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与调整

 中土闲鹤堂 2021-09-29

许多读者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被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吸引时,常常会“废寝忘食”而“欲罢不能”,往往会“一口气看完”才放下书。

用学者的观点来看,这时的读者,已经逐步改变日常心理状态进入到一种鉴赏的心理状态之中。

学者认为,能够唤起和保持一种鉴赏的心理状态,是主体具有的中介性质和作用的根本标志,因为只有由这种鉴赏的心理状态作为中介转换机制,文学作品才能成为读者的审美对象。

是什么让读者进入到这样一种状态呢?应当说,促使主体(读者)改变日常心理状态,发生这种心理状态变化的因素,正是文学作品之“言”的线性展开过程,即作者的创作序列本身。

读者不可能在预先唤起一种鉴赏心理状态之后再开始阅读作品,而总是在其期待视界的选择与建构功能的参与下对作品“从头读起”,其阅读序列随着创作序列的延伸,读者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也就越来越集中到对作品的注意上来。

如果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期待视界的选择与建构功能,对作品表现出一种认同趋向,读者便会更加专注于作品,甚至暂时中断与现实世界的意识联系。

这时,主体的日常功利意识受到抑制,自由创造的欲望则被唤起,读者也就由此而实现生活常态向鉴赏心态的调整。

读者能否进行鉴赏性阅读,正是以是否实现这种心理调整为标志的。具体说来,文学作品对阅读主体心理状态的调整所具有的引发、诱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引导读者在阅读中实现自身角色的调整。

角色是指作为个体的人,在其现实存在中与对象的某种特定关系而决定的一种具体存在方式。

角色的这种含义本身,即显示了对象的性质如何对确定角色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读者是相对于作品而存在的,作品的性质如何,对读者角色的实际生成具有直接的预成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读者一般同时担任多种社会角色,这使他习惯于按照社会赋予这些角色,所应承担的义务来观察、思考问题。这也就是通常所需要注意功利意识,个体日常的一切言谈举止都会受到这些社会规范的约束。

在文学阅读中,情况就不一样了。使读者角色得以确立的对象物——作品,并不代表一种社会的真实存在,它展示的是一种虚拟的、审美的精神空间。

随着阅读的进行,主体日常的功利意识渐趋消退,自由创作欲望则渐趋强烈,他不必再用社会角色所要求承担的义务,来限制自己本性的自然流露。

其二,引导读者在阅读中实现感知方式的调整。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感知方式与人所担负的社会角色密切相关,或者说是角色所代表的某种社会规范培养和制约着人的感知方式。

这些感知方式所包容的具体社会内涵虽然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理智对感知的直接控制。

人们总是从角色的功利出发,时时用理智看待和分析自己所感知的事物,因此,人对事物的感知,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只是作为为理智输送感性材料的中介而发挥作用的。

在文学阅读中,随着读者自身角色的调整而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那道时刻代表着人的功利要求的理智防线被撤掉,人对事物的感知不仅作为主体获得审美享受的中介,而且同时作为审美享受本身而发挥作用。

尤其是在文学阅读中,人的感知并不表现为对某种“实在对象”的感性把握,而是在由作品的线性描述过程的引导下,由主体的想象和幻觉所建构的世界中,用感性方式确立自身的主体地位。

需要说明的是,当读者在文学作品线性展开过程的引导下,实现自身角色的调整,并同时使人对事物的感知突破了理智的防线,在鉴赏中自由地发挥作用时,理智的作用并不是完全消除了,而是转换为一种直觉的理解能力,始终参与读者对作品的审美感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