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无法完全利己地活着

 岳春光 2021-09-28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

荷尔德林的这句诗向我们展示一种令人钦羡的人类生活景象。这种景象,在古希腊神话中被称为“黄金时代”,在中国则有风俗淳朴的尧舜时代与之对应。

美景已逝,虽然有些伤感,但有时候人们怀旧并不是因为念旧,而是因为现实的不如意。

《生命,如何作答——利己年代的伦理》是澳大利亚人彼得·辛格1993年写下的对人类现实状况的一种反思。在书中,作者借助人类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生命价值,选择什么样的一种生活方式,追求什么样的生命目标……等一系列问题,给我们带来一个审查当今社会的新视角。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经历近一个世纪的斗争后,世界上充满了暴力、饥饿、追求物质的现象,要想改变这一切,人们应该过一个合乎伦理的生活。而这样的生活即是“以宏观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并作为我们言行举止的准据“。在他看来,我们的世界中的人类已经在追逐物质中迷失了自我,当我们去追逐那些金钱名誉的同时,我们失去了对人生意义的真正思考。他们不会选择自己的人生,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选择的能力,而是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他们中的一些人在生命的过程中,幡然醒悟,有一些人却身败名裂。由此,作者认为“标准观念下的追逐利己是一种除了个人享乐和满足之外,别无任何意义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多半是一种自我挫败的盛宴。”他的这番话,让我想起了一则寓言故事,放一堆金子在面前,你只要伸手就能拿到,但伸左手拿,就会砍掉左手,拿右手拿就会砍掉。那么,会有人去拿那些金子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没有傻到为了一些金子而失去任何一只手。然而,当我们去用自己的生命作答时,我们是否学会了掌握本着生命的意义回答出正确的答案呢?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我们已经听到了太多的个人主义和利己的观点。对这些流行的观点,作者不但在书中追述了个人主义的和利己主义的来源,追述了在西方宗教情怀下人们对金钱的看法,如何从厌恶转为了贪婪的掠夺。在他看来正是这一转向造就了西方现在的这个充满了物欲横流色调的世界。针对人类的“涸泽而渔”“坐吃山空”的行为所引发的各种危害,作者提出了人类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追求、重新审视自我与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重新审视自己与环境的依存关系、共同面对和改善这个已经千疮百孔的世界的号召。

在书中,作者引用了日本的社会状态作为改换视角的一种方式,虽然他对日本文化的理解是并不全面的,他没有认识到日本文化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的思想,但毕竟是提出应该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个人主义至上思想的社会潮流。无独有偶,在笔者最近阅读的两本书《本真性的伦理》([加]查尔斯·泰勒)和《教育的价值》([西班牙]费尔南多·萨瓦特尔)也都涉及了个人主义所带来的人类中心论的危害。三个不同国家不同身份的作者,却都在用他们的睿智思考同一个话题,这不能不反映出这个话题的紧迫性。但与后两本书不同的是,《生命,如何作答——利己年代的伦理》通过大量事实的依据和各类理论书籍,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更为丰富的视野。他主张放弃“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模式,而是采取“一报还一报”(笔者按,这个翻译似乎不及“投桃报李”更能接近作者的描述)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突破博弈论中“囚徒困境”的僵局,以利他的思维达到人类利益的最大化。

作者的伦理划定的范围并不是单一的,这其中包含了个人的选择的伦理,人与他人互相扶助的伦理,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人与自身精神追求的伦理……他甚至预言这有这样才能确立“生命的目标”过上一种“美好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自我实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