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星光(ID:hrxg2020)原创内容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有这么一位马上要退休的老教授, 刚刚引起了极大轰动。 就在不久前, 他实现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小目标: 挣到了一个亿。 而就在前天, 他突然拿出这一个亿, 一分不留全捐! 不留给家人,也不留给子孙? 他说, 这笔钱我们一家人花是浪费...... 为什么? 直到我们翻开他的人生书册, 才发现这些年,他可藏得太深了....... 他,就是刘进。 当你看到这张图片上, 刘进穿着一身白大褂, 猜的没错,他是一个医生, 而且是一个超特殊的医生。 1956年出生于湖北恩施的他, 自小就一心向医, 从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毕业后, 被分到了黄石第二医院工作。 那个时候, 很多人的选择都是内科或者外科, 而刘进的选择是: 麻醉科。 这个科室可是一点都不吃香, 别人都不愿意去。 为啥? 因为当年我国麻醉科发展十分落后, 自主生产的麻醉剂都几乎没有, 什么都要靠国外技术, 但人家的技术都死死藏着掖着, 压根学不到东西。 另外在老百姓眼里, 你说自己是麻醉医生, 那对不起,你都不配被称“大夫”, 人家看来, 讲自己是一个麻醉师, 就好像说自己是医院的技工一样, 用一个现在的词来说, 就是这个职位很“low”。 但当年的刘进, 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 麻醉科,人人躲, 他偏要在这个领域大展拳脚。 谁也未曾想到, 这个看起来有点执拗的后生, 在未来的中国医学江湖, 竟掀起了那样巨大的改变。 1984年,一直潜心钻研的刘进, 在北京阜外医院, 完成了博士学业。 这一年,年仅28岁的他, 第一次在医学史上留下浓墨一笔: 他是我国第一位临床麻醉学博士。 作为10多亿人里, 第一个麻醉科博士, 可想而知, 他以前的路有多难走, 也可想而知, 他以后的路, 也都将是该领域破天荒的第一步。 一毕业,他就被当做重点人才, 安排进入工作的单位, 是全中国唯一的, 国家级医学科学学术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不过, 他在这里的麻醉科只待了一年, 因为领导看得出来, 在技术受限的国内, 刘进是一条鱼, 要想越过龙门真正蜕变成为“高手”, 得去国外更大的世界里“游一游”。 于是1989年, 刘进来到了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医院, 在这里, 他见识到麻醉学科广袤的世界, 也凭自己的聪明学识, 短短四年就在美国站稳了脚跟: 得到世界“麻醉教父”Paul F·White青睐, 被其视为得意弟子; 刘进学业完成后, 成为久负盛名的世界医学领跑者: 华盛顿大学医学院, 麻醉科临床研究学者。 在美国强大的医疗技术支持下, 他的研究风生水起, 还拿到了美国绿卡。 待遇优渥,前途无量, 可却在这时, 他做出了回国的决定。 要知道,那是1993年, 在麻醉科不受重视的中国, 和在技术资金雄厚的美国之间选择, 谁都知道要选择什么。 但刘进的心里, 却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 医学无国界,而我有祖国。 而他的回归, 给中国医学带来的, 又将是怎样的巨变? 回国后,他直接被提升为, 中国科学院阜外医院麻醉科主任。 2000年, 再就职四川华西医院麻醉科主任, 也是这一年, 刘进高高扬起了, 中国麻醉学高歌猛进的风帆。 他说:“在美国, 一名医学生要想成为主治医生, 要经历的这段培训模式是高度规范、 高强度且现代化的, 这样的培养方式保证了, 他们能够具有过硬的临床水平。 而相比之下, 中国同样阶段的医学教育, 则规范度不够。” 为推动中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他在国内率先建起了, 与国际接轨的、 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这一制度十分严格, 当年被称为“魔鬼训练”。 什么是“魔鬼训练”? 每周一到周五7时15分, 其他科室医生可能刚到医院, 而华西麻醉中心的几百号人, 已经晨读30分钟。 每天早上7点14分, 刘进站在科室中间开始点名, 这一雷打不动的规矩, 已经坚持18年! 刘进还提出每周四病案讨论, 后来成为闻名全国的讨论会。 讨论时, 各位主任医师抽问、点名、质疑, 甚至当场观点交锋, 经常让参加的新人惊出一身冷汗, 因为他们, 从未见过如此严谨的麻醉学会议...... 再看看密密麻麻的时间安排: 周二下午17时, 麻醉科集合, 解读有关临床的最新英文文献; 每周三晚19时到21时, 麻醉临床技能培训; 每周四晚19时到21时, 麻醉住院医师大课; 每月固定的周一、 周五19时到21时, 是麻醉住院医师危机资源管理培训课 …… 并且这些紧张密集的培训, 不光是安排在工作时间之外, 更在一堆堆科研任务, 一篇篇科研论文、 一个个创新发明之外! 那么,刘进带着华西麻醉科, 付出了这么多的汗水, 他们交出了怎样的答卷呢? 20年来,华西医院已成为, 中国最大的住院医师规范培训基地! 20年来, 刘进的麻醉培训基地, 为全国培育出了大量年轻麻醉师, 还有占比高达40%的麻醉科主任, 也可以说,这里走出了, 中国麻醉事业的半壁江山! 晨课学习、病案讨论 20年来, 国际顶尖医院的麻醉相关死亡率, 一般在20~30万分之一之间, 而从2006年起, 华西麻醉相关死亡率, 大概在40万分之一, 近几年这个数字又翻了几倍, 从2014年至今, 华西麻醉相关死亡率, 为100万分之一,世界领先。 说到这里,也许有的人会说, 麻醉而已,只是打一针麻药, 没什么大不了, 哪里比得上外科医生那样重要。 事实上, 手术中有这样一种说法: 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 比如开颅手术, 最大的难度不在于手术如何操作, 而是如何控制病人, 在清醒的状态下完成手术, 就是说要让患者清醒, 但是又不能感觉到开颅的疼痛。 而这样的麻醉效果, 必须要一次性达到。 除了这复杂手术, 其他只要用到麻醉的所有手术中, 麻醉师才是最累的那个, 他们不是人们以为的“打一针就走”, 而是全程护航, 因为会有各种突发状况: 比如有的手术, 需要中途把患者从麻醉状态叫醒, 有的手术,需要在结束的时候, 让患者百分之百清醒过来...... 所以, 麻醉在手术中好像被“边缘化”, 可事实上,麻醉是手术的重中之重。 刘进就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 “其实麻醉主要的任务, 是对病人基本生命功能的监测和调控, 对重要脏器进行保护和支持。 手术过程中, 对于神经、呼吸、循环、 肝脏和肾脏功能, 以及体温和血液内环境等, 基本生命功能的监测和调控, 都是麻醉科医师在负责的。” 而今天, 一提起华西医院麻醉科掌门人刘进, 老百姓们都这样说: “大家都晓得, 华西最牛的是麻醉科, 刘教授技术好得很, 一麻一个准。” 刘进最牛的,还不是这些, 自回国,他完成了近20年来, 世界上最大系列的, 关于吸入麻醉药溶解度研究; 他发明了当今中国57%的麻醉新药; 他带领下的华西医院麻醉科, 连续11年, 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 《中国医院最佳专科综合榜》上, 华西医院麻醉科,排名全国第一! 2012年,刘进当年的老师, “世界麻醉教父”Paul F·White, 受他邀请来到华西医院麻醉科参观, 十分肯定地说道: “华西医院麻醉科, 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标准。” 可以说,刘进以一己之力, 拉动中国整个麻醉学, 从压根排不上号, 一路走到了世界领先地位! 这样的人,你说他牛不牛? 2013年, 在刘进持续十年的建议下, 中国建立起, 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并将其费用纳入国家财政预算。 这是中国住院医师培训, 是他, 推动着中国住院医师培训制度, 迈出从“为院育人”, 到“为国育人”的关键一步。 这些年, 作为业内赫赫有名的顶尖麻醉师, 作为推动中国麻醉事业, 后来居上的领路人, 刘进20多年却一直“深藏功与名”。 更鲜为人知的是, 他腿有残疾,却仍在科室忙个不停。 这是他的寻常一天: 早上7点看望疑难病人, 8点专家门诊一直持续到中午1点。 半个小时简单吃个饭, 马上又要进行远程会诊,到4点结束。 接着去ICU会诊, 累了一天6点下班, 刚吃完饭,又因一例重症病人, 马不停蹄赶赴医院。 这一折腾下来, 没有半夜11点12点回不了家, 第二天,又是如此...... 这些年,他惦记着病人, 惦记着培训年轻医生, 却忘了自己,是一位已经65岁, 还腿有残疾的老人...... 但为一个行业, 为一个国家做到了这么多, 对刘进来说还不够。 就在去年,由他带头研发的: “新型骨骼肌松弛药物”、 “超长效局麻药”两类麻醉新药, 实现了市场转化。 华西医院给他的奖金, 足足一个亿! 作为一个医生, 他拿到这么大的一笔巨款, 又是在马上退休的年纪, 劳累了一辈子,这笔钱, 足以让他过上更加舒适的退休生活。 然而他的选择再次出人意料: 将这个, 绝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小目标”, 毫不犹豫全捐! 就在前天,2021年9月27日, 刘进将这一个亿捐赠, 设立规培专项基金, 用于激励住院医师、带教师资, 提高住院医师临床能力, 这也是我国第一个, 由个人捐赠设立的专项规培发展基金。 ![]() 刘进说: “我今年65岁,要退休了, 有人会说1亿元不是个小数目, 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一笔不菲的财富。 但是我和我的家人都认为, 这笔钱用于我们家庭, 去过上更为舒适的退休生活, 是一种浪费。 而捐赠给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事业, 更具有社会意义。” 他心底有一个“大目标”, 就是尽自己一生的力量, 去为中国培养更多医学人才! ![]() 从一个小小麻醉师, 到成为全国麻醉学科带头人; 从一个麻醉科室, 到排名全国医学专科第一; 从一家落后的中国医院, 到走上世界麻醉学领先地位。 一心一念一梦想, 一人一院一国家, 这一路虽孤单又漫长, 可刘进始终双眼清明、心怀炬火, 他用自己30余年人生, 书写了这段中国医学上的辉煌历程!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今天让我们一起, 向这样一位好医生刘进, 致以深深的敬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