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杜预,这个哥们也是名门世家出身,他爷爷杜畿是魏国的名臣,曾经做过尚书仆射,他父亲名叫杜恕,做过幽州刺史,不过杜恕跟司马懿不太对付,在曹爽被杀之后,他也受到牵连,被免官囚禁而死。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杜预都因为身份问题,得不到重用。 等到司马昭掌权以后,为了巩固势力,开始招揽各方面的人才,杜预又娶了司马昭的妹妹,这才一点一点的走上前台。他先是做了尚书郎,后来又做相府参军,当年钟会讨伐蜀国的时候,任命杜预做他的镇西长史,后来钟会反叛,他的幕僚和助手几乎都遭到杀害,只有杜预凭借非凡的智慧得以保全。晋武帝司马炎接受禅让做了皇帝以后,杜预顺理成章的为晋国效力,做了河南尹。 公元270年的时候,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杜预得罪了司隶校尉石鉴,被他一通弹劾,从河南尹的职位上下来了。不过有能力的总是会被人记起来的,就在这一年的六月,陇右一带有鲜卑人起兵造反,朝廷几次派兵前去镇压,都以失败告终,司马炎就任命杜预为安西军司,给了他三百士兵,一百匹马,让他赶往长安。 到了长安以后,又改任杜预为秦州刺史,兼东羌校尉,轻车将军。这样看起来,杜预的前景似乎还不太坏,可此时他的直接上司,也就是安西将军,正是刚刚弹劾了他的石鉴。石鉴这个人特别不讲究,明知道对面的兵力十分强大,还硬要杜预带兵出战。 杜预可是一点也不傻,手头这么点兵力,就去跟敌人厮杀,那跟送死也没什么区别了,他就直接顶撞石鉴说,现在敌人兵强马壮,敌我双方实力悬殊,不能鲁莽出战,应该先集中兵力进行休养,等到春天的时候再出兵去讨伐。为了支持自己的论点,杜预还提出了“五条不可,四条不须”。 那石鉴摆明了就是想整杜预的,他可不管你的什么四条、五条的,他直接就给朝廷上奏疏,说杜预擅自修缮城门和住所,不听从命令出击耗费军需,而后派人用囚车把杜预押回了朝廷治罪。 上级找借口治理下级,还是比较容易的,杜预也因此被治罪了,好在他的夫人是司马炎的姑姑, 当时有个制度,皇亲国戚在某种条件范围内是可以免罪的,杜预正好符合,这才丢了爵位保住了性命。 不久以后,石鉴在一次战斗之中被对方打的惨败,这也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杜预准确的判断力,虽然没有能让他因此恢复爵位,可大家也了解到了他这方面的能力,都知道杜预有这个谋划全局的本事了。 公元271年,山西一代的匈奴人刘猛起兵反叛,一时是来势汹汹,朝廷就再次起用杜预,让他以散侯的身份,参与军国大事的谋划工作。不久以后,又任命他为度支尚书。 度支尚书这个官,主要就是管理税收这一块的,杜预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干的是风生水起,他前后一共提了五十多条合理化建议,都被朝廷给采纳了。几年之后,石鉴从西部回到了朝廷,在他上报军功的时候,杜预出于职业的敏感,外加个人的细腻感情,发现他虚报了不少军功,就开始弹劾石鉴。 那石鉴也不是好惹的,既然敢谎报军功,他就早有准备啊,石鉴一方面为自己辩解,一方面又开始从各个方面找杜预的问题,两个人是吵来吵去,你告我来我告你,最后两个人谁也不清白,双双获罪免官了。 不过在那个时候,官员犯法免官也不是太大的事情,毕竟国家还是很需要人才的,所以在几年以后,朝廷再次发现需要税收人才的时候,很自然的想起了杜预,就又起用杜预,让他做了度支尚书。 众所周知,晋武帝司马炎一直有平定吴国的打算,朝廷里的大臣们,大多数都不支持这个,我们在前面讲羊祜的时候提到过,羊祜写了那份著名的《请伐吴疏》以后,把司马炎整的热血沸腾,可大多数大臣还是以西北不稳为由,不同意出兵伐吴,支持羊祜观点的,只有杜预和张华等少数几个人。 本来同意自己观点的人就不多,那么对于杜预,羊祜肯定是特别考察过的,他觉得这个人是可以替自己完成伐吴大业的,所以在临终之前,羊祜向司马炎举荐杜预,让他接替自己在荆州的位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