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34)当我们讨论底层逻辑时

 陈小起Yvonne 2021-09-29
这两年出了挺多词,张口闭口都说到它的人很多,但其实乍一听并不完全明白,比如“闭环”、“下沉”。

比如“底层逻辑”。

当我们讨论底层逻辑时,我们到底在讨论些什么呢?

我认为是在讨论大前提,就是做任何判断时的最高准则,叫做“底层逻辑”。在我的世界里,它被简化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什么对我来说最重要?

第二部分是,如果想最大化实现对我最重要的事,我对世界的假设是?

第一部分是目标,第二部分是基于什么客观设定来实现目标。

(“如何通过主观努力来实现目标”,在我看来是不属于底层逻辑的,因为只要想明白了第一部分的重要性,那么我就有足够的动力调整自己实现TA,属于主观可调整项,不属于大前提。)


来,第一部分。

“最重要的事”。一定会反复于清晰,模糊,再清晰,再模糊,再清晰。备选项太多了,而且遇到的人越多,你就会越咋舌于,不同人对于不同事情看重程度的千差万别。

列表上排的事情越多,越难清晰,还会自相矛盾。

我见过很多最看重自我成长的人。他们目标明确,眼神灼灼,如饥似渴地吸收信息和知识时,恍惚像是吸星大法的第56代传人。

上周我有幸去北京参加了一场混沌大学的培训,讲课的老师非常好,好到我只能词穷地讲“非常好”,甚至短暂地成为了一下吸星大法的俗家旁听弟子。

因为同为财务领域,我很能懂得对方讲的道理是多么深入浅出、一点不花哨、一点不故弄玄虚地分享给到我们,也很能懂得我和对方之间的差距。

同行的朋友嘲笑我说,你脸上的表情已经近乎坠入爱河了。

我摇摇头,高山仰止啊山外有山楼外楼啊的俗语在脑中转了一圈都觉得不够精准,“我觉得我还可以更优秀一点!”

Q&A(问答环节)我也没浪费,非常实诚地问了一个问题“老师,怎么才能缩短我和理想中的职业定位(你)中间的差距呢?”

老师说:“找老师,见世面。”

啊请受弟子一拜。 


回到上海之后,我的上头热就已经下去了几分。“找老师,见世面”是一句说起来简单,操作起来极为复杂的事情。

想要跃过自己现有的能力层级去进阶成长,有时也有点像想要跨越阶层打入上流社会。拔得骨头痛,还容易摸不着门道,需要极强的意愿来带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行动力。

于是我的第一部分底层逻辑就开始发挥作用。

什么对我来说最重要?

经历,爱。远胜过自我成长。

比起“成为一个顶极的财务”,我好像更安于“做一个差不多优秀的财务”,然后不务正业地写写小作文,琢磨点小乐子,尝试些有的没的,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感受,而没有什么明确目的。

后有很多的时间去爱,也有很多的时间去被爱。

哎,“我还可以更优秀一些”的念头总是稍纵即逝。


那么到了第二部分:如果想最大化实现对我最重要的事,我对世界的假设是?

我假设世界是善意和美好的。

时不时会有朋友说我勇敢。我很少会觉得做决定很难,当我的底层逻辑两部分一起运作的时候,勇敢就成了一件理所应当的事:

世界挺好的,我也想看看,那,走呗~

一种典型的和我完全相反的对世界的假设,俗称:总有刁民想害朕。我要多加防范,小心谨慎,多方打听来去伪存真,多次试探才迈出脚步。

这不是一种我会和TA成为好朋友的底层逻辑。但因为我年纪大了,我能够意识到,我们之间并不是好坏之分,而只是不一样。

年纪小的时候,我参加辩论队,喜欢因为一个话题正面反面地想,和别人讨论形而上的问题,不亦乐乎。我只擅长打二辩(驳辩位),立论不行,只会反驳。

现在还是爱讨论那些形而上的问题。但略有成长的,或许就是明白了辩论的出发点,一定是“先立后驳”,过于纠缠于细节,很容易陷入“为了反对而反对”的怪圈。

“底层逻辑”先立住了,才能再往前去想,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何事,尽何力,何所取,何所舍。

以上愚见,总觉得还有很值得探讨之处,欢迎留言。

最近几篇我觉得写得不错

> <如何克制自己举报别人的冲动>

> <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站在道德至高点的人>

> 如题:<男女对话>

> 生而为女:<“不洁”的受害人>

我是陈小起,一个醉心于码字的财务。

我喜欢观察人,琢磨人,记录人,“啊原来人会这样”,“啊为什么人会那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