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心!冷暴力,它,无处不在!

 岳春光 2021-09-28

  “冷暴力!什么是冷暴力?”——这恐怕是我们看到这本书书名时的本能反应。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请你回想一下下面这些情况:

 在小的时候,你家门口的一群小朋友在一起玩得很高兴,当你试图加入的时候却遭到拒绝和挖苦,或者你好不容易加入游戏当中,但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引来其他小朋友的嘲弄的笑声。
上学时,你的成绩不理想,你的老师是不是很待见你?或者看不见你的努力而草率地给你贴上一大堆带有贬低成分的标签?或者是你明显感受到自己被某位老师“视而不见”了。
大学宿舍里,当你接近一群正在谈笑正欢的同学时,所有人都突然静下来,空气中充斥着尴尬的味道。
在工作中,当你努力工作取得成绩的时候,你得到的不是肯定而是挖苦和排挤。当你好心提醒同事补签文件时,得到的却是“你这是在教我说瞎话”的回答。

  好了,不再往下说了,如果你曾经历过说上述任何一种情况或类似的让你的心理产生过不快的现象,那么就可以说,我们虽然不知道什么是“冷暴力”,但我们都曾受到过冷暴力的侵袭。

  因为,冷暴力的本质就是精神虐待。当我们受到忽视、嘲笑、讥讽、贬低、疏离时,我们就和冷暴力打了不期而遇的遭遇战,这是一场只能让我们感到郁闷、彷徨、无助、自责并饱受折磨的战争,我们不得不接受这场战争,但更大的问题是我们经常并不能意识到这场战争的存在,更不能想象到这场战争会给我们自己造成多大的疮伤。

  这本《冷暴力》是法国人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建立在大量的心理治疗案例上的研究成果,这本书着重分析存在于家庭和职场当中的冷暴力现象、通过分析施虐者和受虐者的行为特征、通过剖冷暴力的形成阶段试图想我们揭示如何识别出冷暴力,避免冷暴力,至少是懂得基本的应对方式从而少受冷暴力的侵害。

  这本书在结构上分为了三部分,所遵循的明显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无疑让这本书形成了很强的逻辑性。

  在第一部分中,主要涉及了夫妻间、家庭中和职场上的精神虐待问题,重点则放在了最后的职场上。之所以这样,正如作者所说的,夫妻和家庭方面的精神虐待更不容易被察觉,所以自然进行心理治疗咨询的案例不会很多,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这不意味着相关的事实不在发生。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详细剖析了施虐者和受虐者之间的关系状态和建立过程,以及施虐者和受虐者的具体性格和心理特征,无疑能给我们很好的参照。在作者的引导下,我想了同样是法国的著名作家弗朗索瓦兹·萨冈的《您喜欢勃朗姆斯吗》的相关人物:

  在这部小说中39岁的女主人公保尔和她曾经的恋人罗歇之间已经毫无激情,保尔感到了孤独,这是他遇到了25岁的西蒙,西蒙在不知不觉中迷恋上了保尔,而保尔也逐渐接受了来自西蒙的爱并得到了爱的润泽。然而,平时疏远保尔、无视保尔感受的罗歇却不甘心对保尔放手,他不甘心让保尔离开他的掌控,在各种诋毁和中伤无效的情况下,他用哭泣和暗示挽留住了保尔,但没过多久又旧态萌发。这个占有欲极强,极度自私,对保尔满嘴谎言,背着保尔追逐其他女人的男人罗歇是一个典型的施虐者,他操控着保尔的生活,无非是要让自己感觉良好一些罢了。

  在第三部分中,伊里戈扬不仅向我们揭示了精神虐待行为可能带来的短期后果和长期后果,而且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方式、行动指导和心理对抗手段,更难的是她还反思了现行的治疗理论、方法和手段的实际价值,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她研究的客观性和开放态度,而这一点是尤为可贵的。

  纵观此书,我能感受到如下几个特点:

  一、作者具有严谨的研究态度。在研究结构上有很强的完整性,而且仅仅围绕着夫妻、家庭和职场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这显示出了作者在研究范围确定性上的理性,既没有做出超出自己接触范围的论断,也没有加入个人的浮想联翩,只是在冷静地陈述施虐者和受虐者的处境和心理状态,让读者有一种带入感。

  二、丰富的材料支持。作者除了使用了大量的实际案例之外,还广泛借鉴了很多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相关的内容。虽然由于时代的隔阂和地域的差异,这些内容很难直接引起我们的共鸣,但这不妨碍我们使用我们熟悉的作品进行替换,像《祝福》中祥林嫂所遭受的多种精神虐待,像《孔乙己》中咸亨酒店中众人对孔乙己的揶揄和嘲笑,像《红楼梦》中“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王熙凤,如何教唆纵容夏金桂挤兑挖苦尤二姐,最终导致尤二姐吞金自杀的情节,美剧《亿万》(《Billion》)中艾克斯罗德的公司的麦克·瓦格斯……另外,在这本书中作者征引了很多其他心理学工作者的研究成果,以及哲学家的观点,甚至多处征引了《孙子兵法》中的段落来增强说服力。其实作者要是熟悉中国的“三十六计”的话,可能会发掘出施虐者的更多的伎俩。

  三、对精神虐待研究的揭橥发明。从整个研究内容来说,在作者研究之前肯定已经存在着很多的“精神虐待”现象了,但只有在作者提出”精神虐待”这个称谓后,社会中的种种精神虐待现象才会广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本书在国内还有一个译本,书名译作《骚扰——无法回避的痛》,相对“骚扰”而言,“冷暴力”的译名则更有力量,因为所涵盖的面要更广一些。

  要是从现实角度讲,冷暴力的出现完全是超出这本书的讨论范围的,就像我在本文开头罗列的那些情境一样,而且肯定还有更多。只是我们以前只会笼统地说“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明争暗斗)”,但现在我们可以用“冷暴力”和“精神虐待”去进一步厘清这个江湖了。由此看来,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是在给我们提个醒:

  当心!冷暴力,它,无处不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