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雪峰专栏】中国画共性中的个性

 泊木沐 2021-09-28

放假,几位青年画家来画室聊天,谈及艺术风格的形成问题,这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水到渠成,不可能急于求成。

画家独立面貌的探索,肯定是一条陌生的路,不可能踏着前人的脚印,也不可能依照成功的样板,却充满着更多前人没有遇到的难题。中国画是一项最富个体性的艺术创作,一个最自由的领域。怎样符合中国画的传统规律与审美趣味,怎样保持必要的个性而不使其消失在大众化的平庸之中,这是在当代文化条件下,每一位画家不可回避的课题。

因为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受生存、生活条件限制,不能象青藤、雪个那样将个人的喜怒哀乐尽兴地向画纸上倾泻。我们只能将自己心境中明丽的一面,也就是与当代社会的普世需求相适应的一面,表现在自己的艺术中。一方面,我们努力使自己与时代合拍,把时代的精神和大众的情感化作自己真诚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必须极力寻求独立,探寻不同于前人,也异于时人的个人风格,以不违艺术的规律。 

个人可能性的发现,可以说是实现艺术个性的基本条件。生活给艺术家带来精神的和谐,愉悦的冲动,成为他情感的寄托物。从事中国画创作,是每一位画家依据个人的天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可能性的最佳选择。

个人风格的创立,是保持艺术个性的关键因素。风格并不完全能为形式美的独特性、造型语言的独特性、观照方式的不同所能涵括。风格是人,是艺术家个人不同于他人的气质、秉赋、学养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是笔墨间透析出来的不能言其所以然的味道。在当代社会环境下,那些外在典雅而内心热烈,思维敏捷却非常有序的人,最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作品中,既不能过度拘谨的描摹和呆板的匠气 也不能无法无天的率肆,而且要在柔秀中有刚烈之气,静雅中含遒劲之力。

中国写意画的特点是作画要快,气息相贯,笔致相连。但又要不失厚重、圆润、婉约,要在敏捷的笔致里有物象与笔墨的秩序。一笔画的整体气韵,又笔笔有着落,处处有照应,这些节奏、韵律与画家的心律、个性相和谐,才可谓天衣无缝,自然而然,显露出属于自己的风度与气质。

这就要求画家既有造型功底,又要精研古法,既有广博的见闻,明乎画理,又要注重笔墨、画法。然后才可以在有意无意间调动了自己的潜能,综合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创造出一种笔墨、色彩丰富的交响乐效果。

或许齐白石作品中的装饰性源自少年时代木器雕花及民间艺术的薰陶;或许吴昌硕斑驳的金石味和笔墨的古朴风神,是出自石鼓文和碑刻拓片的陶冶;或许徐悲鸿对于色调和冷暖色的重视,又是对西洋画学习与研究的结果。 这一切仿佛是天成,却无不出各自的爱好,各自的气质,各自的实践。他们的风格是属于时代风尚的,也是属于他们个人的,或者说是时代风神与个人风神的统一。

现实社会的艺术,无疑有某种共性的要求和制约,但无疑又需要倡导和突出个性及风格,不然就没有什么艺术可言。如果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李苦禅等人,不是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顽强地维护着这条艺术规律,就没有近现代中国画艺术的繁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