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文本的单薄换不回影评人的高分 | 分辨率09

 凹凸镜DOC 2021-09-29




“分辨率”是凹凸镜DOC开设的一个新栏目,致力于对院线纪录片和大范围被观看的非院线纪录片进行综合评分。


我们都知道,纪录片被关注的渠道有限,被自由、客观、专业的评论更是困难,所以我们邀请了数十位长期关注纪录片的影评人、媒体人和影迷,组成“观察团”对部分纪录片进行评论和打分,以便让它们更好抵达观众。

其实,推出这个栏目之前我们很犹豫,一是纪录片和剧情片不一样,拍摄存在各种客观原因,没办法有统一标准,稍微用力评论,可能就会伤害到创作者;二是纪录片已经没有什么专业的研究者和影评人了,我们要邀请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去对作品进行评论?

后来,我们也想通了,只要 “让更多人关注和观看纪录片”的初衷不变,其它都不重要。也许以后这些评论和评分会让创作者难受,会被专业者嘲笑,还会被一些观众不理解,在此我们只有先请大家多多包容了。

“分辨率”栏目第九期,我们选择了院线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分辨率评分:5.8

Clyde 影评人

评分:7/10

AOTU DOC 分辨率

以“宣传片”论,《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应该算是贾樟柯的第三部“命题”长片了,前两部是《二十四城记》(2008)和《海上传奇》(2010)。《二十四城记》是华润置地的大型房地产“广告”,《海上传奇》是上海世博会的官方纪录片,而贾樟柯在于商于公之余,仍不忘夹带私货,给影片打上了贾樟柯作品的烙印。《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也是如此,以很贾樟柯的方式“宣传”了“吕梁文学季”和中国当代文学。吹着海风,余华说:“在我小的时候,看着这个大海,是黄颜色的,但是课本上说大海是蓝色的,我们小时候经常在这(海边)游泳,有一天,我就想,一直往那一直游,我想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于是,《一个村庄的文学》这个土的掉渣的片名变成了诗意与寓意相得益彰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当中国当代文学置身于“公共空间”与芸芸众生的面孔中,贾樟柯试图“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虽奋力向前,却又力有不及。

Deleted 影评人

评分:7/10

AOTU DOC 分辨率

新中国文学(尤其是80年代后)创作土壤的勾勒;对于家乡/乡村的遥远或许痛苦而又被淹没的记忆,同样适用于中国作家身上,正视、重视、珍视并奠定他们带给(中国文学)的历史意义。

海老鼠 环球旅行家、自由撰稿人

评分:7/10

AOTU DOC 分辨率

这部聚焦文学和作家的纪录片,竟然没出现任何一本书和纸质印刷品!动车上的年轻人全在刷手机,西安火车站广场上的闲人和乘客也一样沐浴在手机时光中,梁鸿从北京回河南老家的火车上,身旁的儿子也一直戴着耳机在玩手机。

这才是实打实地观看现实。人们的阅读习惯已经彻底改变,再不需要像贾平凹回忆中那样,去偷亲戚家四卷本的《红楼梦》,更不需要如余华那样,儿时只能读一堆不知名字、也没有开头结尾的小说。一面大书柜或一间图书馆,都可以收纳于一台薄薄的Kindle电子阅读器,且阅读效率可能变得更高,又何必再保守地追求“文学的重量”呢?


张劳动 纪录片导演

评分:7/10

AOTU DOC 分辨率

在当下,阅读成了奢侈,文学的魅力贯穿在整部影片之中。四代人五位作家,以文学为名,背后是大时代下个人命运的改变。从麦子再到饭桌,食物也是一种循环和见证,作家的故乡和乡愁,物理和精神上,通过纪录片来表现,再合适不过了。

秦以平 影视教育项目负责人、兼职撰稿与策展

评分:5/10

AOTU DOC 分辨率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出现的时机比较尴尬,如果放在平遥影展如火如荼的那些年上映,那么在“归乡”这个主旨上,影片和科长的现实行为之间至少还能产生紧密互文。但在后疫情时代,远行也罢、乡愁也罢,并非社会情绪的优先级。少了社会情绪的支撑,影片更暴露了文本的单薄。

相比之下,世博会的命题作文《海上传奇》就密实很多,其被访人物之间,人物与拍摄环境之间,当下的现实与电影档案画面所记载的“历史性”之间,时时互相唱和或形成反讽,导演试图从个体命运中探寻“中国现代性进程中被失落和被保存的可能性”的强烈渴望呼之欲出。而《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所选择的作家、将人物置于的拍摄环境、插入表演性段落、文学文本的摘取,自然也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但影片失去了强烈的、来自作者的思辨和诉说欲:导演在作家的证言里寻找早已预设的合法性,找到了,片子结束了。

颇为幽默的是导演在片中加入《小武》和《站台》的片段作为县城的影像档案但不点出片名,让人想起《海上传奇》开场他也用了娄烨的《苏州河》片段,自证了纪实影像风格的价值,默默地为“地下电影时代”的第六代树碑。

汪金卫 影评人

评分:5/10

AOTU DOC 分辨率

比较失望。以贾平凹、余华、梁鸿为三个代表口述形式采访,记录50、60、70三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作家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过程。三人回忆的内容重点各有不同:贾平凹严肃沉重,余华生动活泼,梁鸿感性泪目。余华相对比较出彩,还贡献了片名。18个章节过于零碎杂散。穿插的朗诵文学作品桥段比较尴尬,开场的马烽的亲朋好友回忆与整片不搭调,显得格格不入。加上各大作家在贾家庄轮流打酱油,前半小时更像为地方政府宣传而为之。好在还是捕捉到一些路人的面孔。科长拍访谈纪录片或许不够好,拍独立纪录片一定行。


晚不安 影迷

评分:4/10

AOTU DOC 分辨率

章节式、过场空镜、喧宾夺主的配乐,这些失败的建构方式跟《掬水月在手》如出一辙。频繁的章节划分如《十三邀》般逻辑不明,且是一种情绪的打断;曾经对面孔的生动捕捉再次坍缩为景片的描摹,而段落间喷涌出的驳杂音响,也与《小武》的生成有太大不同;让群众在外景朗诵,是把文学造型化,更如王小帅《我的镜头》般失真。

吕梁文学季的由头,接着进入贾樟柯一贯的以点带面的野心:从贾家庄,看全中国。但在选取的三个作家身上,既没能看到诉说身世的必要(仅是应对名导采访),也没看到文学史的风景。如此散淡的结构和主体,根本无法达成《海上传奇》式的有力表达。贾平凹一句“写诗之前先做好母亲和妻子”的规训,再度把他的厌女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一旁俯首帖耳的贾浅浅,也正是上野千鹤子说的“父亲的女儿”,选择接受压迫而亲近资源。

西尘楼 影评人

评分 4/10

AOTU DOC 分辨率

余华对死亡的感受是太平间里的凉爽,贾平凹对疾病的感受是感冒针头的痛觉,梁鸿对人情的感受是父亲口碑由盛到衰的转变。王亦梁已经不太会说河南话,但语言的记忆早已根植于基因。我们生在哪里,一半就已经死在那里。出名就是有了约稿函,出嫁就是为家族牺牲,一直往蓝色里游,就是往那生生血地里回溯。

三人二小 媒介与文化研究者

评分:无

AOTU DOC 分辨率

书写者并不需要通过电影摄影术这种铭文被记住,因为书写下来的东西就是书写者的在场和踪迹。《变蓝》之奇怪在于,它全然是关于书写者的:他们的创造物早就传播广泛且已经受到了其他(历史)书写者的承认。电影似乎做了一件大可不必的事。

那么如果我们假定它有存在的意义,就要在书写和言语的铭记活动之外寻找它真正的意图。这让我想起几则有关图像的巫术起源的故事:一个女子害怕即将远行的丈夫会让她时时想念,于是把丈夫的影子画了下来当作丈夫本人;一个女子在丈夫死后太过思念,为他造了一座像,抱着像睡觉,众神怜悯她,让死去的灵魂暂时回到像里陪她;一个没有被下葬的人,死后魂魄游荡,人们不得不为一座雕像绑上锁链,好让魂魄陷入其中无处可去。

《变蓝》里的人是活生生的,有书写者身份的口述者的记忆也恰恰是其价值所在,但在电影里,他们不是真相或历史的能指,而是影子和灵魂。《变蓝》想让这些影子和灵魂不朽。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转载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 aotujingdoc@163.com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