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得胜桥,冇得桥,打卡凑热闹

 昵称53281735 2021-09-28
图片

本文约1800字
阅读需要4.5min

得胜桥,武昌的一条老街。有人对它的印象跟司门口有关,有人对它的印象跟中华路有关,也有人详细描摹了其风情,“得胜桥的穷热闹与这个城市是不相宜的,但她有着自得的表情,像极了一个性情简单又略有些钝拙的小媳妇,简陋已成习惯,却依然有着自己的风流态度。”

得胜桥说要拆,说了差不多有五六年。今年3月,武昌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说明要落实“得胜桥千年古轴片区”的房屋征收。从4月起,这个小热了几年的打卡地,突然间热度增加不少。大家都是想赶在拆迁前,再来嗅一下这里原汁原味的烟火气。

在打卡者的照片上,得胜桥主要的意义,在于这是一个能从破旧街巷中远眺黄鹤楼的观景点。而对于这座城市,这里收藏着旧时光,展示着街巷市井气。

图片

千年古轴,文武两道

图片


在武昌区的规划中,得胜桥的改造规划名为“千年古轴”。
 
这个词猛一听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千年”从何而来?现代武昌老城布局基于明清时代,不过600余年;唐末鄂州城扩建至今,近1200年;若是遥指三国时代的武昌,那又多达1800年。
 
关键就藏在武胜桥的考古发现中。
 
2019年7月,武汉地铁5号线在修建得胜桥地铁站时,意外地发现了埋藏于地下的武胜门城墙遗址。相关部门立即对遗址进行了发掘,现场挖掘出了一批宋、明、清三个朝代的城墙砖,特别是连续排列在一起的辛巳年城墙砖,距今大约有1040余年的历史。随着得胜桥古城墙遗址的发掘,社会上要求保护、恢复武胜门遗址的呼声鹊起,有关部门也回应,在地铁5号线完成后,将在此建设武胜门遗址公园。

图片
武胜门城墙遗址
 
1000余年的历史有了实锤,得胜桥的相关历史记载也有了更为鲜活的载体。
 
宋初,此地设办县学,后设州学,明洪武年间设立贡院,名“武昌贡院”。现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就在武昌贡院的旧地上设立。武昌贡院门前有一条横街,原名东卷棚、西卷棚,是明清贡院文武官员停轿之所。顺治十二年,林天擎到武昌府修葺武昌府学,赞叹荆楚大地人才辈出,发出了“惟楚有才”的感叹;曾国藩于咸丰八年亲笔题书“惟楚有才”在新修的武昌贡院牌楼之上。
 
这样看来,“千年古轴”从宋代办县学算起,正好承接了此地的千年文气。不过,历史上的得胜桥除了有文教,也有尚武之气息。

图片

得胜桥北起武胜门,南至粮道街,长790米,宽6米。武胜门是武昌城的北门,与武昌城南的“保安门”南北相对,构成武昌古城的中轴线,是武昌城北面进入城中心的唯一通道。武胜门在明初叫“草埠门”,明嘉靖十四年取“武将疆场奏迹,得胜而后凯旋”之意,改名为“武胜门”,得胜桥也随之因此得名。旧时,武昌军队出征,出必经“武胜门”,归必经“保安门”,以取吉利。


图片

古街市井,赛博朋克

图片


自1371年拓修武昌城开始,得胜桥这条古街的规模基本上没有太多改变,依然是武昌城北进入老城中心区的主要通道,依然是熙熙攘攘,依然是店铺林立。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如今能从街上仰望远处蛇山上的黄鹤楼,古代黄鹤楼不在那个位置,多半是瞧不见的。
 
这条长巷子串联了昙华林、戈甲营、火炬路、侯补街,是武昌古城里少有还留着喧嚣市井气的地方。青条石的路面,两边的房屋相当一部分是清代时的建筑:青砖、青布瓦、红漆斑驳的木门,屋梁上的雕刻依稀可辨。沿着窄窄的街巷走去,一溜儿全是商铺,副食店、小吃店、面店、五金铺、菜市场等,穿梭于街内的除了附近的居民,也有不少慕名前来者。

图片

有人说,得胜桥就像一个流动菜市场,因为地租更低,“同样的菜要比解放路便宜很多”,吸引了许多周边居民来这里买菜。
 
和汉口租界里分一样,这里的房屋面积狭窄,常常是一家几口挤在一个单间里,大多数房子都没有厕所和浴室。夏天时,每家每户用脸盆冲澡,到了冬天则选择就近的澡堂。晚上六七点,是纱厂浴池生意最好的时候。
 
这里,没有高楼,没有咖啡馆,没有24小时便利店,很难找到扫码支付标志,一辆车开进来就会造成交通拥堵。除了喧嚣的街市和翻新的墙面,行走巷弄间,都让人怀疑时间是否忘了这里。已有些残破的房子里,很多居民都是几代人住着,没有要验证密码指纹的大门,大家也住得安心。从得胜桥朝南看,能望到黄鹤楼;转过身,又可以看到高耸的武汉万达中心,赛博朋克之感油然而生。


参考资料
汉史经行 不滞于物

《武昌区中华路街的古往今来》,武汉文史资料,2007.09.20

《古巷遗风:司门口老街》,中华建设,2017.01.28

《武昌贡院街》,武汉文史资料,2015.04.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