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旁观与参与的悖论——70后的成长历程【插架】

 岳春光 2021-09-28

莫言在《当历史扑面而来》(本书序言)中,在赞扬了张宏杰具有贴近历史人物的想象能力以及再现他们的精神世界的高超技巧之后,写到“这些剧目对上世纪70年代生人张宏杰来说是如此具有吸引力。”其实,这句话并不应该是写张宏杰一个人的,而是应该是写个整个“70后”的,因为对着一代人来说“关心历史其实是关心自己”(张宏杰语)。

如果说,张宏杰作为一名作家,莫言作为一名评论家,他们都有自己独立的视角的话,那么本书的编辑则通过对张宏杰创作历程的关注,使得这本书成为了70后一代人成长的缩影。

这本书按照内容分为了“人物”“事件”“生命”“话语”四个部分。前两个部分的内容是张宏杰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重塑,他鲜活地再现了吴三桂、曾国藩、慈禧、袁世凯等人的精神世界,改写了他们身上的单一的标签;他也沉痛的表现了对科举的压抑,对酷刑的震惊,从而体现出了专制制度下的扭曲与残忍:他以怀旧和钦敬的心情再现了对古人勇武、高雅与坚强的追思……然而,这本书如果只停留在在这两部分的话,并不足以打动人,因为前面这些内容,虽然张宏杰付出了极大的热情,表现力十足,但却很容易被划入通俗历史演绎和历史散文的范畴,而后面的“生命”和“话语”的出现(以及前言后记的补充)后,整本书的风格为之一变,前面的内容成为了“个体生命”对历史的追溯与重现,然而这个个体却是有着群体意义的个体,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书跨越了一般性文学著作的行列,成为了既可以反应张宏杰这个个体的心路历程,又可以用来管中窥豹的“70后”这一群体的成长记录!


在《所谓70代人》一篇中,张宏杰描绘了一群,一方面看似老于世故,一方面有些涉世未深的一代人。的确,这一代人是缺乏文化底蕴的一代,他们是受连环画、长篇评书、电影录音剪辑影响的一代人。他们是由采风报、故事会、今古奇观、通俗小说报培养起来的一代人。他们是经历了由“砸方宝”“打砍仗”到“砸地鼠”“打CS”的一代人。他们是以前用小刀在游戏中分割土地书写“天下太平”,现在在虚拟的现实中用手指切水果的一代人。然而,在这一代人的记忆中,残存着质朴的狂热与执着,残存着穷困中的节俭与苦怨,残存着“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的失落与迷惘。

“在中国历史上,我们这一代人头一次不赋予自己的生存以高尚的目的。”

这句话,在直陈事实之外,也透漏出一丝内心的悲凉和遗憾,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被解读为“无根的一代”或是“漂泊的一代”。这一代人处在了一个文化价值的过渡期,僵化的思维虽然被打破了,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僵硬的知识依然残存,在这种冲突之中,“我们这一代人”以充满焦虑与疑惑的目光重新审视着这个世界、重新审视历史、重新认识自己,以期寻找到那些属于自己的文化之根来回答“我是谁”的问题。

“关心历史其实是关心自己”!

“我们这一代人”在懵懂无知中飘过了文革前后的狂热与挫折,在下海的大潮中只是充当了少不经事的看客。当“我们”试图有所作为时,却发现自己往往纠结于善与恶之间的选择,面对道德,“我们”既想坚守却又想独善;面对钱财“我们”既想淡然却又想不甘于贫困;面对欲望,“我们”一方面试图压抑,另一方面却又幻想其尽情爆发,“我们”没有“60后”的果敢,也没有“80后”的灵活……

“我们”就是这样的一代人。

我们经历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但我们却在有意无意之间充当了时代的旁观者。我们试图从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展望中,给自己定位,不是因为我们要找到迷失的自己,而是因为这是我们参与这个时代的方式。

虽然“回忆过去”略带年华已逝的伤感,但这却是“我们这一代人”参与时代建设的行走方式——一种属于“70后”的独特方式。

 提取码: dna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