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科护理(副高)[代码:051]高级职称考试大纲+考霸笔记

 屠医生 2021-09-29

小儿药物剂量计算方法

由于儿童的体重、身高、体表面积等随年龄增加而改变,不同年龄儿童用药剂量差别很大。小儿药物剂量计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根据小儿体重计算:

这是最常用、最基本的计算方法。患儿体重应以实际测量的体重为准或按公式计算获得。年长儿童按体重计算如超过成人剂量,则以成人剂量为限。为便于日常应用,可以按照以下公式粗略估算小儿的体重:

1-6个月:体重(kg)=出生时体重(kg)+月龄×0.7

7-12个月:体重(kg)=6(kg)+月龄×0.25

2-12岁:体重(kg)= 年龄×2+7

每日剂量=患儿体重(kg)×每日每千克体重所需药量

2.根据年龄估算:

按年龄比例可推算出小儿剂量,简便易行,但每个小儿的个体生长发育不同,虽是同一年龄,但体重各有差异,故该计算方法比较粗。适用于剂量幅度大,不需要十分精确的药物,如止咳药、营养药等可按年龄计算。

年龄                      相当于成人用量比例[2]

出生-1个月                1/18  -14

1~6个月                  1/14—1/7

6个月—1岁               1/7—1/5

1—2岁                    1/5—1/4

2—4岁                    1/4—1/3

4—6岁                    1/3—2/5

6—9岁                    2/5—1/2

9—14岁                   1/2—2/3

14岁-18岁                 2/3-全量

3.根据体表面积计算:

此种计算方法较合理,科学性强,适用于各年龄段,即不论任何年龄,其单位体表面积的剂量是相同的。此法的缺点是计算方法复杂,首先要知道用药者的体表面积大小,还得知道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用药剂量,此法不适用于新生儿及小婴儿,因其体表面积与体重差异大。体表面积的计算可参照体重与体表面积折算表査找,也可按体表面积计算公式计算[3]:

体重<30kg的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kg)×0.035+0.1;

体重>30kg的小儿,体重每增加5kg,体表面积增加0.1 m2;

体重>50kg的小儿,体重每增加10kg,体表面积增加0.1 m2;

小儿剂量=小儿体表面积(m2)×剂量/ m2

4.按成人剂量折算:

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儿童体重/成人平均体重(60kg)

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表面积(m2)/成人体表面积(1.7m2)

注意:1.7 m2为成人平均体表面积;此法仅用于未提供儿童剂量的药物,所得剂量一般偏小,故不常用

儿童由于年龄、身高、体重、疾病的不同,每个人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也存在个体差异,故在小儿疾病治疗中需综合考虑合理药物及用药剂量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儿科护理学专业——副高级

一、专业知识

(一)本专业知识

1.熟练掌握儿科护理学专业理论。

2.掌握儿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护理诊断和相关护理措施。

3.掌握整体护理和护理程序理论。

(二)相关专业知识

1.掌握儿科各系统常见疾病(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血液、神经、内分泌、感染性疾病、急症等)的护理评估、护理查体、护理心理、健康教育。

2.掌握儿科护理学相关的解剖、生理、病理生理、药理学等知识。

3.掌握儿科常用诊疗技术原理及临床应用。

4.熟悉儿科常用辅助检查的临床意义。

二、学科新进展

1.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并用于护理实践和科学研究。

2.掌握专科护理新技术、诊疗技术和护理新进展。

3.对相关学科近年来的进展有一定了解。

三、专业实践能力

1.熟练掌握儿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和护理措施。

2.熟练掌握本专业危重病人的抢救和护理。

3.掌握儿童各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掌握儿童保健的相关知识,并能针对性地做好群体或个体的健康教育。

4.掌握小儿分诊的方法,能正确区分传染病与非传染病,正确判断各种出疹性疾病并进行初步处理,如隔离病人、健康宣教等。

5.熟悉儿科各种专科操作,掌握小儿心电监护仪、呼吸机、蓝光箱、小儿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及维护,指导临床护理工作。

6、熟练掌握儿科液体疗法、给药方法、药物剂量计算。了解儿科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四、本专业病种及相关知识

1.小儿年龄分期和各期特点

2.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

3.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

4.小儿神经心理发育及评价

5.小儿生长发育中特殊问题及干预

6.各年龄期儿童的保健

7.体格锻炼

8.意外事故的预防

9.传染病管理与计划免疫

10.小儿健康评估的特点

11.小儿液体平衡特点及液体疗法

12.小儿能量与营养素的需要

13.小儿喂养与膳食安排

14.小儿营养状况评估

15.新生儿分类

16.正常足月儿的特点及护理

17.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

18.新生儿重症监护及呼吸道护理

19.新生儿窒息

20.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21.新生儿颅内出血

22.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23.新生儿肺炎

24.新生儿黄疸

25.新生儿败血症

26.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27.新生儿破伤风

28.新生儿糖代谢紊乱

29.蛋白质-热能营养障碍

30.小儿肥胖症

3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32.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33.维生素A缺乏症

34.缺乏症

35.小儿口炎

36.小儿腹泻

37.急性坏死性肠炎

38.肠套叠

39.先天性巨结肠

40.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41.急性感染性喉炎

42.肺炎

43.支气管哮喘

44.先天性心脏病

45.病毒性心肌炎

46.充血性心力衰竭

47.急性肾小球肾炎

48.肾病综合征

49.泌尿道感染

50.急性肾衰竭

51.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52.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53.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54.血友病

55.急性白血病

56.化脓性脑脊髓膜炎

57.病毒性脑脊髓膜炎、脑炎

58.小儿癫癎

59.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

60.脑性瘫痪

61.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62.性早熟

63.儿童糖尿病

64.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65.风湿热

66.儿童类风湿病

67.过敏性紫癜

68.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69.唐氏综合征

70.苯丙酮尿症

71.麻疹

72.水痘

73.流行性腮腺炎

74.脊髓灰质炎

75.流行性乙型脑炎

76.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77.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78.原发性肺结核

79.粟粒性肺结核

80.结核性脑膜炎

81.急性中毒

82.小儿惊厥

83.急性颅内压增高

84.急性呼吸衰竭

85.感染性休克

86.心跳呼吸骤停

小儿用药的特点和用药禁区

一、小儿用药特点

1. 药物吸收多

口服用药时,婴幼儿的胃酸偏少,胃酶活性较低,胃排空迟缓,肠蠕动不规则,特殊转运能力弱,某些易受胃酸、胃酶和肠道酸碱度影响的口服药物,小儿的吸收量较成人多。

皮肤用药时,由于儿童的皮肤娇嫩,血管丰富,药物容易透皮吸收,皮肤破损时吸收量就更多了。如有用硼酸溶液湿敷治疗尿布皮炎,发生病儿中毒死亡的报道。故皮肤用药,小儿的吸收量也较成人多。

2. 血药浓度高

一方面,小儿尤其是新生儿细胞外液较多,这样就影响了某些按脂——水分配系数在体内分布的药物(如磺胺、青霉素、头孢菌素、速尿等),可使血中药物浓度增高。

另一方面,由于婴幼儿体内血清蛋白量不仅比成人少,而且与药物的结合力也较弱,因而造成血中游离药物浓度增高。易出现多种不良反应。

3. 代谢排泄能力弱

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有赖于肝脏和肾脏功能是否健全。婴幼儿肝、肾发育尚不完善,所以对药物的清除和排泄较慢。

如新生儿用磺胺类药物可使血胆红质浓度增高加之代谢能力较低易出现核黄疸症。

又如新生儿肝脏功能不健全,服用氯霉素后可引起“灰婴综合征”。故小儿不准服用氯霉素和磺胺药物。

二、儿童10种用药禁区

1. 解热镇痛药物

新生儿使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的制剂,易导致雷耶氏(Reye’s)综合征(一种常见的急性脑部疾病,病死率高达50%)。阿司匹林对婴幼儿的听神经也有损害。

感冒通的主要成分之一的双氯芬酸钠,儿童服用易引起血尿,不宜作为儿童治疗感冒的常用药,3岁以下儿童禁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因剂量较大(每片75mg),儿童及青少年也不宜使用。

再如如含吡唑酮的复方制剂如氨非咖片、安乃近、去痛片、散利痛片等,其解热镇痛效果肯定,但小儿不宜连续使用,很容易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紫癜。

对乙酰氨基酚也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解热镇痛药,其疗效好,口服吸收迅速、完全,但应注意使用剂量不宜大。

2. 止泻药物

复方地芬诺酯(复方苯乙哌啶),适用于急、慢性功能性腹泻和慢性肠炎的治疗。该药每片含盐酸地芬诺2.5mg、硫酸阿托品0.025mg,其中地芬诺酯对肠道作用类似吗啡,可直接作用于肠平滑肌。由于国内外不断有应用该药致小儿中毒甚至致死的报道(死亡病例集中于小于2岁的婴幼儿),又因该药小儿用药剂量至今尚无统一标准,因此2岁以下婴幼儿禁用,2岁以上小儿应慎重使用(严格控制用药剂量)。

洛哌丁胺(易蒙停),适用于各种病因引起的急、慢性腹泻的治疗。但其作用较地芬诺酯强而迅速,用于低龄儿童易致药物不良反应,如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等,加之曾有新生儿用药致死的报道,故国内外均限制其用于低龄儿,如我国易蒙停使用说明书中就规定:5岁以下儿童禁用。

药用炭,能吸附导致腹泻及腹部不适的多种有毒与无毒刺激物,减轻对肠壁的刺激,减少肠蠕动,从而起到止泻作用。但由于该药吸附作用强烈且无选择性,对消化酶如胃蛋白酶、胰酶的生长活性均有影响,长期应用可致小儿营养不良,所以禁止3岁以下小儿长期应用。

3. 驱虫药物

肠道寄生虫有多种,如蛔虫、蛲虫等。驱虫药也有很多种,有的对多种寄生虫有效,有的仅对少数寄生虫有效。用药前,查清体内有无寄生虫,有哪种寄生虫,很有必要。

常用的驱虫药有阿苯达唑(肠虫清)、哌嗪(驱蛔灵)、噻嘧啶(抗虫灵)、左旋咪唑、甲苯咪唑、苦楝皮、乌梅、使君子等。

这些药都有一定毒性和副作用,如阿苯达唑、驱蛔灵虽然毒性低,但常服或过量都可引起头晕、头痛、呕吐及肝功损害,故药品说明书规定2岁以下儿童禁用。苦楝皮苦寒败胃,过量还可引起中毒死亡,5岁以下儿童禁用。

4. 抗过敏药物

西替利嗪,6岁以下儿童禁用或不宜使用。盐酸苯海拉明、茶苯海明、盐酸地芬尼多等,6个月以下婴幼儿禁用。

5. 抗酸药物

H2受体拮抗剂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连续使用对小儿的肝、肾功能、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有一定损害,故16岁以下儿童不宜使用。

6. 四环素类药物

四环素类药物可引起牙釉质发育不良、牙齿着色变黄和骨生长抑制,所以8岁以下儿童禁用。

四环素类药物有:四环素、土霉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米诺环素(美满霉素)、胍甲环素、地美环素、美他环素等。

7. 喹诺酮类药物

这类药物可引起幼年狗及其他哺乳动物的骨关节,特别是负重骨关节软骨组织的损伤,故18岁以下未成年人禁用。

这类药物很多,常用的有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8. 其它抗感染药物

磺胺类、呋喃妥因、呋喃唑酮、氯霉素、新生霉素可使新生儿出现溶血、灰婴综合征、高胆红素血症,故新生儿禁用。

按药品说明书规定:头孢克肟,6个月以下婴幼儿不宜使用;替硝唑注射液,12岁以下少儿禁用;奥硝唑注射液,3岁以下儿童不宜使用。

9. 激素类药物

这类药物会遮盖炎症症状,还可引起内分泌功能紊乱,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避免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可的松、泼尼松(强的松)、地塞米松等。

雄激素如甲睾酮、丙酸睾酮等长期应用会使骨骼闭合过早,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尤其是正在患水痘的小儿更要禁用。

10. 氨基糖苷类药物

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小诺霉素、阿米卡星、西索米星等,连续使用易造成小儿听神经和肾功能损害,6岁以下儿童禁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