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孤庙

 祥宏讲夷坚 2021-09-29

宋代段子小孤庙就在小孤山上,小孤山是安徽宿松县长江里的一座小山,古来就是名胜。按故事的描述,小孤庙神是很灵的,不管来人是多大的官,想肆意妄为那是不行的。

【原文】

吕愿中赴湖北转运,舟行过小孤山,入谒庙,见案上古铜洗甚奇,有款识,爱之。白于神,以所用铜盆易去,置诸行李舟中,扬帆而上。

薄晚系缆,独此舟不来。明日先行,达九江,商人继至,言后一舟沉溺,方呼岸上人漉取辎重。吕亟遣往视,果也。篙师云:“离庙下未远,便若有物絷柁底,百计取之不能动。初无风涛,正尔覆溺。”点检所载,虽湿坏,皆不失,独铜洗不知所如矣。

他日,有客至庙中,盖宛然在故处。


相关故事(点击直读)三将军||榕树鹭巢||秦忠印背||秽迹金刚||莲湖土地||顶山回客||富池庙||绛州骨堆泉

(古铜洗)

【白话语音文字版】


吕愿中在去赴任湖北(荆湖北路)转运使的途中,船行经过小孤山,他停船上山拜谒小孤庙,看见供案上的古铜洗非常奇特,上面还有款识,他很喜欢;经过向庙神的禀告,把自用的铜盆换走了这个古铜洗。他把铜洗放在自己的行李船上,而后动身。

当天傍晚停船系缆,唯独自己的行李船没跟上来。第二天他的船先走,到达九江(江西),商人们乘坐的船跟着来到,他们都说:“后面有一艘船翻了,正招呼岸上的人从江水中捞取辎重行李呢!”吕愿中赶紧派人过去查看,翻的果然是自己的行李船。撑船的说:“刚离开小孤庙没多远,感觉像是有东西捆住了船舵的底部,千方百计鼓捣半天,船也动不了。开始江上并没有风涛,但船就这么翻了。”检查清点船上带的各样物品,虽然沾湿损坏了,但都没丢,唯独那个古铜洗不知去了哪里?

后来有一天,有个客人来到小孤庙,发现那个古铜洗还在原来的地方放着呢。

【祥宏点评】:吕愿中,一作愿忠,字叔恭,今河南商丘人。南宋官员,徽猷阁直学士,曾任和州通判、广西经略安抚使;小孤山,安徽宿松县长江里的一座小山;铜洗,铜制的盥洗器;款识zhì,钟鼎器物上所刻的文字,后世书画上的题名也称款识。青铜器有款识,一般价值更高;薄晚,傍晚;漉lù,过滤。漉取,可解为从水中打捞;湖北,荆湖北路,宋代行政区划,治所在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地理区域包括今湖北省大部及湖南省北部(岳阳和常德等),境域到南宋有变化;史称吕愿中攀附秦桧,秦桧死后,他也被贬。从性格上说,这故事透露的细节也可印证吕的为人,虽然他跟庙神说了想换铜洗,至少他该扔个珓杯问问庙神是否同意拿走?显然庙神是不同意的;转运使,路级监司,对州县官员有监察权;不少故事提到宋代官员出门,人和行李往往是分船的。(《洞庭走沙》)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小孤山,文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中华文库”-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修证地圆融道家,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又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39-从《夷坚志》看宋人的“行”)

参考音频来自“宋朝一小时”音频专辑@喜马拉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