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文手册】纠纷的金苹果(帕里斯的裁判)

 岳春光 2021-09-28

艺文手册:纠纷的金苹果(帕里斯的裁判)

吉罗拉莫·班维奴托(1470-1524)

一、词语溯源

阿耳戈英维珀琉斯和海洋女神忒提斯举行婚礼时,所有的神都被邀请,但把掌管争执的争执女神厄里斯漏掉了。她一怒之下,便自己到了那里。这个不速之客在筵席上投下了一只金苹果,立即引起了一场争端。原来苹果上刻着“送给最美丽的女神”的字样,参加婚宴的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与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维纳斯),都自以为最美,因此在金苹果的归属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三方争持不下,就去见宙斯。宙斯让她们到伊达山,请帕里斯裁决。于是就派了神使赫耳墨斯去请了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来公断。她们三个分别以荣誉、富贵、美女许诺帕里斯。帕里斯愿得美女,就把金苹果判给了爱与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阿佛洛狄忒为了履行自己的诺言,就帮助这位风流王子诱走了斯巴达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希腊美人海伦。而赫拉和雅典娜则从此成了帕里斯的死对头。海伦被诱走一事,引起了希腊各族人的公愤。墨涅拉俄斯的哥哥 ——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邀请了希腊各路英雄调集十万大军、一千一百八十六条战船,组成声势浩大的希腊联军,远征特洛伊王国。就这样爆发了持续十年之久的特洛伊战争。

二、词语衍生

由上面的神话故事衍生出了两个词语:
1、纠纷的金苹果(引起纠纷的金苹果、不和的金苹果、引起纷争的金苹果)

这个词语在长期的语言实践过程中,用来喻指引起纠纷、仇恨、动乱的祸根或矛盾的起因。

斯大林在《不要忘记东方》一文中,用过这个成语:“帝国主义者一向把东方看作自己幸福的基础。东方各国的不可计量的自然富源(棉花、黄金、煤炭、矿石),难道不是世界各国帝国主义者的 '纠纷的金苹果’吗?”(《斯大林全集》第 4卷,第 152页)最近出了一本介绍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的科普读物《引起纷争的金苹果》

2、帕里斯的裁判

作为一个人,能够掌握对神的裁判权,是多么难得的呀!然而人类往往被自已的欲望所控制,而作出令很多人痛苦的决定。对于这一题材往往在画家笔下的得以再现:

鲁本斯《帕里斯的裁判》鲁本斯在很多画中显示了他对女性裸体的爱好,如在《帕里斯的裁判》中,女性肉体丰满,正合佛兰德斯当时的风尚,但她们全身跳动着生命,真实地表现出肉感的美。这幅画寓意丰富,而个人温柔的感情和对自然的观察也同样丰富。尽管至今仍有人对鲁本斯画中的“胖女人”提出非难,但这种挑剔却与艺术无关,我们自不必过分认真地对待它,不过正是由于经常出现的这些批评,才足以说明,鲁本斯之所以雄踞同时代艺术家之首,正是由于他对充满活力、几乎粗扩的生活所具有的乐趣进行的描绘。



克拉纳赫《帕里斯的裁判》克拉纳赫在这幅画中所描绘的与传统画法不一样,他将帕里斯画成一位中世纪的骑士,一个禁欲主义者为美人所动心,中间老者是赫耳墨斯。三位女神在帕里斯面前各显绝技,实际上所描绘的是骑士英雄和妩媚美人,它是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文艺复兴人性开放的矛盾反映。三美神在骑士式的帕里斯面前以正面,侧面和背面三个形体姿式和各自独立表情构成一个和谐组合。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画家,画家力图描绘世俗的人性,借神话人物反禁欲主义。



克林格《帕里斯的裁判》这幅《帕里斯的裁判》是克林格的代表作。这幅画标新立异,摒弃了一切传统,为维也纳观众所侧目。画面本身象一座舞台。为加强画景的幻觉性,画家在画前加添了金属工艺画框,独立于画幅前,保持一种装饰的华丽性。人物是富有魅力的,光线既表现了大自然晨曦,也表现了落日的暮霭,是两者的混合。人物故事很简单,即欧洲家喻户晓的金苹果评判:古希腊神话中的三个女神挨个地走到特洛伊王普里阿摩斯的儿子帕里斯跟前,用自己诱人的裸体向他展示,要他承认自己是最美的。这三个女神都是绝代佳人。帕里斯一时难以判断,他端坐着正仔细欣赏这些美人的肉体。空间和细节画得十分真实。地面有图案装饰,华丽非凡,它是神界抑或是人界,无法评述。它过于雕凿,且前面又有镀金框架,绘画的内涵却又是那样隐秘,有人说画家寄寓某种情欲,又有人说,它是一幕哑剧,场面叫人半醒半梦。《帕里斯的裁判》展出后引起了许多非难。观众说它意图不在表现古典美,也不是在揭示现代生活,而是一种性的神秘。

华多《帕里斯的裁判》

这是华多晚期的一幅油画,取材于古代希腊罗马神话传说,画面选取的是帕里斯将金苹果判给爱神阿芙洛蒂德时的情景。画面上阿芙洛蒂德好似沐浴完毕走向帕里斯,这个形象画得很实,笔触绵密,色彩变化丰富。帕里斯则处在较模糊的背景外,画家仅用粗放的笔调描绘他伸手递金苹果的动态,画面上还画有执盾牌的雅典娜和小爱神丘比特,这些人物好像都为阿芙洛蒂德的美所吸引,每个人的眼神明显地传达出不同的表情,这幅画以丰富的想象力、活泼的笔触和华丽的色彩,将这一神话传说处理成变化丰富的戏剧情节。

其他画作:

三、中西共趣

与“纠纷的金苹果”意义最近的中文故事,就应该是“晏仲平二桃杀三士”只不过苹果变桃子了!


这个典故出自《晏子春秋》。
春秋时代,齐景公手下有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个勇士,自恃勇猛过人又立过战功,目中无人。齐国丞相晏婴劝说国君尽早把这三人除掉。晏婴是十分聪明的人,让齐景公赐给他们三人二只桃子。有大功者方可吃桃子。让他们自己论功,自相残杀。公孙说自己打虎有功,拿了一只桃子。田开疆自报杀敌有功,也拿了一只桃子。古冶子着急地说:"想当年,我跟随君主过黄河,遇上一只大鼋把拉车的马叼走了,我潜到水里游了九里地,杀死了鼋,夺回了那只马。我的功劳不算小吧,请二位把桃子交出来。"接着,拔剑而起。那二位勇士交出桃子,说:"我俩勇猛比不上你,功劳也不如你。争吃桃子实在丢人,无颜活在世上。"说罢一同自刎了。古冶子见两位伙伴都死了,自叹道:"他俩死了,我独自活着也是不仁不义,还算什么勇士。"于是也自刎而死。
现一般用这个典故比喻使用阴谋,借刀杀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