓的“好词好句”。

3.每天阅读,不一定要每天摘抄。


摘抄要随性一点。读到特别喜欢的内容,忍不住想把它抄下来,这当然是我们最期待的。孩子喜欢读,不喜欢抄,也无妨。为什么要让每个孩子都一样呢?

切记,不要以摘抄的名义伤害阅读!

我自己读书喜欢圈画,好像不圈不画就记不住似的。(当然,读书不是背书)圈画,是我的个人习惯,于我是有效的。

女儿与我完全相反,她读过的书干干净净,啥也没有留过。我的“阅读留痕”理念在她那里一点也没起作用。

有一段时间,我建议她做些记号。她反驳我,说我读过的书别人基本就不能读了,痕迹太多,她不喜欢。就连我折书角的习惯她都说不好,应该改用书签。

后来,我发现,我们俩只是读书的习惯不同罢了,没有对错。就像我很尊敬的一位前辈,听课从来不记笔记,只坐在那里静静地听。半天下来,好几节课,上台点评逻辑清楚,细节信手拈来,不服不行。

人与人,不一样。书读起来就行,至于怎么读,人家自己说了算。

图片


图片

图片


有些孩子的摘抄本其实也是作文素材本。大人们常会教孩子,写作文的时候可以把这些词句用上去,得高分。这个做法我不太支持。虽然小学生作文还在模仿阶段,但模仿不是直接抄,不是随意搬过来用。

从小培养孩子的原创意识,这很重要。这个问题,我和高子阳老师以《亲爱的汉修先生》中鲍雷伊参加作文比赛的经历为话题,做过比较深的探讨。

为什么中国人的原创意识相对淡薄,或许真的和小时候抄作文有关。

喜欢它,就欣赏之、模仿之,切勿抄袭之。

但愿,摘抄是缘于真爱,过程愉悦,意义深远。

【编后】

不久前写了一篇关于摘抄的文章引发许多老师和家长的讨论。丁丁老师做了这样的回答——

答网友问

丁丁老师

网友A:儿子上初中了,一直喜欢看书,但是不太动笔,虽然我也希望他看书做做笔记,摘抄一点,但孩子就是不愿意。他还会举古人看书不动笔墨的例子来说服我,我说不过他,那就随他一直看下去,只要他读就行。

答:我接触过各式各样的孩子,一直感叹:人与人是不一样的!对我来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别人来说,或许人家的自然记忆和信息筛选能力就是比我强大。以自己的习惯要求每个人,逻辑起点就站不住脚。这位朋友说得对,只要孩子读就行了,至于怎么读,给他一点自由吧。这个时候,若强行规定他每天摘抄,很可能会坏了他阅读的好胃口。

网友B:我个人不喜欢摘抄,读文章讲究一气呵成,酣畅淋漓,摘什么抄。可是教育局和学校都规定要摘抄,而且,有字数限制,还要检查。作为老师,我真的无能为力。

答:这种情况不在少数。既然上面有明确规定,那就抄吧。我们改变不了抄与不抄,但可以改变为什么而摘抄,怎么摘抄。充分使用“优秀吸引”法则,让孩子知道怎样摘抄是好的。教师本人也可以做出示范,与学生一起把规定动作做出新意来。我想,教育局或学校的初衷是好的,当看到优秀老师的创造,都会给予激励的。另外,读文章讲究一气呵成,读中最好不摘抄,我很赞同。可以边读边做记号,读完再摘抄,这样既不打扰阅读,又对文章或书籍有整体欣赏。

网友C:我一直在用摘抄的方法引导学生拿起书本去读书,先是学会欣赏,再让孩子运用摘抄的好词写片段。长期坚持下来的孩子文笔都不错。丁老师说得都在理,要让学生真爱阅读,过程自然。但试想,对于自律性不够的孩子,没有开始的严格要求,怎么会有习惯的养成?

答:这位朋友是一位严格的好老师。文笔不错的前提是先学会欣赏,再运用摘抄写片段。这是一种办法,没有问题。

我不是特别严厉的老师,属于温和一类。

达成目标的路径有很多种,我比较在意孩子做一件事情的体验,总想寻找更贴近儿童的方式。比如,我坚持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发现生活,一起把笔尖磨出灵光,让他们初学时有安全感,产生热爱之情,向往之心,轻松越过困难。成功逆袭的孩子也很多,以后有空可以单独写一写。

女儿读这篇小文的时候,想起了自己的摘抄史,说在我这里找到了共鸣。有段时间,她晚上完成各科作业后,常常很晚还在补摘抄。女儿是班里成绩不错的孩子,对摘抄,她真的不爱,以至现在全扔了。

读书、写作有其独特性,输入、产出的过程中,是需要一点兴趣,一点空隙,一点灵气的。再好的愿望,当时间被塞满,当一厢情愿地设计统一动作,就离初衷越来越远了。

摘抄,抄的是心情,是享受。至于文字本身,有多少内容孩子回头看过?

本文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来源 | 丁丁de笔记,统编语文学堂经授权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