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康疗57:解读《黄帝内经·素问·经络论》 宇宙自然天体系统,有没有五脏六腑和脉气循环规律?人的生老病死与天体循环有没有关系? 这个“天人合一”的大道命题,中国人的祖先早在五千年前就给出了答案。于是,就形成了大道文化“阴阳五行说”,并且产生了流传至今的中国医道医术。 如果说,五千年前的原始共产主义大同社会,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神话传说”。那么,这个虚无缥缈的大道文化“阴阳五行说”,为何能够诊治人体疾病?而且还能形成一部文字记载的《黄帝内经》? 显然,用西方现代科学思维,根本无法回答和解释这个古老问题。因为西方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本身就是“天人分离”的“单边思维”模式。“天人合一”的大道思维与“天人分离”的“单边思维”模式,根本无法达成共识。因此,就产生了难以调和的“中西医之争”。 “天人合一”的大道思维,无法改变西方现代科学“单边思维”。西方现代科学“单边思维”的“话语霸权”,也不可能阻止“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大道文化传承。“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全球化新冠瘟疫灾难,再次验证了西医与中医的疗效差异。同时,也增强了中国人传承“黄老之学”大道文化经典的紧迫感。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静心解读和感悟《黄帝内经·素问·经络论》。 《黄帝内经·素问·经络论》原文 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 帝曰:经之常色何如? 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 帝曰: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 岐伯曰: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读注:清张志聪认为:此八字当在“随四时而行也”之下,误脱在此)。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 帝曰:善! 白话文翻译 黄帝问:显露在人体皮肤表面的络脉五色各异,会有青黄赤白黑五种不同颜色,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经脉的颜色不会变,络脉的颜色则会经常变化。 黄帝追问:经脉的正常颜色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人体五脏对应五行五色。心脏属火,主赤色。肺脏属金,主白色。肝脏属木,主青色。脾脏属土,主黄色。肾脏属水,主黑色。五脏的五色,就相应体现为其所属经脉的正常颜色。 黄帝又问:络脉有阴阳之分,这也与其所属经脉的主色相应吗? 岐伯回答说:阴络的颜色与其所属经脉相应,不会有变化。阳络其所属经脉相应的颜色,则会随天道四时节气变化而变化。外界寒气重时,阳络气血循环就会运行迟滞,颜色就会变为青黑色。外界热气重时,阳络气血循环就会运行滑润,颜色进化变为黄红色。阳络出现这些颜色变化,都是没有疾病的正常颜色。如果阳络的颜色五色同时显现,就是有了寒邪或热邪病变的症状。 黄帝说:先生讲得太好了!点赞! 解读启示 不懂中国历史,就不懂中国文化。不懂中国大道文化,就不懂中国医道医术。洋人不懂中国医道医术,就是因为他们不懂中国文化。中国人不懂中国大道文化,则是因为忘记了五千年前的上古历史。 今天,我们要学习和传承中国医道医术,首先就必须补习中国历史文化基础课。 众所周知,距今两千多年前,周朝奴隶制小康社会“礼崩乐坏”,中国就进入了群雄争霸和“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孔子宣扬“克己复礼”的初心,就是为了恢复周朝奴隶制小康社会“天子分封建藩”的等级礼法秩序。经过孔子亲自捉刀“删诗书绳春秋”,就形成了儒家版本的《尚书》和《周易》等历史文化经典。到了“汉承秦制”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便有了“独尊儒术”的“经史子集”文化传承。 其中的“二十四史”,就是汉代以后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因为《史记》的纪传体写法,被奉为史家的标准写作手法,所以就把这套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二十四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时代,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计3213卷约4000万字,采用本纪、世家和列传等纪传体编写。 《史记》是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显而易见,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司马迁的《史记》被奉为“正史”之首,正是因为本纪、世家和列传等纪传体写法符合“三纲五常”礼法规范。司马迁是汉武帝时期的朝廷史官,当然不能逾越“独尊儒术”的政治文化红线。 不过,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文化良知,也获得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这却是因为,孔子“删诗书绳春秋”形成的《尚书》版本,历史论述是横空出世从“尧天舜日”开篇。司马迁的《史记》,则是从《五帝本纪》开篇。这不仅把中国“信史”上溯到了黄帝时代,而且追溯至原始共产主义大同社会的神农氏时代。于是,不留下了“神农氏世衰”之际的一段简约叙事。 《史记·五帝本纪》开篇就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这段“神农氏世衰”之际的历史记载,真可谓一字千金弥足珍贵。从这些字里行间的缝隙里,我们就可隐约看到上古时代的历史尘烟。 事实上,漫长的原始共产主义大同社会历史,就是一部“无字天书”的“口述历史”。先民们通过“结绳记事”,世世代代口传心授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到了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黄帝“命仓颉造字”,才陆续形成了刻写在陶器、甲骨、玉石、铜器和竹简上的“书籍”。自从“尧舜禹之变”和“夏禹传子家天下”开始,才有了“王道官学”版本的“信史”。即便是到了周朝奴隶制小康社会“礼崩乐坏”之时,先秦诸子也都各自在传承着“百家私学”版本的“信史”。 孔子“删诗书绳春秋”,就形成了“儒家私学”版本的“信史”。这个“儒家私学”版本的《尚书》,不仅修改了“尧舜禹之变”和“夏禹传子家天下”的历史,而且直接删除了唐尧时期以前的原始共产主义大同社会历史。“汉承秦制”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形成了“儒家正史”及其“经史子集”的文化传承。从此,后人们就误以为中国文化由来就是私有制的王道天下。 所以,对于《史记·五帝本纪》的这段简约记载,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神农氏时代末期“诸侯相侵伐”的群雄争霸。这才是上古时代“世界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前奏曲,由此便拉开了原始共产主义大同社会解体的序幕。虽然经过黄帝“修德振兵治五气”,但也终究未能阻止奴隶制小康社会的日渐成形。因此,就有了“尧舜禹之变”和“夏禹传子家天下”。 更重要的是,根源于大道文化的中国医道医术,本来就生产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原始共产主义大同社会。“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道法自然以正治国“损有余而补不足”,才能使社会和个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道法丛林法则以智治国“损不足以奉有余”,就必然会制造出社会生态系统循环失衡的病毒邪气。奴隶制小康社会和现代资本主义,都是“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私有制社会,也就必然会不断产生制造出社会生态系统循环失衡的病毒邪气。 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是不是以生产技术发展水平为衡量标准?保障生命安全的医疗事业进步,是不是以新疫苗和特效药产品的研发水平为衡量标准?对此,西方科学主义“市场神教”,必然会给选择肯定的回答。然而,“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全球化新冠瘟疫灾难现实,却选择了否定的回答。那么,我们还能按照西方科学主义“市场神教”的教义,继续追求“GDP崛起”的科技创新吗? 大道文化经典《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这段话的大意是,从前的黄帝,生来就很有灵性,很小的时候就能说出惊世之语,幼年时勤学好问见贤思齐,长大后既敦厚又勤劳机敏,到了成年后便能够修道通天了。 有一天,他问天师歧伯:“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而且动作还不显衰老。现代人年龄刚至半百,身体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因为时代变化所致?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丧失了大道的结果? 应该说,五千年前的“黄帝之问”,正是今日炎黄子孙的“时代之问”,也同样是五千年后炎黄子孙的“历史之问”。当然,这个穿越五千年时空的“黄帝之问”,答案就在大道文化经典《黄帝内经》里。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能打破五千年私有制社会的封闭僵化思维定势,就不会懂得“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道文化。不能凝神静气摒弃物欲横流的私心杂念,就不可能领悟《黄帝内经》的大道真谛。 为此,我们接下来的同步静心养神疗程,就是继续研修和解读大道文化经典《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