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讲一个好莱坞拍摄的日本大片《最后的武士》,由正值盛世容颜的汤姆克鲁斯主演。我曾经看过有评论这么评价这部电影,说它故事里面是“守旧的都是好人,革新派都是坏人。”可如果你刨除表面的古代特征,《最后的武士》其中表达出对现代的启迪与含义,却根本不是这个意思。
我们都知道,东方三国相比于欧美来说,进入现代文明很晚,日本其实也是个守旧的国家,幕府末期和当年的清朝一样,都是闭关锁国,人民穷困潦倒,最后被欧美的坚船利炮直接敲开大门,不得不革新社会形态。
《最后的武士》就是讲述一个在美国颓废不已的退役军官,在朋友的劝诱下来,远渡太平洋来到日本赚钱,工作就是训练明治维新之后的政府士兵用现代化的装备和叛军作战,结果在匆忙上阵之后,主角被叛军的武士们被俘虏,在双方深刻的接触中,主角逐渐明白了武士心中的真谛,而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这个电影故事倒真有原型,但经过了大幅度改编,或者说改变吧……不要当真正的历史剧来看比较好。 乍一看,这个故事有点俗套,但整个电影的气氛渲染,以及表达意境的镜头都堪称绝美,尤其给我印象深刻的一个画面,夕阳下男主角一个人独自练剑,这实际表现出的是一种佛家的禅道,绝非什么守旧就是好人,革新就是坏人这种肤浅的东西。
我来细说几点。 从主角汤姆克鲁斯饰演的军官说起,他在美国时是一个整天酗酒无所事事的退役军人,工作也是可有可无。 汤姆克鲁斯在用酒精逃避什么?其实是一种自尊和自我实现的崩塌,他在故事里的设定可以说非常具有荣誉感和责任心,而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他是因为指挥部队的军官要求自己射杀那些没有反抗之力的印第安女人和孩子,他才越发迷失,既害怕那些印第安的敌人,又觉得自己罪孽深重,整天酗酒活得像一个死人。
虽然理由各有千秋,但实际像他这样的人,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抓一大把,真的有许多。 活得失去尊严、失去意义的男人,要不会肆意释放心中的压抑,要不会像《最后的武士》里的汤姆克鲁斯一样,将一切压抑在心中,借酒消愁,甚至希望喝死自己。
可当汤姆克鲁斯在战场上遇到那些日本叛军武士之后,一切都变了。 我来详细描述一下当时这些叛军的境况,在最后的战场我们可以看到,叛军也就500人,想要对抗一个国家的军队,500人是不是太少了点……
村庄也是简陋不堪,但独具美感,天气一冷,甚至连离开都做不到,说明道路相当难走,地理位置极为偏僻,根本没法发展壮大,不过观众容易沉浸在电影表现出的那种美感以及人们从容的态度中,相信很多人都没有发现,这么一个小村子要去跟整个国家抗衡,简直天方夜谭。
当汤姆克鲁斯在战场上被打败,俘虏到叛军的小村落之后,其实叛军武士的首领胜源并没有想要杀死他,在他伤养的差不多的时候跟聊天,说起了两国的文化,汤姆克鲁斯指责对方说美国可不砍战败军官的头,可讽刺的是,其实汤姆克鲁斯坚持的这个理念和实际并不符合,他在和印第安人的战争中还屠杀过小孩和女人,可比砍军官头离谱多了。 日本因为武士道精神的存在,战败的军官会自行切腹之后,再由一人帮忙砍头,(这个切腹到死,需要很久,太痛苦,就由一个人再砍头,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就是切腹之后被介错,前两个人都砍不下来,第三次找了个剑道老师),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种荣耀。古代日本或许武士道精神真的很浓烈,但事实上二战时期这种荣誉感基本就是用来忽悠人的,要不那些战犯们怎么一个个不自裁呢? 在战争最后阶段,逼着不想再打仗的年轻人去玉碎,自己怎么不切腹呢? 再回到电影本身,尽管叛军势单力薄,没有一丝可能战胜现代化武装后的政府军,但汤姆克鲁斯在整个小村落里体会到的却绝非一种绝望的气氛。 村落里的村民或者武士,他们都在平静地活着,每个人都从容不迫,看不出陷入绝境的是他们一方,这也是《最后的武士》当中所表现的武士道精神的精髓,其实也是佛家中的禅,拿得起放得下,我们追逐,但绝不会因为得不到而痛苦。(当然这个思想境界有点高,现实里是不是这样不好说)
汤姆克鲁斯消沉的原因就是他没有坚持自我,他当时或许是因为害怕失去自己的军衔,害怕自己接受军事法庭的审判,最终执行了屠杀的命令,这种计较得失让他后悔一生,但后来他也逐渐被武士们感染,跟随胜源一起冲向战场,去打了一场绝不可能胜利的战争。 明白了就算死亡也绝不是单纯的失败,又何况其他的人生境况?终点有许多种,死亡也是其中之一,难道有人会因为拼搏而后悔吗? 每当看到那幅夕阳下汤姆克鲁斯舞刀的镜头,心中总会涌起一句话,“就算没有同伴,没有要砍杀的敌人,当你独自在夕阳下挥舞刀剑时,你也依旧是一个武士。”
|
|
来自: 昵称8Z856hqm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