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部红楼梦,一段明清过渡史

 westloo 2021-09-29

我在草根红楼梦研究群的讲稿:一《部红楼》梦,一段明清过渡史

      大家好!我今天的讲座题目是《一部红楼梦,一段明清过渡史》。

      一百多年来,进行红楼梦研究的学者前赴后继,研究结果也是众说纷纭,当年蔡元培先生认为《石头记》中的“朱”即是朱明、汉人之意。“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是明朝遗民在水绘园思念朱明王朝。

     王梦阮,沈瓶庵认为,《石头记》讲的是爱新觉罗福临和秦淮名妓董小宛的爱情故事。

       如果他们三个是对的,那么可以认定《石头记》是明末文人写的,写的是福临和董小宛的爱情故事。这个时候,一个叫孟森的历史学家,他不认可董鄂妃就是董小宛,从冒辟疆的《影梅庵忆语中》中断章取义,写了一个《董小宛考》,来否定董小宛进宫。

      孟森的这个《董小宛考》得到胡适先生的认可,于是,他胡乱解梦,解出来了一个荒唐的结果,就是现在的主流红学之梦。他的错误解读由于政治原因,得到认可。

      胡适的忠实粉丝有俞平伯,俞先生化费了很多时间为胡适续写着“皇帝的新装”,俞先生研究红楼梦,许多地方无法自圆其说时,会否定原版一百二十回,会强调红楼梦是虚构的小说。到了晚年,他才嗅觉到红楼梦中的晚明文化气息;才意识到原版是一百二十回;才领悟到红楼梦不是家事,而是国事;才觉察到研究红楼梦的思路上了胡适的当。

        胡适的第二个忠实粉丝就周汝昌先生,他和俞先生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到了晚年也知道自己错了。进行朱慈烺作者研究的俎永湘和周先生说:“贾家对应真真的国家,贾府的抄家不是曹家的抄家,而是朱明的亡朝”。周先生频频点头,说道“如果再年轻二十岁,和俎先生一起努力,就能解开红楼梦了”。

       周先生到了晚年也意识到红楼梦中,八月十九黄道之期,买舟西去的人,是顺治十七年8月19日在北京没有死的董鄂妃。周先生写了“旧姓谁知董鄂真”、“始信英才董鄂君”。当他听说如皋有人研究红楼梦,他感慨说道:也许秘密在如皋。 

     现在全国各地,有许多人进行红楼梦的作者研究,据白晓彤先生统计有一百四十个说法,我用大数据分析这么多说法,总结一下:三个派别,明派,清派,自传派。

        我研究红楼梦三年来,开始是看如皋红楼梦研究者的文章,后来进了许多红楼梦研究群,看大家的见解,我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学习别人,认可别人,延伸大家的思路,融合大家的智慧,再结合自己对红楼梦原文的解读。

       我假设,蔡元培对的,王梦阮沈瓶庵对的,胡适有的地方是对的,晚年的俞平伯对的,晚年的周汝昌对的,以及现在的一百多个研究者都有许多对的地方,那么融合在一起,会是什么结果呢?结果就是:明末文人写了清宫故事、写了男女主角的传记、写了明清过渡史,书中他们在总结过去,反思过去,目的是展望未来。

     有人研究红楼梦是政治学习的书,书中有许多,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策略,这是肯定的。作者写书其中目的就是闺阁昭传,有制定家规国法之意。

      几个版本都说作者是“胡老明公”,什么意思?这些疑似作者在明朝是公子,清朝是胡人执政,到了清朝写书时他们已经“半身潦倒”的老人了,所谓“胡老明公”。这些明公是谁,我以后会进行单独讲座,分析:“谁是红楼梦作者”。

     这些生于末世的明朝公子们,看到了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天灾人祸,烽烟四起,国破家亡,也看到了清初经过一系列改革,盛世来临。所以许多研究者认为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是“明亡清兴”的历史,我高度认可。

     闲话少说,我今天讲红楼梦中的家庭故事,对应明清时期国家发生的历史事件,那么,作者从什么时间节点,开始写这段历史呢?

      从第一回“一声霹雳,山崩地陷”女主角甄英莲三岁开笔,女主角1624年出生,她三岁就是1626丙寅年,这一年的五月初六,早上八九点钟,突然大震一声,如天崩地塌,北京王恭厂发生爆炸,这次爆炸敲响了明朝灭亡的丧钟。

     红楼梦中用刘姥姥听见自鸣钟敲了八九下,已到巳时,来表示,王恭厂九点发生了爆炸。

     丙寅年的这次爆炸一直是个谜团,红楼梦中一会儿避讳“寅”,一会儿笑着谈论“寅”,还有死人在寅时装棺入殓。从贾蔷讲的故事分析,和刘姥姥的雪下抽柴的故事解读,是努尔哈赤意识到明朝的火药对他们不利,派特工潜入火药厂引爆火药。雪下抽柴,是釜底抽薪的意思,火药厂爆炸了,刘姥姥说“东南方向走水了”,走水是失火的意思。书中的葫芦庙炸供,是北方的胡虏使用釜底抽薪的妙计炸了王恭厂。

      明朝没有了火药,严重影响了前线的军事斗争。

      书中有一个批语说作者避讳“寅”,主流红学认为是作者避讳祖父曹寅。但是他们又无法解释,书中其他嘲笑“寅”的文字;也无法解释为什么有“寅”时入殓死人的描写。

     明派研究者用嘲笑寅,来否定作者是曹寅的孙子曹雪芹,但也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个批语说作者避讳“寅”。

     其实作者写书是“一歌二喉”,就是同样一件事分两个视角去写。对于丙寅年的爆炸,朱明王朝的人不希望提及这个伤心事,爆炸之后,一片狼藉,尸体叠加在一起,焚烧之后白骨如山。那么为什么又嘲笑“寅”?满清对丙寅年的大爆炸很开心,让他们惧怕的大炮没有了火药,也就没有战斗力了。

      我刚才为什么说火药厂的大爆炸敲响了明朝灭亡的丧钟?

     明朝末年正逢地球的寒冷周期,这种天气严重影响了农业收成,吃的东西快速涨价,当时拥有土地的人,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朱姓皇族,面对粮食减产,他们没有减少农民的赋税,反而囤积粮食,不顾老百姓的死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饥民暴动事件。大明江山危在旦夕。

       王恭厂大爆炸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国,越说越离谱,这件事在饥寒交迫的老百姓看来,是腐朽的明朝气数已尽。

      1626年大爆炸之后,许多饥民由暴动发展成了有组织的农民起义,起义军杀了朱姓皇族,从他们家运走大批的粮食,粮食再分给饥民,老百姓一片欢呼,纷纷加入起义军。许多“朱元璋”式的人物揭竿而起。主要让明朝灭亡的一支力量是李自成的起义军,他之所以成功,就是杀朱姓皇族最多,当年朱元璋的政策,让他的子孙,世世代代享受国家给他们的土地福利,老百姓被压迫了二百多年了。李自成提出的“均田地,免赋税”,老百姓非常拥护,所以他才能直捣黄龙府。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红楼梦中地陷东南对应的是天倾西北,就是明朝的灭亡由于西北的李自成起义。李自成进驻北京,宫女、太监、老百姓个个欢迎。本来李自成的成功,汉人王朝的历史只是出现了一个元首姓氏的改变,但是由于“冲冠一怒为红颜”,历史的剧情发生了巨大变化。华夏大地不是迎来的“李氏王朝”,而是“爱新觉罗氏王朝”。

     书中贾府满屋子里人人开心的时候,晚上照明用的“明角灯”。明角灯,就明朝脚一蹬没了,满清的人很开心!,“朱楼梦,水国吟”是历史的转变、朝代的更替。

    第十七回,以小写大,用大家行走大观园的细节描写对应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贾政为什么给一个地方取名“杏花村”?“牧童遥指杏花村”,就是满清进关受到别人的指点,他们是从东北进来的,所以书中写“东北角一股活水流到樯下”。

      书中又写“忽见大山堵路,众人迷了路,贾珍笑道:随我来!大家眼前一亮看到的是“平坦宽阔,豁然大门”。东北角一股活水流到樯下,是东北的清兵来到山海关的城墙下;堵住了他们去路的山是山海关的山!打开的豁然大门是山海关的城门。看到的平坦宽阔是一望无际的中央大国国土。贾政向贾宝玉喝道“还不进去”。他们进来了。这股活水流进泱泱大国,爱新觉罗氏入主中原。

     贾宝玉为什么四月二十六日过生日,李自成进北京,甲申年三月十九崇祯自杀身亡,这一天是1644年4月25日,作者把四月二十五设计成明朝的结束,下一个王朝以四月二十六为起点。

     有人研究贾宝玉属猴,对的!甲申年是猴年。这一年、这一天对于他来说是另一个人生的开始。对于朱姓皇族来说这个四月二十六日是他们“亡种之日”。

     红楼梦中薛蟠五月初三过生日,书中写这几天是“伏中”天气,“伏”是一年中最热的天气,五月初三这几天不可能是“伏中”,这个“伏中”的意思是多尔衮甲申年五月初领清兵进入北京城,他们这个藩属国降服了中央大国。

     有人研究红楼梦是“家亡血史“,对的,但是,这个家是朱姓皇族的家。有学者说红楼梦就是朱楼梦,对的,可以理解为朱姓王朝的梦做完了。

    满清入关以后为了收买人心,也是杀朱姓皇族,分他们的地产,房产,没收的财富,用他们的金钱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当年朱元璋造反成功,制定了许多不平等政策,他们的皇族,享受爵位世袭,不用进行科考。他们永远是所在封地的土地拥有者,明末天灾发生后,朝廷和这些皇族没有及时有效处理饥民问题,导致了朱姓王朝的灭亡和整个皇族的灭亡。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的作者们知道土地政策对老百姓至关重要、对国家的存亡至关重要。刘姥姥代表贫困的老百姓,红楼梦中刘姥姥能吃一头猪,就是朱明的灭亡是民心所向。刘姥姥用贾府资助的钱回去买了土地,打了井,拉平了田埂子。作者以家喻国,以小见大,就是满清进关后采取措施,让老百姓拥有了土地,另外疏通河道,兴修水利,老百姓吃饱了饭,安居乐业,盛世来临。

     《红楼梦》中真真国十五岁女孩写的: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月本无今古,情缘有浅深。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包括当年的蔡元培和现在的明派研究者都认为“朱楼梦,水国吟”是作者在思念朱明王朝,但是对于后面诗句的解读,对于为什么是十五岁女孩写的,也不能完美解释。

    那么既然我说红楼梦是一部明清过渡史,这首十五岁女孩写的诗,是明清时期哪个历史事件?

     康熙十五年,清兵经过一系列战略部署,七月二十日攻克了仙霞关,之后收复了建阳、建宁等府城,逼迫耿精忠父子投降,十月清兵进入福州,后又陆续收复了兴化、泉州,漳州等地。康熙十五年年底,除了厦门清兵收复了福建全省。

       此时的国家战争局势是华南的江浙闵迎来和平,郑明势力退守澎湖和台湾,三藩势力存留西南。知道康熙十五年的国家局势,再来解读这首十五岁女孩的诗,一切迎刃而解:昨天已经成了历史,今天华南地区的老百姓告别了战乱,还有台湾问题没有解决,三藩之乱没有完全平定,我怎么能不关心国家的局势呢?

     我已经全面破译红楼梦里的人物年龄对应明清过渡时期的各个历史事件。书中的数字都不是胡乱设定的。葫芦庙三月十五炸供,寺庙里面炸供是给佛爷做生日蛋糕,宝玉出家成了佛爷,不就暗示宝玉的生日是三月十五吗?是的!男主角1638年3.月15日出生!

      女主角甄英莲三岁的时候出现了几个事件:失火、一声霹雳、山崩地陷,烟消火灭。作者又用贾府自鸣钟几次的敲响,和敲响的次数对应1626丙寅年北京王恭厂五月初六巳时的大爆炸。女主角1624年鼠年出生,大爆炸是1626年,所以这一年甄英莲三岁。女主角是小老鼠,所以书中几次猫的出现,影响了她的一生。

   为什么晴雯十七岁死了?宝玉写的诔文名字为什么叫“芙蓉女儿诔”?

    为什么祭文的第一句“维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竞芳之月”,旁边批语写的“是八月”?

    秦可卿死了,宝玉一口鲜血吐出来,他太伤心了,秦可卿的葬礼规模宏大,如果此时配上一个为秦可卿写的祭文,是不是更合乎情理。

      作者是分身写法,祭祀晴雯之诔文,实际是祭祀秦可卿之诔文、也是祭祀芙蓉花林黛玉之诔文。所谓“咏叹一人”。

     我用明清时期的历史故事解读一下红楼梦中规模宏大的葬礼;解读一下让天地为之动容的芙蓉诔: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爱新觉罗福临深爱的董鄂妃死了,他伤心欲绝,口内吐了血,哭得跟泪人一样,他为董鄂妃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在董鄂妃的灵前万分悲痛朗读《端敬皇后行状》。

      贾宝玉朗读“芙蓉诔”,作者塑造了贾蓉。贾宝玉是活龙,他写的“端敬皇后行状”,就是:龙敬畏。当然女主角八月十九这一天没有死,所以红楼梦中说这个日期是“黄道之期”。 

     怎么这么巧,真真国十五岁女孩的诗句对应康熙十五年的国家时事;十七岁的晴雯死了,芙蓉诔批语说故事发生在八月,能对应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董鄂妃死了。也就是芙蓉诔对应《端敬皇后行状》。是我牵强附会了,还是巧合。难道当年王梦阮、沈瓶庵研究的红楼梦爱情故事是对的!周汝昌老先生到了晚年,也认为女主角是董鄂妃,他没有死,回如皋了。我从红楼梦原文解读也认为女主角没有死,大梦归,返故乡了。

    有人说我的解梦学习了王梦阮,其实是我有了自己的研究之后,别人说我引用的是前人的解梦内容,后来我借了王梦阮的书回来一看,更加坚定不移地认为我是对的! 

      那么福临出家了吗?清史记载顺治十八年,正月下着大雪,福临死了。红楼梦中大雪天里十八岁的宝玉出家了。这又是一个完美对接。十八对十八,大雪对大雪。

   书中文字描写都指向这个宝玉之一是爱新觉罗福临:

宝玉进水仙庵书中写宝玉是“天上掉下来的活龙”;

四十六回鸳鸯说“什么宝玉,宝大王、宝皇帝”;

还有内容写宝玉是太阳,是凤凰。吃螃蟹时暗示宝玉是“八旗子弟”;

史湘云叫宝玉“爱哥哥”;

还有一个人问宝玉是“有福的没福的”;

    等等细节描写,都指向宝玉之一是爱新觉罗福临,他出家了,他真事隐去,南巡来到元妃省亲的故乡,所谓借省亲写南巡。女主角省亲的地方是太虚幻境,太虚幻境乃真如福地,真如福地乃大如州。

      从事明末派作者研究的学者都认为1670年前后写的红楼梦,这个时间节点是清圣祖康熙执政,那么书中有这样的描写吗?前八十回有许多描写,我今天不说,只说后四十回的两处:

     第一百零七回有原文“如今圣人在位”;

    第一百二十回“既不愿意在圣朝为官,就加封文妙真人的道号”。

       也就是说写红楼梦的时候正是清圣祖康熙在位。上次有一位研究者说康熙死了之后庙号是“圣祖”,如果写红楼梦时是康熙在世,作者不知道他死后的庙号是“圣祖”。其实康熙朝,经过一系列改革,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当时的主流媒体和明末文人的文章早就夸康熙是圣人了!

     红楼梦原文写的是:现在的皇帝圣明的;现在的皇帝是圣人;现在的朝廷是圣朝,这些红楼梦原文文字,和明末派研究的写作时间节点高度吻合。

    胡适先生的错误解读,不只是思路的错误,更是对书中原文的颠倒黑白,书中明明写的是太祖南巡,他眼睛可能高度近视,居然论证清圣祖康熙南巡。

      我笑现在的主流红学仍然没有认识“圣”和“太”两个简单的中国汉字。他们继续研究曹家四次接驾,用这个接驾时间节点来否定明末派的成书研究。

  那么书中的“太祖南巡”、“还有一个也准备了一次”,“四次接驾”,这三个信息究竟是怎么回事?链接明清过渡史,书中三个人讲了三个历史事件,我来分析一下。

    太祖南巡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称汗之后,在他的一亩三分地上南巡。这一点可以查阅努尔哈赤资料。

    以满清进北京为时间支点,书中老嬷嬷回忆二十三年前的这个事件,1644年前的二十三年,就是1616年。

   “我们家也准备了一次接驾”,是李自成1644进北京,本来准备举行隆重仪式登基做皇帝。但是由于满清入关,他草草了事,简单登基。

      作者写:如今现在江南甄家四次接驾。如今,就是作者写书的时候。甄家是指哪家,假作真时真亦假,满清进关许多汉人认为他们是假的,汉族人的王朝才是真的,所以在作者1670年前后写书时,“甄家”指江南地区存在的朱明之家。他们皇族里几个人四次举行隆重仪式登基。所谓“虚热闹”。

      南明的那些皇帝他们不知亡国之恨,不知道一致反清,为了争夺正统相互残杀。所以他们反清复明没有成功。

    红楼梦中的太祖南巡,是努尔哈赤建立汗国之后,在他的地皮上南巡。几个人讨论的接驾,是明清几个历史时期迎接新皇帝登基,而不是曹家的接驾康熙。另外努尔哈赤认为他的出生是奉女娲之命补天济世而来,他1559年出生,所以女主角1660年诈死出宫离开北京时,她非常担忧“立朝百年了,现在赫赫扬扬,以后不把五件事持之以恒处理好,还会亡朝”。

     作者以努尔哈赤出生的1559年,计算补天石头的数量,计算立朝百年,计算赫赫扬扬的一百载。而不是以满清进关的1644年开始计算。

   主流红学用曹寅家演出《续琵琶》的时间节点,来否定现明派对红楼梦成书时间的研究,他们荒唐至极。《续琵琶》讲的是三国时期的故事,清朝之前早就有人写了剧本。那么贾母说“他爷爷有续琵琶”,是怎么回事?

  顺治的爷爷努尔哈赤,喜欢汉人文化,熟读三国历史,崇拜曹操,喜欢看中原戏曲,如果他有《续琵琶》不足为奇。那么贾母送玉给对贾宝玉时说“这是你太祖太爷留下的玉,你拿着”,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贾母的意思就是说,贾宝玉的政权是爷爷清太祖留下的。难怪书中说宝玉三世为官。哪三世呢?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

   如此分析,贾母的原型之一是努尔哈赤的一位老婆,以她的年龄分析整个红楼梦故事情节,所有地方都能自圆其说。贾母说“我十六岁到你们家来”,努尔哈赤1616年称汗,十六岁对应1616,怎么这么巧。难道作者设定贾母1600年出生?明派认为作者1670年前后写红楼梦,那么贾母说“我十六岁嫁到你家,五十六年了”。这个数学题太简单了,用贾母的话也能认定明派的写书时间研究是对的。

     后来贾母八十三岁死了,南迁棺材遇上北撤的水兵,又能对应1683年台湾问题解决,华夏大地由于明末战乱出现的两个政府统一,所谓两府一圆。

红楼梦用人物故事写明清过渡史,从1626王恭厂大爆炸至1683年台湾问题解决,作者用国家的统一,结束红楼梦故事情节。

   明派的研究者,写了许多文章,分析书中家庭故事隐射明清过渡史,他们的研究很对,我今天不重复讲他们的研究成果。我只强调:书中年轻人的年龄,对应崇祯纪元以及顺治纪元和康熙纪元发生的国家大事,比如一个年轻人十七岁,发生的事情可能是崇祯十七年的国家大事,也可能是顺治十七年或者康熙十七年的国家大事。还有世纪记龄法,比如刘姥姥七十五岁的故事,讲的是1675年的事情,贾母八十三岁的故事是1683年的事情。

    书中的贾府,是明朝政府和清朝政府的重叠,作者一会儿明,一会儿清,写得比较乱,难怪明派和清派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贾府的抄家,当然不是曹雪芹家的抄家,而是朱明王朝的亡国,后来贾府采取改革措施,兰桂齐芳了,这个时候的贾府又是满清政府。作者为什么要以小写大,以家喻国来写红楼梦?我分析可能就像三国演义,用另外一种方式写那段分分合合的历史。

   红楼梦写了明清过渡史,作者在总结历朝兴衰的原因,他们希望社会永远是太平盛世,他们认为国家要有健全的法律体系,必须要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作者们塑造刘姥姥前后故事,就是要统治者知道土地对老百姓的重要性,如果执政者始终让老百姓的利益最大化,始终代表大部分人的利益,那么这个国家就没有内忧,没有内忧就没有外患。刘姥姥受到贾府的善待,当贾府的贾环和外藩王勾结强娶巧姐时,她挺身而出救了巧姐。反看红楼梦,作者巧借这个故事,分析明朝末年政府腐败无能,不把老百姓当回事,在内忧外患时,丢失了天下,女主角成了外藩王的老婆。

    现在对于谁是红楼梦的作者。明末派研究的成书时间是对的;

对书中晚明文化研究,是对的;

贾府对应的是真国,贾府的抄家对应的是朱明亡朝,是对的;

   从刘姥姥几次进贾府的状况描写,我也能分析出封建社会的一个盛世来临了,所以有学者研究红楼梦是清朝的兴起,也是对的;

    有人反对红楼梦中有“清朝兴起,盛世来临”的内容,其实研究红楼梦需要,客观理性。

  秦有一统天下,也有指鹿为马,陈胜吴广;汉有文景盛世,也有三分天下;唐有开元盛世,也有白马驿之祸;宋有繁华的清明街市,也有靖康之耻,西湖歌舞。明朝有永宣盛世,也有李自成的直捣黄龙府,煤山冤魂。

      研究红楼梦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淡然看待封建社会各姓氏王朝的潮起潮落。

     封建社会一个姓氏王朝后期天下大乱,弱肉强食,胜者为王,他们用武力决定下一个王朝元首的姓氏,老百姓永远都是他们剥削的对象,和战争的炮灰。

     每次的改朝换代,老百姓是最大的受害者。现在人类文明进步了,封建制度已经成为历史,那个时候是用武力决定元首是谁,现在用选票。

      满清的前身是朱明王朝的藩属国,他入主中原,有人说是外族入侵,有人说是外国侵略。谁是谁非俱往矣,华夏大地一片红,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现在的党政机关、军队、科研单位、学校、企业,少数民族的人担任领导职位的很多。只要通过合法的选举,中国以后出现少数民族的人担任领导人,也是有可能的。

     闲话少说,再继续聊红楼梦。为什么有人说“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红楼梦”?因为作者用多元化视角去写书:

以明为中心,会看到国破家亡;

以清为中心,会看到盛世来临;

以元首为中心,会明白“东南西北,平安宁静,各个王忠顺”对国家长治久安多么重要;

以老百姓为中心,他们更渴望人人平等,每个人都能有尊严地生活在和谐的社会环境里;

以石头记是补天之计研究红楼梦,它是一部治国安邦智慧的集合。

现在反对主流红学的几股力量来自明末清初派的作者研究,他们是:钱谦益,傅fù山,顾景星,吴梅村,冒辟疆,李渔,万斯同,朱慈烺,张岱,董小宛,顺治,纳兰性德等等,那么究竟谁才是红楼梦的作者?

   如果这本书是明清过渡史,那么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疑似作者参加了,清朝的修明史工作,还有的疑似作者和这些修明史的人是一个“朋友圈”里的。

    这些明末的疑似作者都参加了戴延械的丹枫阁聚会;以及冒辟疆的水绘园聚会。古代交通不便,谁资助了这些聚会?那么多人聚会究竟是什么目的?为什么参加聚会的人,许多成了红楼梦的疑似作者?

     如果这些参加丹枫阁和水绘园聚会的人,目的是反清复明,那么这两个地方,满清绝不会容忍它的存在!清兵消灭手无寸铁的文人,会如同探囊取物那么简单。

    如皋水绘园,当时来的人,有京都的政府大元,省里的高官,社会上的没有功名的文人,他们来干嘛呢?为什么他们也都成了红楼梦的疑似作者?1664年开始连续好几年,如皋出现了一个文化盛况,“士之渡河而南者,渡江而北者,无不以如皋为归”,这句话什么意思,大江南北,黄河两岸的文人都来了。来干嘛呢?

     因为这里有巨大的文化工程,需要他们协助。

   今天的讲座结束,我在美丽的文化古城、长寿之乡如皋向大家问好。下次的讲座将分析:谁是红楼梦的作者。谢谢大家,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