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很多人不知道,杜预其实是个官场奇才

 竺言小聚 2016-12-18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这是《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的话。

杜预一向以“左传癖”自诩,当不可能不知道此语,事实上,他自己也有一句类似的话,几乎可以作为他一生的注脚:

德不可以企及,立功立言可庶几也。

唐人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三不朽”作出了定义,“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杜预认为自己可以实现立功与立言,至于立德,则是不可企及。

他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杜预受到了哪些人的影响。

很多人不知道,杜预其实是个官场奇才

杜畿

父祖

杜预出身于一个高级官僚家族,祖上是西汉御史大夫杜延年,他的祖父是杜畿,父亲是杜恕。

先来说杜畿,他长期担任曹魏的河东太守,“常为天下最”,被荀彧视为萧何、寇恂一样的人物,为曹魏立下汗马功劳。但因为与荀彧、耿纪的关系,得不到曹操的信任;后来又因为正直顶撞了曹丕,得不到重用。

举一个例子,当时,为了增加人口,朝廷下令各郡征集寡妇,以分派到妇女少的地区,婚配生育。有的太守为了政绩,拆散了不少家庭,但杜畿在河东,只征集真正的寡妇,所以每次都不多。杜畿调走后,继任的太守送来寡妇的数量忽然多了起来,曹丕因此责备他,杜畿义正言辞地回答道:“我以前征集的,都是真正的寡妇,现在征集来的,都是活人的妻子!”曹丕因此大失颜面。

杜恕颇有乃父之父,虽然为官,但“推诚以质,不治饰,少无名誉。及在朝,不结交援,专心向公”,对每一项政令,都敢于发表正直的言论。也因为这种性格,杜恕得罪了当时的权臣,最后被免官,在家一心著述。

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杜预不可能不受到影响,一方面他因此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另一方面,家族的遭遇却又不得不使他深思:父祖持正奉公,为国家尽心尽力,反而厄运连连,有的人曲意逢迎,为什么却节节高升?

这种来自家族的危机感一定使杜预感到非常困惑,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他的博学多才,甚至于后来他沉心研究《左传》,未尝没有在茫茫历史中寻找答案的意图。

羊祜

羊祜临死时推荐杜预以自代,对于羊祜,杜预的心情是复杂的。此二人同为司马氏的外戚,羊祜是司马师的小舅子,杜预则娶了司马昭的妹妹为妻;他们亦为司马氏外戚中之最具才华者,在朝廷中亦皆为远见卓识之士,均以灭吴大业为己任,不免惺惺相惜。

羊祜在荆州十年,在为灭吴做准备的同时,也注重修德服人,虽然有矫饰的嫌疑,却足以说明羊祜本身的德行是无可指摘的,所以在荆州当地甚至东吴都有美好的声誉。然而在朝中,羊祜却常常遭到诋毁,这一点杜预不可能不目睹耳闻,羊祜身为贵胄、德才兼备尚且被交相攻击,最后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下场,何况是地位、德行、才华都不如羊祜的人呢?

杜预在感到悲凉的同时,很快也得出了一个结论:光是自身的高尚德行还不足以获得保全。他后来的一个行为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预在镇,数饷遗洛中贵要。或问其故,预曰:'吾但恐为害,不求益也。”

杜预在荆州的时候,经常贿赂京城的权贵,别人问他为什么,他回到说:“我只是为了免于灾祸,不求更多。”此时的杜预已经深得官场三昧了。

很多人不知道,杜预其实是个官场奇才

羊祜

石鉴

杜预和石鉴一向不和,这不算什么,但石鉴的官一直比杜预大,然而问题来了。

在杜预担任河南尹的时候,石鉴为司隶校尉,是杜预的顶头上司。有一次石鉴抓住了杜预的小辫子,什么小辫子呢,史书上没有记录,不详,结果很简单,杜预被免官了。

这里来说一说司隶校尉。汉武帝最先设置了这一官职,负责监察京城百官和京城周边广大区域的官员,有权劾奏公卿贵戚,权势极大,朝会时和尚书令、御史中丞一样都有专席,当时有“三独坐”之称。袁绍、李傕、曹操、钟繇、张飞、诸葛亮都担任过这个官职,连董卓都称司隶校尉为“雄职”。

西北有战事,杜预因此被任命为秦州刺史,而石鉴为安西将军,冤家再次聚首,只不过一点也没有客气。石鉴命令杜预主动出击,而杜预只有三百士兵、一百马匹,杜预知道石鉴这是想让他送死,却从公事的角度阐述了“五不可、四不须”的道理,就是不肯出击。

石鉴大怒,又以杜预擅修城门官舍、耽误军事的罪名把他抓了起来,交给廷尉论罪。幸好杜预有个公主老婆,这次只免去了官爵。在和石鉴的二次交锋中,杜预完败。

多次免官之后,杜预又被起用为度支尚书,掌财政收支。在任上,杜预大刀阔斧,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预乃奏立藉田,建安边,论处军国之要。又作人排新器,兴常平仓,定谷价,较盐运,制课调,内以利国外以救边者五十余条,皆纳焉。

为朝廷解决了燃眉之急。

石鉴从军中还京,在叙述功劳的时候被杜预纠正,两人发生争执,互放狠话,在朝廷上造成了不良影响,于是两人都被免官。第三回合,两败俱伤,平局。

此时的杜预年轻气盛,睚眦必报,却险些被政敌打倒,很久之后他才意识到,光建立功劳还不够,如果不能和光同尘,迟早会被仇敌吞噬。

很多人不知道,杜预其实是个官场奇才

王浚

王浚

当杜预担任镇南大将军的时候,他在政治上已经相当成熟了,他三次上书请求伐吴,最终取得了武帝的同意。

在伐吴一战中,杜预只被安排为西线的指挥,但他却能顾全大局,圆满完成任务。当时的益州刺史王浚负责建造战船、训练水军,伐吴开始后,他率水军沿江而下,所向披靡。在荆州界内,王浚需接受杜预的节制,然而杜预完全没有干预水军之事。相反,杜预向王浚表示,水军可以自行活动,不受约束,并建议他尽可能不要浪费时间,应当直下建业,建立旷世奇功。

王浚在长江下游受到的待遇就完全不同了。在那里,负责节制水军的王浑,生怕王浚夺取头功,给王浚设置了很多障碍。哪怕王浚克服千辛万苦打下建业、俘虏吴主孙皓以后,王浑还在不断攻讦他。与王浑一对比,杜预赢得了人们广泛的称许。

对待石鉴和王浚,杜预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态度,对石鉴,他是寸步不让、死磕到底,对王浚,则是宽容尊重、成人之美。这表明杜预的官场境界已经提高至一个新的水平:成就别人便是成就自己。

灭吴之后,杜预多次陈请武帝免去其武职,武帝不许。这时的杜预已经做到了不贪功、不恋权,所以武帝对他很放心。

那么杜预在乎什么呢?史书中给出了答案:

预好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刻石为二碑,纪其勋绩,一沈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

很多人不知道,杜预其实是个官场奇才

在文事上,杜预撰写了《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等诸多著作;在武事上,他有平吴大功。富贵、功名已两全,现在,他关心的只剩身后名了。

再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杜预为什么不以立德为志呢?与他的父祖、羊祜等人相比,杜预选择了一条更加明智、更加安全、更加有效的功名之路,毫无疑问,他获得了成功,尽管这成功看起来有一点不太圆满。

通过《骑马射箭都不会,却是一代名将,被世人呼为“武库”》与本文,我们看到一个全新的杜预,一个绝顶聪明、十足功利、懂得取舍的官场奇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