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思丨我们终将成为“自我期待的自己”

 景夜思 2021-09-28

01

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作者说自己高中的一个好哥们,经常考年级第一名,那时候学校也是把他往北大清华培养的,他自己也把清华大学当成自己的梦想。虽然他有这样的实力,但是他却常常和别人说,清华北大不好考啊,我们学校也就三年前考上过一个北大的,后面就后继无人了,我估计也难,我能考上某某大学就满意了。

有意思的是,这个家伙后来高考发挥失常,果真考去了他之前反复念叨的某某学校。

这就像平日里,我们常常暗示自己的那样,在我们做某件事情时,总是怀疑自己肯定不行,结果往往如我们期待,真的就做不好。

在这样的强烈暗示下,我们终于成了那个“自我期待的自己”。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有着强烈的渴望,相信自己能成功,也许能帮助我们顺利实现目标。

有个同学去年到某公司求职的时候,他看到公司的装修风格自己很喜欢,工作人员的精神状态很好,穿着都较为休闲,是他喜欢的类型,于是在面试前,他就告诉自己,一定要来这里工作。

果不其然,面试中,他表现出强烈的自信,发挥出最高水准,顺利拿到offer,如愿以偿。

我想,如果当初他看到这样的工作场景,却担心自己配不上这样的环境时,肯定就无法超常甚至正常发挥了。

一个人常说的那些话,会不经意地影响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忍不住去证明它,以显示自己的正确性。这些话后来成了我们的生命语言,心理学上把这种情况称为“自我实现的语言”。

02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高中校友,他当时几乎是理科重点班神一般的存在,几乎每次都是年级第一,高二的时候,他就悄悄去参加高考,考了650多分。非常惭愧,那时候我们还在为高二的期末考试头疼不已,他就已经取得非常骄人的成绩,如果命运的轨迹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话,第二年的这个时候,他就应该享受金榜题名的荣耀了。

后来,好像在高三的上学期,有一次他没有上课,一个人沿着校外的河流走了很久很久,再也没有回来……

也许是太孤独了吧,他本就是外表朴素、少言寡语的人,没有人知道他心里承受着什么,又想摆脱什么。

人人都觉得他应该去最好的学校,成为最优秀的学生。但也许这并不是他内心所求,我也从未听过他把考上某所学校作为自己的目标,反而是听别人说,他在为数不多的和别人谈心时,会提及一些哲学家的名字,羡慕他们自由的思想和生活。

现实中的他,被千百双眼睛盯着、期待着,也许毫无自在可言,但是做出离开这个世界的选择,又怎会再有机会谈自由呢?

他的事情当时被刻意淡化,以至于过了一两个星期,我们才零星听到一些消息。后来在紧张的学习中,逐渐被大家遗忘。

今日想起,甚为可惜。

如果当时有人能和他多聊聊天,帮助他转变“自我实现的预言”,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吧。

03

工作以后,我发现“自我实现的预言”在很多人的身上真实发生过。

分享身边的3个故事,故事中的3个人(暂且称呼为A,B,C吧)几乎是同一批进入某大学工作的,他们不同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导致了职业发展出现了不同的轨迹。

A总是说,自己到学校工作就是图安稳的,水平也有限,做个讲师马马虎虎至于教授副教授,肯定是评不上了,因此他的策略是逍遥度日,在教学科研上并没有下苦功夫,几年以后虽然评了讲师,但是缺少积累,已经在院系处于落后方阵了。他认为,自己当初有先见之明,一下子就预料到目前的处境。

B总是说,自己能搞个副教授就不错了,他的努力是正常水平,院里要求的,都会认真做,但也仅限于此了,后来评讲师,再后来评副教授,算是刚过线,他连说侥幸侥幸,果然当初说的对,现在坐稳副教授就不错了,教授是万万不敢想的。

C倒是不常说自己的目标,他刚工作不久,就找老同事要了职称评选文件,逐一对照要求,在日常工作中积累自己的实力。工作很投入,暑假里,别的老师都去旅游了,这家伙居然每天准时上班,做实验,写论文,后来他参加副教授的破格答辩,别人才评上讲师没多久,他就晋升副教授了,看他那拼命的劲儿,心里肯定惦记着早日拿下教授职称。他说,“现在不努力,以后想努力,就提不上劲儿了。我必须早点拿到职称!”果然,如他所愿。

很多同期进来的人羡慕嫉妒恨,但我知道,他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也吃了很多苦,才换来当下的一点成绩。

你给自己什么样的暗示,很可能就会付出什么样的努力,也就能获得相应的结果。别和内心里的自己谦虚,你可以实现你想要的目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