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班的地铁上,我饶有兴味的观察到一个现象。 我下车的那一站是换乘大站,下车的人多,上车的人也多,每一扇门的吞吐量都是轰隆隆隆。 隔壁那扇门,要上车的人在车门两侧排队等着,车里的人挨个有次序下车。 我们这扇门就有点赶时间,门一开有一个阿姨摆出“千军万马不在我眼中的势头”,一马当先横着胳膊冲上了车,接着所有要上车的人便顺着缺口一鼓作气。 我们这些要下车的就狼狈得多,吸着肚子捂着包,一路喊着麻烦让一让,伸长胳膊奋力拨开人群,这才“啵”的一声,像自动贩卖机里面圆滚滚的口香糖一样,如释重负的被弹出车厢。 我羡慕的回头看了一眼隔壁门的有条不紊,第一反应是,真有素质啊。 走两步想了一下,觉得有点不对:哪里有那么巧的事,“有素质的”都集中在一扇门,“没素质的”都集中在另一扇门呢? 脑子里忍不住浮现出一个假想场景:在刚刚冲上门的阿姨身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小孩子,疑惑却又坚定的站着没动,TA响亮而清脆的声音说着:“咦,难道坐地铁不应该先下后上的吗?” 于是边上本来想跟着一鼓作气的大人们,纷纷刹住了车,仿佛一秒统一得到了“素质升级”,镇定地站在门侧排起队来。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回忆总结自己。 我小的时候长得像男孩子,性格是女孩子。 黑黑的皮肤,大大咧咧的动作,穿宽松大T恤配男孩裤衩。可是心里盘着九曲十八弯,碰到喜欢的男生肚子里的小心思快演成了一部连续剧,嘴上连一句台词都说不出来。 愈长大,长得越来越女孩子,性格越来越像男孩子。 长长的头发,飘飘的裙子,只要不开口发出豪放的笑声,也是很久没有人说我像男孩子了。 然而,上一次写作文还被我表弟评论说,“姐你的男性人格比重挺大啊~~” 好像从某一天开始神奇地收起了那些细碎的情感,小不丁点的事就别计较了吧,焐不热的人心就由它去吧,该过去的事就别再回头了吧。 聊着聊着,我突然跟朋友说,“哎,这么说来,愿意和我谈恋爱的人,是不是年纪越大,越发现自己还是更喜欢和男生相处啊?” 朋友捧腹大笑:“我觉得你自我认知很到位!” 顿悟,猛然发现了自己的市场:想通了自己“同性倾向”的年上男。 天猫99划算节我也参与了一把,买了优衣库的衬衫风衣,穿上觉得好看得不行,迫不及待发自拍照给好朋友,“这个配色我觉得很可以!” 对方回:“really?(真的吗?)” 这 = = 哪怕认识了很多年的朋友(或者说尤其是认识了很多年的朋友),偶尔聊天仍然会有一种吃了苍蝇的感觉。 你可以有千百种回法,“嘻嘻不是我喜欢的颜色”,“有点浓了吧!”,“哈哈看出来是你喜欢的风格~”。可是你选择了一个单词,仿佛要把你挑着眉表示质疑的表情隔空一起发过来。 好像脑子中短暂地闪过了一秒不服气的、想要说服对方的念头。 然后倏忽而过。 于是我说:“很秋天的配色啊。Never mind (算了),大概我们的审美不在一个派别。” Fine,你不喜欢,那我以后不发给你便是了,何必给自己找不痛快呢。 回过头把这三件事串起来看的时候,我觉得很有意思。 地铁的故事: 如果你是第一个人,做遵守规则的人往往更容易;如果你是第二个人,做跟随上一个人的动作往往更容易。 难的不是遵守规则,难的是站出来挑战现状的一道闸门。 恋爱的故事: 我也觉得和同性相处更容易,是不是意味着我会喜欢“性格更像女孩子的男生”呢?细腻体贴感性的? 还是说因为我的性格更像男孩子了,理性爽快有逻辑,所以比年纪小的时候更招男生喜欢? 比起“和更好的,更美的,更有钱的人”交往,我们是不是更喜欢和“更容易交往的人”在一起了呢? 风衣的故事: 比起说服不同意见的人,我宁愿换一个,去找"本身就喜欢我这个样子”的人来发表对我的认同。 审美不同很好啊,可是和审美一致的人一起逛街更容易啊。 …… 长大的过程,是我们越来越倾向于做“更容易的选择”的过程。 奇怪的是,我们往往认为“更容易的选择”不是“更好的选择”,即便我们选择了它。 “你应该挑战自我,克服劣根性,享受成长带来的阵痛感……” 等等等等。 这不是很奇怪吗? 我想做一个随波逐流的成年人。我想要容易的人生,我想要做出“更容易的选择”而为此感到理所当然。 这有什么不对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