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楼艺苑
戚蓼生序中说:"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说明了红楼梦的双面性。红楼梦的故事舞台是在贾府中展开的,通过这个舞台也反应了甄家的一些生活,也能了解一些作者的生活经历,更多的是展示了这个贾府形象。所以说红楼梦是一套人马班子演出了甄贾两家的故事。围绕宝玉这个人物向下看他是作者的影子,是同贾宝玉无二的甄宝玉,向上看他是一个虚假的高贵上层形象。因而人物形象具有两面性。在甄贾两家之外,作者还明确提到元春所居的皇家,还有一些外层的小人物形象。所有这些都是作者围绕曹家的现实情况进行多方面的反映,通过这些作者力求表达出对曹家遭遇的深刻认识。这种表达是一种隐藏性的表达,让人听到的是弦外之音,看到的是虚无缥缈的幻像,所以小说中的人物就有双关性和多面性。
前面我们已经从现实和艺术两个方面分别分析了红楼人物的形象。两个形象结合在一起就是书中的人物。作者用真假两面做一面写,我们不可做一面看,否则就是人们常说的"四不像"了。
一、甄家才是真曹家。
根据已经得出的结论,红楼梦的作者是江南织造曹家的后人,红楼梦的描写也存在一些作者的自身经历,可以肯定书中的主要人物宝玉有作者的身影,但是将整部书通篇描写的贾家与曹家等同在一起是不恰当的,它是一个虚幻夸大的形象。从甄到贾有一个移步换形的过程。贾家是在作者自身生活基础上并通过曹颙对皇家规模的见识而塑造的假形象。
根据书中的描写,书中有一甄一贾两家,是同时存在的的两个家族,这样就把两家区分开来。就像前面说的,故事虽讲一处,表现却是两家。小说中提到甄家只有几处。
在小说的第56回中描写:只见林之孝家的进来说:"江南甄府里家眷昨日到京,今日进京朝驾,此刻先遣人来送礼请安"。说着便将礼单送上去。探春接了,看道是:上用妆缎蟒缎十二匹,上用杂色缎十二匹,上用各色纱十二匹,上用宫绸十二匹,宫用各色缎纱绸绫二十四匹。可见江南甄家与织造有关。
在第十六回中写到:"还有如今江南的甄家,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
在七十五回写到:"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
从江南甄家送的东西和接驾的情况,以及又被抄家调京治罪来看,甄家是作者生活的曹家。研究作者当从甄家角度,研究红楼思想方从贾家角度。
二、甄家的真故事隐在对贾府的描写中。
作为小说来讲,小说的描写融合了作者的部分经历。前面已经提到,作者的曹家就是书中的甄家,在红楼梦中,整个故事都是在贾府展开的,江南甄家是一个没有正面描写的家族。甄家的人物故事是怎样展示的呢?读红楼梦小说我们即使找不到对甄家的正面描写,也仿佛能认识到甄家人物的影子,这是因为在第五十六回有一段对甄贾两家的对应叙述。
贾母又问:"你这哥儿也跟着你们老太太?"四人回说:"也是跟着老太太。"贾母道:"几岁了?"又问:"上学不曾?"四人笑说:"今年十三岁。因长得齐整,老太太很疼。自幼淘气异常,天天逃学,老爷太太也不便十分管教。"贾母笑道:"也不成了我们家的了!你这哥儿叫什么名字?"四人道:"因老太太当作宝贝一样,他又生的白,老太太便叫作宝玉。"贾母便向李纨等道:"偏也叫作个宝玉。.........众媳妇听了,忙去了,半刻围了宝玉进来。四人一见,忙起身笑道:"唬了我们一跳。若是我们不进府来,倘若别处遇见,还只道我们的宝玉后赶着也进了京了呢。.........宝玉不觉就忽忽的睡去,不觉竟到了一座花园之内。宝玉诧异道:"除了我们大观园,竟又有这一个园子?"正疑惑间,从那边来了几个女儿,都是丫鬟。宝玉又诧异道:"除了鸳鸯、袭人、平儿之外,也竟还有这一干人?".........一面想,一面顺步早到了一所院内。宝玉又诧异道:"除了怡红院,也更还有这么一个院落。"忽上了台矶,进入屋内,只见榻上有一个人卧着,那边有几个女孩儿做针线,也有嘻笑顽耍的。只见榻上那个少年叹了一声。一个丫鬟笑问道:"宝玉,你不睡又叹什么?想必为你妹妹病了,你又胡愁乱恨呢。"宝玉听说,心下也便吃惊。只见榻上少年说道:"我听见老太太说,长安都中也有个宝玉,和我一样的性情,我只不信。我才作了一个梦,竟梦中到了都中一个花园子里头,遇见几个姐姐,都叫我臭小厮,不理我。好容易找到他房里头,偏他睡觉,空有皮囊,真性不知那去了。"宝玉听说,忙说道:"我因找宝玉来到这里。原来你就是宝玉?"榻上的忙下来拉住:"原来你就是宝玉?这可不是梦里了。"宝玉道:"这如何是梦?真而又真了。
书中讲贾家有个贾宝玉,甄家也有个甄宝玉,两者是这样的相似!是完全的对应关系。甄家也有一个老太太、太太以及心念的妹妹和众多女儿们,甄家也有一个园子,也有一处院落。所以说甄府的情况不需要正面描写你也能知道是什么样子了。甄家的部分人物故事已经从贾府的描写中体现出来,也就是说甄隐于贾之中,尽管贾府是一个虚幻夸大的形象。作者的生活经历是写作红楼梦的现实基础,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家庭人物关系自然在描写的贾府中有所体现。
从红楼梦的现实面来看,将贾府的人物做一般家族的人物对待,剔除其夸大的艺术成分就是甄家的样子,对应现实的曹家。贾宝玉过度到甄宝玉就是作者的写照,反应出的忏悔、看破红尘的思想是红楼梦的原始思想,也是一种表面思想。象贾府的贾政对应甄府的甄政,是作者的父亲形象,贾府的贾母、王夫人等等对应甄府的人物,是作者的祖母和母亲的形象,等等。他们分别是作者曹颙、其父曹寅、其祖母孙氏的现实形象反映。
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现实形象,是江南四大织造的形象。江宁织造有南京织造曹寅、苏州织造李煦、杭州织造孙文成,还有马桑格家。他们都是皇室的包衣。孙文成是曹寅母亲孙氏的娘家,李煦是曹寅的内兄,马家是曹寅子曹顒妻的娘家,他们是联络有亲的关系。
红楼人物向现实靠拢就是真实的曹家人物:
贾宝玉——甄宝玉——作者曹顒
贾母——甄家老太——作者祖母曹寅之母孙氏
贾政——甄宝玉父——曹顒父曹寅
贾赦——甄宝玉伯父——曹顒伯父曹宜
贾元春——甄家长女——作者之姐
王夫人——甄家太太——作者之母李氏
薛姨妈——甄家姨妈——织造马家人、作者曹顒岳母
关于人物形象的对应分析,在第一篇——现实篇中已经做了全面的分析,在这里不再赘述。
三、贾家是一个含有甄家生活的更高更大的虚幻形象。
前面将甄家定位在作者的真实生活之家——曹家,另一个并列存在的贾家,只能说他隐含有相似的甄家部分人物故事,它是一个夸大了的形象,既有荣国府,又有宁国府,与现实中的曹家不可同日与语。作者为何将贾府名之曰:"贾",就是说明了假!关于贾府之假我们在前面已作了较多的分析,在这里也不重复,仅对人物的象征性做一点说明。
从红楼梦的艺术面来看,作者是在自身生活描写的基础上,将甄府的人物艺术塑造变为贾府的人物,使贾府的人物具有特殊的映射象征意义。
贾宝玉在红楼梦中是一个众星捧月般的人物,其使唤的佣人之多,居住的大观园之豪华不是平民人家所能比拟。这种虚拟的假形象就像是一个小王爷。
书中描写贾政住所有一段文字和脂批很有意思,不妨一同引过来:
一时黛玉进了荣府,下了车。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海(上台下皿)。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于是老嬷嬷引黛玉进东房门来。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罽,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靠背,石青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两边设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左边几上文王鼎匙箸香盒,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觚内插着时鲜花卉,并茗碗痰盒等物。地下面西一溜四张椅上,都搭着银红撒花椅搭,底下四副脚踏。椅之两边,也有一对高几,几上茗碗瓶花俱备。其余陈设,自不必细说。
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甲戌侧批:三字有神。此处则一色旧的,可知前正室中亦非家常之用度也。可笑近之小说中,不论何处,则曰商彝周鼎、绣幕珠帘、孔雀屏、芙蓉褥等样字眼。甲戌眉批:近闻一俗笑语云:一庄农人进京回家,众人问曰:"你进京去可见些个世面否?"庄人曰:"连皇帝老爷都见了。"众罕然问曰:"皇帝如何景况?"庄人曰:"皇帝左手拿一金元宝,右手拿一银元宝,马上稍着一口袋人参,行动人参不离口。一时要屙屎了,连擦屁股都用的是鹅黄缎子,所以京中掏茅厕的人都富贵无比。"试思凡稗官写富贵字眼者,悉皆庄农进京之一流也。盖此时彼实未身经目睹,所言皆在情理之外焉。
对贾政住所的这段描写非同一般,又是挂"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又是形容"座上珠玑昭日月"等等,完全是朝中的形象。后面的脂批农人进京更是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没见过皇宫是何模样的人认识到这已经是高贵无比了。象贾赦、贾政的名字"赦"、"政"连起来就是"摄政"。 贾赦、贾政是参与朝政的王爷的形象。
在贾府人物的描写上,人物还有明显的形象区分。象贾母在两府自然是老祖宗,王熙凤、王夫人本身出身在上层人物,在府中也是权重人物,而宁府的秦氏和尤氏就有所不同了,她们出身贫贱,命运也自然不同,秦氏的"秦"字从出处上讲,"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是讲一位绝色美人的形象。而尤氏的"尤"字也很容易使人想到一层意思,从尤氏两姐妹的命运上我们更容易理解这层意思,那就是世之尤物,供人娱乐欣赏的人物而已,是从民间选出陪侍皇帝的宫女形象。
红楼人物向艺术方面看就是一些象征意义的特殊形象。
贾宝玉——衔玉而生的艺术形象——象征某位小王爷或太子的形象
贾政贾赦——皇宫中摄政参政的王爷形象
贾母——皇宫中一些皇太后的身影形象。
秦可卿——一个暗示映射皇妃形象
尤氏姐妹——类似于皇宫中的 妃的形象
贾敬——类似沉于道事的雍正和传说中的顺治影子
大观园千红万艳的众多女儿形象更是六宫粉黛的形象
从艺术层面来说,这些人物形象都是为了衬托贾府这个虚幻艺术形象的,是一些不同时期曾存在于皇宫中的身影。这些形象具有映射意义,不具有对应的现实意义。
四、红楼真假人物形象对红楼研究的影响
在红楼梦中曹家的真实形象是以甄家来定位的,一些具体的生活是在贾家表现出来的,那红楼梦中的一些故事情节究竟有多少是曹家的成分呢?可以肯定的是作者写作红楼梦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这包括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关系,生活时代的大致历史背景,甚至一些具体的作者生活经历片段,但红楼梦绝不是完全纪实的。有作者见识借用到自己家的成分,有艺术塑造的成分,就连时序也是经过调整的。红楼梦是一部艺术小说!
象红楼梦中的一些大场面的描写,对家族繁华程度的衬托描述,就是作者当年在江南生活时的部分自家经历,特别是康熙南巡的接驾,还有就是后来在北京内务府时对皇宫生活的认识,以及随父修建西花园的经历见识。他将这些经历和见识统统融汇在对贾府和大观园的描写之中了。象小说中元春省亲实际是以作者经历的康熙南巡曹家接驾的场面为背景的,对大观园的描写是以是以随父修建的西花园为蓝本的,对贾府的规模描写是以对皇宫的生活见识为基础的。所以才把贾府描写的这样富贵繁华多姿多彩。
研究红楼梦应该取其所反应的大背景与历史背景的统一,基本人物故事与现实人物的大致统一,换言之,就是首先要有宏观认识上的统一。如果不是这样,拘泥于具体的故事情节,甚至将整个故事作为一个时序来分析,就很容易出现阴差阳错的情况。错误地将艺术小说的红楼梦做为作者生活的完全再现,这种研究是红痴的研究。他永远找不着作者是谁。比如,抄家仅是曹家的一个历史背景,如果将红楼梦作为抄家前的一段历史再现,那作者经历不了红楼梦中的那些大场面,红楼梦应是曹家长时间背景的集中反映。作者不可能是生活在雍正初年的曹家小孩子,更不可能是北京的二次中兴的曹家人。将北京曹家的复兴书比作中的样子岂不是笑话!
红楼梦又名《风月宝鉴》。书中有一个关于风月宝鉴的故事,是讲贾瑞是如何丧命的。宝鉴一面是风月情场,一面是累累白骨。堕落风月就会丧命,看到累累白骨,虽然吓人,却能治病救人。红楼梦表面是一部言情小说,实际是一部警示书。红楼梦前面写得生活繁华奢侈,后面写得结局一定是非常悲惨,就象前面分析的情况一样,这才应该是作者的本意。红楼梦实则是以幻象警人,红楼梦中导游太虚幻境的神仙人物作者就名之曰"警幻仙子",就是突出这个"警"字。
作者表述的虽是一个家族,却是象征整个社会的场面,贾府仅是一个缩影。这个结局是作者塑造的故事发展必然的虚幻"假(贾)"场面,是一部太虚幻境,是作者演绎的红楼一梦。这是一个假故事。
红楼梦是一书两面,即部分的反映了自己的现实生活,又虚幻的描写了一个象征意义的贾府形象。分清了其中的"甄(真)"、"贾(假)",也就明白了作者的真实用意。"甄"的现实存在让我们知道什么人写红楼梦,"贾"的艺术形象让我们清楚矛头何指。"甄"的是过去的,"贾"的是未来的。很多人看不清红楼梦,就是没有分清这甄贾的玄妙。要么认为全甄,整部红楼描写的都是曹家的故事,如胡适等人的观点;要么认为全贾,那些全面否定曹家说的人;要么认为全部是过去的,比如说是南明小朝廷的故事;要么认为是全部未来的,比如认为纯粹是寓意反清的故事。这些都是极端的认识,只体会出红楼梦中的一面,必然被红楼梦中的另一方面所否定。
思想性离不开现实存在,红楼梦的故事背景与体现出的思想是有机的统一,是不能割裂的。红楼梦有曹颙的相似生活背景,有曹家被抄家后才具有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的抨击也是基于"荣损与共""后代不肖"这样具体的思想意识。这种意识正是来源于上层内部矛盾,而不是单纯的对立面。所以"贾"能证"甄",思想性来源于谁,也就是谁是作者的问题;"甄"亦能证"贾",作者具备不具备写作红楼梦的能力。这正是我们对红楼梦认识体系的完美和可信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