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黄帝时代有系统文字吗?马贺山

 象牙文 2020-01-06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古文字专家给我们提供了只有三千三百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这离五千年还差一千七百年,在此之前,真的没有文字吗?请看历史文献上的记载:

《拾遗记》卷一:“黄帝……始造书契。”

《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楚灵王说史官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三坟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即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之书。《周礼》说"内史掌三皇五帝之书",也表明三皇五帝的史料在当时还保存着。

《荀子·解蔽》曰:“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韩非子·五蠹》曰:“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仓颉固以知之矣。”

李斯《仓颉篇》曰:“仓颉作书,以教后嗣。”

《论衡·对作》篇:“造端更为,前始未有,若仓颉作书,奚仲作车是也。”《论衡·订鬼》:“及仓颉作书,鬼夜哭。”

徐《中论·治学》:“仓颉视鸟迹而作书,斯大圣之学乎?”

《易传·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春秋元命苞》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

《淮南子·本经》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说文解字序》中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大量的史书典籍都记载了黄帝时期已发明创造了文字,那为什么至今连一个字都找不到呢,这里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在古文字研究领域没有人专门去找,一个是摆在面前也不认识,更不会得到承认,现在的情况是连夏朝的文字都不承认,能承认黄帝时代的文字吗?

怎么才能辨别出是黄帝时代的文字?黄帝文字又具备哪些时代特征呢? 我们还是采用以后证前、反复比照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能很快的将那些未知的不可识的文字,进行重新排列顺序,比如拿[夏禹书]与甲骨文进行比较对照,你就会发现,[夏禹书]里的一些字,与甲骨文里的一些字是相同的,这就说明它们在时间上是比较接近的,[夏禹书]里的一些字,是甲骨文里所没有的,这种情况的产生只能在甲骨文之前,而不能在甲骨文之后。夏朝的象牙文就是用这种方法比照出来的,象牙文里的一些字与甲骨文里的一些字是一样的,这就说明它们在时间上比较接近,象牙文的许多字是甲骨文里所没有的,这种现象的产生只能在甲骨文之前,而不能在甲骨文之后。象牙文里的一些句子比甲骨文的句子还深奥,还难懂,一些字极难辨认,但经过努力最终还是能够破解的。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些石刻文字[玉石文]看起来比象牙文还简单、还古老,还难辨认。有些字与夏朝象牙文是一样的,有些字在象牙文里是没有的,因此将它排在夏朝象牙文之前是合适的,它应是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字,也就是说,是黄帝时代的文字。黄帝文字应具备哪些时代特征?

一,按古文皆简的原理,它就是最初的文字了,文字笔划少,文句短,有两个字组成一句的,也有三个字组成一句的,有图有字,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二,文字刻在人加工过的石片上,皆是阴刻,有孔,可用绳栓在什么地方。

三,这些石刻文字通常被称为红山文字,是红山文化红山文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距今五千年至六千年之间。红山古玉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瑰宝,这些刻在红山玉石上的文字,有的多是一面为上古诗经文,一面为阴阳交欢图,有的是漓石文,有的为帝王史官的玉印文,有的是玉器上的铭文,它们都是人间不可多得的瑰宝中的瑰宝.

四,这些红山文字通常被称为上古文字,也称古篆.下面让我们看一看文献典籍上对古篆的 阐述 :

古篆

有两义:

(1)泛指古代篆书,如清桂馥《续三十五举》:"宋人间用古篆作印,元人尤多变态。"

(2)指上古文字,如明赵宦光《寒山帚谈》卷上《权舆一》论'九体书':"二曰古篆,三代之书,目见(左目右见)于金石款识。"

一言以蔽之,古篆即指上古时代的官方文字,古篆名称由来已久,并非后人杜撰,古篆之后是夏篆,夏篆之后才是甲骨文.

二,黄帝时代有书籍吗?

有的,有传世的【仓颉书】二十八字,还有传世的【金人铭】、【巾几铭】、【黄帝内经】。【黄帝外经】等,【仓颉书】早在甲骨文发现一千年之前,就已经被宋朝官方刻印在【淳化阁帖】卷五首页,被古代学者称为“吾国文字之祖”,

(一)【黄帝内经】是上古三坟之一。

关于《黄帝内经》的成书和作者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在人们的观念中天经地义地认作是“三坟”之书,出自上古天子黄帝之手。

汉代学人刘向,刘歆,李柱国,班固,都曾编纂过【黄帝内经】,认可【黄帝内经】。东汉末年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时列了自己的参考书目:“撰用《素问》、《九卷》(即《灵枢》)、《八十一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

晋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自序》中说:“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藏之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性命,穷神极度,而针道生焉。其论至妙,雷公受业传之。”

北宋时的高保衡、林亿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说:“昔黄帝……坐于明堂之上,……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

晋皇甫谧依据《史记仓公传》中内容认为“黄帝咨岐伯、伯高、少俞之徒”而撰著《内经》,而仓公淳于意是师承《素问》才得以达到“论病精微”的水平。皇甫谧认为“比按《仓公传》,其学皆出于《素问》”一是黄帝时书。此观点见于晋代皇甫谧《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序》。

唐代王冰《黄帝内经素问·序》;《难经集注》杨玄操序;宋代沈作哲《寓简》,林亿等《针灸甲乙经》新校正序,史崧《黄帝素问灵枢经·叙》,郑樵《通志·三皇纪》等典籍中,毫不怀疑【黄帝内经】为上古三坟之书。

《黄帝内经》是黄帝时代(公元前26~前22世纪)的作品,如晋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自序》中说:“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藏之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性命,穷神极度,而针道生焉。其论至妙,雷公受业传之。”

唐朝王冰为自己编的内经作序说:
  
  臣闻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者,往圣之先务;求民之瘼,恤民之隐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黄帝之御极也,以理身绪余治天下,坐于明堂之上,临观八极,考建五常。以谓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外有寒暑之相荡,内有喜怒之交侵,夭昏札瘥,国家代有。将欲敛时五福,以敷锡厥庶民,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历代宝之,未有失坠。

唐王冰所讲【黄帝内经】“历代宝之,未有失坠。”是符合事实求是的,从黄帝时代传到虞夏商周,是完全可能的。历史上总会有一些有心人,深知【黄帝内经】的价值,一代又一代的保存这些书写在简帛上的或玉版上的宝书,有时他们会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历经天灾人祸,兵燹,水灾火灾,人没了,东西还在,可见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遗产,是多么珍惜和爱护。人们常说,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民族历史和文化典籍的国度,只要是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有所详细记载和保存,【黄帝内经】传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了,有些人偏要进行质疑和否定,不知居心何在,让人不可理喻。

北宋时的高保衡、林亿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说:“昔黄帝……坐于明堂之上,……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 保衡、林亿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说:“昔黄帝……坐于明堂之上,……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 

张介宾《类经·自序》云:“《内经》者,三坟之一。盖自轩辕黄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臣相讨论,发明至理,以遗教后世。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穹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胪列焉。”

汪机《针灸问对·叙》云:“是故轩、岐、仓、扁针焫之说兴焉。”

徐春甫《内经要旨·自序》云:“医之有道古也,自神农开其天,黄帝氏继天创始,与其臣岐伯著《内经》,《灵》、《素》为万世医学之鼻祖。”

清代高世栻《黄帝素问直解·凡例》又云:“《素问》《内经》,乃轩岐明道之书,开物成务,医道始昌。”

臧励和《中国人名大辞典》云:“岐伯,上古黄帝臣,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病与论医,更相问难,著《素问》、《灵枢》,总为十八卷,为医书之祖,脉理、病机、治法、针经、运气,靡不详尽。”

宋代官方修订的【黄帝内经】林亿写的序中的一段话:

“犹是三皇遗文,烂然可观。惜乎唐令列之医学,付之执技之流,而荐绅先生罕言之,去圣已远...... 以之治身,可以消患于未兆,施于有政,可以广生于无穷......”

 皇甫谧《帝王世纪·黄帝》云:“黄帝有熊氏命雷公岐伯论经脉,傍通问难八十一为《难经》,教制九针,著内外术经十八卷。”“又使岐伯尝味草木,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其在《释劝》中又云:“岐伯剖腹以蠲肠。”

宋代许洪在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时云:“《本草》一编,实医家之根本,肇于黄帝岐伯,而大备于我宋。”

明代顾景星《白茅堂集·李时珍传》云:“自炎黄辨百榖,尝众草,分气味之良毒;轩辕师岐伯,遵伯高,剖经络之本标,爰有《神农本草经》三卷。”

张介宾《类经·自序》云:“《内经》者,三坟之一。盖自轩辕黄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臣相讨论,发明至理,以遗教后世。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穹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胪列焉。”

汪机《针灸问对·叙》云:“是故轩、岐、仓、扁针焫之说兴焉。”徐春甫《内经要旨·自序》云:“医之有道古也,自神农开其天,黄帝氏继天创始,与其臣岐伯著《内经》,《灵》、《素》为万世医学之鼻祖。”

清代高世栻《黄帝素问直解·凡例》又云:“《素问》《内经》,乃轩岐明道之书,开物成务,医道始昌。”

臧励和《中国人名大辞典》云:“岐伯,上古黄帝臣,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病与论医,更相问难,著《素问》、《灵枢》,总为十八卷,为医书之祖,脉理、病机、治法、针经、运气,靡不详尽。”

黄帝时代,众多人物参与了草创文明、创建华夏文化的事业。黄帝史官“沮诵、苍颉作书”(《世本》),使文字发展为文献;黄帝“上穷下际,察五气,立五运,洞性命,纪阴阳,咨于岐伯,而作《内经》。复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脉息;巫彭、桐君处方饵”(《纲鉴易知录》)

三,黄帝时代有史官吗?

文献记载,黄帝时代的史官有左史仓颉,右史沮诵,他们二人又是受黄帝之命,造文字的人。古有左史记言右史记行之规定,君举必书,历朝历代沿习。所以史官的地位和作用很重要,不容小。黄帝与岐伯、雷公、俞附等国师讨论医学、哲学、生命学上的问题,很正常,很投入,很深刻,身边有史官记言记行,事后整理材料成文成章,再交给刻写作坊,由刻写技师工匠,制成玉版、简册、帛书,分发给朝里朝外的相关人员,实施应用,传于后世。

像【黄帝内经】这样的经典之作,大手笔,只能产生在一个和平的安定的环境里,产生在一个具有高瞻远瞩,爱民如子、真心为民族发展考虑的英雄群体里,黄帝和他的大臣们,才能担起这个重任,完成这个重任,他们才是无愧于中华民族文明的开路先锋。综上所述,黄帝时代有文字,有古文,有书籍,有史官,文献上记载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考古验证了吗,有实物吗?有的,我国的考古人员在山东大汶口遗址出土的大口尊上的文字,距今有五千年的时间,与仓颉造字的时间,正好吻合,天衣合缝,水到渠成。

俗话说:一叶知秋,管中窥豹。虽然是几个字,已经说明文字出现了,文字已经被黄帝推广了,实施应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也发现了与山东莒县凌阳河遗址出土的大口尊日月山文字,及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出土的石钺11个文字,即是最好的证明,仓颉造字不是神话传说,是史实。

现在,我们回到大口尊上的日月山组成的会意字,到底念什么?我破译为“华”字,因为我在天台山遗址找到了夏字,两个字连在一起,正好是“华夏”二字。华夏就是中国---一个崇拜太阳神的国度,从字面上讲,华,就是太阳,夏就是中国,华夏连起来就是太阳中国,古代华夏与今日中华,是一个意思,中华就是中国太阳,一个热爱太阳,感恩太阳,拥抱太阳的民族,与太阳融为一体。西方学者说,古代中国人没有信仰,这话是不对的,中国人自古爱和平,爱光明,爱温暖,爱美丽,从起名字上,都能看得出来,是一个有高度文明的民族,名正言顺,实至名归。传世文字【仓颉书】二十八字,就提出了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五千年前的炎黄祖先就已经提出了建设大同世界的理论、理想和信仰,让温暖的阳光永远普照人间大地,让人类享受和平,健康,幸福,这是中华民族的祈盼与追求,所以说,中华民族的文明,对于东方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贡献及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