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平叔 总觉得颓废混日子终究不是我的生活态度,想着还是想点办法要振奋一下才是,于是有朋友献策,平叔你该打点鸡血了。闻言,我慌忙把脑壳晃成巴郎鼓:把我打死也不得打鸡血! 打鸡血,也叫“鸡血疗法”,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流行的一种保健方法,俗称“打鸡血”。 那个时候,营养不太充分的人们似乎普遍对保健养生特别有兴趣。其实这一爱好和现在的人也差不都,毕竟“好死不如赖活着”,能活着留在地球上咋个都不是一件坏事。只不过现在的人们面临的不是营养不足而是普遍营养过分,所以养身的目的主要是减赘肉,所以大妈们的广场舞才跳得那么凶。 回想起来,那时的保健方法还不仅仅是打鸡血,细数起来也挺多,比如:泡海宝水喝,早起空腹喝一杯静置一夜的水;甩手疗法,每天狂甩手等。运动保健法也有,比如天天呐喊,就是喊口号,除了纯洁思想,还可以练肺活量;再有就是跳更大规模的广场舞,也就是忠字舞。 尽管上个世纪和这个世纪的保健方法有所不同,但希望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完全是一模一样的。为了表达我还有点文化,我想用个成语来表达,殊途同归。
至于晚上睡前用杯子接上凉水,放在早晨喝下去,一开始就觉得不靠谱也不相信,关键是凉水清汤寡水的连点温度都不带。那时候肚皮里面普遍缺油荤,市面上的胖子基本属于珍稀动物,上街打望一眼,举目皆瘦子。喊瘦子清早起来喝凉水,那种感觉简直就是自我折磨。 甩手疗法我也跟到甩过,左邻右舍的都甩过。具体动作是先站稳当,就是站如松那种姿势。然后双手开始前后舞动,要点是往后甩时要用力,前摆则自然复位就行。甩手疗法有没得效果我说不清楚,但只要不用力过猛把手膀膀甩脱臼,我想应该是没得啥子坏处的。 只有打鸡血没敢尝试,其实我也从来没有亲眼目睹过,但我聆听过打鸡血的认真描述: 打鸡血先得有鸡,而且一定是公鸡,最好是选那种毛色发亮精神头足的婚前公鸡,反正是荷尔蒙充足、越雄势越好。 鸡买好了提回家,先在院子里养着。转过天提着鸡去医院挂号,然后由护士进行打鸡血的系列操作。 拔掉点鸡夹肢窝下面的毛毛,再用酒精消毒,然后用针管抽取鸡的鲜血,然后注入到人的静脉(可能是这样)里。 打鸡血就是这样子的一个简单程序。 打完鸡血走出医院,各人回家。至于那只公鸡,你可以带回家继续养倒,隔上一周再接着打;也可以带回家直接用刀把鸡脖子上一抹,放血、拔毛……至于烧炖拌看各人口味需求,反正是全家大嚼一顿了事,算是打了个牙祭。 打鸡血有没有作用姑且不论,鸡做熟了狂整一顿肯定是大补的。那时候大家生活都清贫,能美美的吃上一只全鸡,是非常难得的一次享受。这恐怕也是打鸡血带来的最好福利。 但我一直很好奇,总想把打鸡血的问题弄个清楚明白。 曾看过这样一个记载,应该是比较客观的:“注射过鸡血的人,面色潮红,精神亢奋……”很明显,这仅仅只是外观的变化,至于对人的脑壳有没得影响,仍然是稀里糊涂。比如脑壳会不会长包,会不会变成方脑壳,下雨天脑壳会不会进水……这一系列的问题至今没得结论。 也就是说,打鸡血之后脸色发红,实际上是身体对鸡血的一种应激反应,而不是鸡血真的有啥子不得了的效果。 总而言之,打鸡血之所以能兴奋就是身体进入异物产生的应激反应。 言而总之,打鸡血的坏处实际上是相当明显的,何况鸡血里面还含有许多病毒。 通过科学弄明白以后,不禁哑笑。想想当初神州流行的争着打鸡血时的踊跃场景,既觉可笑又觉得可悲。其实何止是打鸡血,还有些所谓的长寿方法,也都是缺乏严密科学依据的。 打鸡血的风是早刮过去了,但“打鸡血”的意义却存留下来,存在于现实语言中,也存在于固化思维中。在日常生活里,人们经常用“打鸡血”来讽刺特定的人或事,因某种原因产生出的亢奋行为与表现,比如亢奋,话多,喜欢喊乌拉,显示出超乎寻常的生理兴奋状态。 我不待见“打鸡血”,并非是我与鸡血有仇,其实我是很喜欢用鸡血来做菜的,比如莴笋叶鸡血汤,应该是我比较中意的一道菜。 当微醺之后,恰好有人懂你,恰好就给你上了这道“莴笋叶鸡血汤”,还说啥子喃,赶紧喝汕……一口下去,酸酸的,舒心戒酒,巴适得板。 |
|
来自: 新用户7771xieo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