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记:李重进的个人悲剧

 皮皮中尉 2021-09-30

本文导读:

德不配位、才不配位,往往是身居高位者一败涂地名誉扫地的致命伤。


在王立群教授所著《宋太祖》一书中,曾经手握兵权与赵匡胤相互制衡的后周大将李重进,堪称一个十足的悲剧性人物。悲剧的根源就在于,他看不到时代的变化,不懂得审时度势,从始至终死攥着兵权不放,反而丢掉了人生的主动权,最终走上绝路。


如果时光倒流,来到公元959年的年末,本文的主人公李重进正身居高位,是赵匡胤策划“陈桥兵变”夺取皇位之前不得不加倍防范的劲敌。

首先,李重进当时的职务是后周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期间大力扶植中央禁军以取代各节度使节制的地方军,而这中央禁军被皇帝精心分为侍卫亲军司和殿前点检司两大部分,两支禁军部队实力相当,有相互制衡之意。相对于执掌侍卫亲军司多年、深孚众望的李重进,赵匡胤担任殿前都点检这个殿前司的最高指挥官,尚不足一年,明显处于下风。

其次,相对于赵匡胤被皇帝柴荣慧眼识珠十年来迅速升迁的传奇经历,李重进的身份则四平八稳更显贵重。他是后周太祖郭威的亲外甥,与郭威的血缘关系甚至比后来继承大统的柴荣(太祖妻内侄)还近些,是响当当如假包换的后周皇族成员。而柴荣在病重之际继续让李重进作为皇族分掌一半中央禁军,显然就有利用他牵制新锐赵匡胤的意图。

当柴荣39岁英年早逝,不得已留下7岁幼子柴宗训继位之后,深受皇恩领受辅佐重任的赵匡胤,第一件事就是把握有军权威胁自己的李重进调出了京城。他通过对宰相范质、王溥等人的一番成功游说,很快就用一纸小皇帝的诏书对李重进明升暗降,让他带着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的头衔兼领淮南节度使。因为淮南是后周的新征服地带,还面临着南唐政权的反攻威胁,太需要一个足堪大任的皇族前去坐镇了。

没有了李重进在身边碍事,赵匡胤的计划一步步展开。很快,随着北方契丹人南侵的警报传入京城,乱作一团的后周大臣仓促中做了一个决定:由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统领本部禁军北上御敌。紧接着,禁军在城北三十里的陈桥驿拥立赵匡胤当了新皇帝,簇拥着披上黄袍的老大乘着黎明返回城内登基,赵节度使、赵点检从此就成了宋太祖。

在这次被后代史家反复称颂为“不流血的和平改朝换代”过程中,其实还是流了血的,留在京城的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被杀。而他的死,也足以证明赵匡胤绝不是被士兵裹挟不得已才当了皇帝,而是蓄谋策划许久,更证明他对侍卫亲军司的重视忌惮,唯有调开李重进杀掉韩通,才能让另一半禁军群龙无首归附自己。

等赵匡胤当了皇帝,身处淮南的李重进显然就很尴尬。他既没有以皇族身份为旗号率军讨伐赵匡胤,也没有第一时间拥护赵匡胤,而是选择了观望。想想也很正常,因为淮南面对南唐背对京城,在没有做好准备没有外援的前提下很难有所作为。另外一种原因是,置身五代十国那种“有枪就是草头王”的乱世,李重进无疑希望坐山观虎斗,看赵匡胤像之前那些武装夺权的将领一样,被其他节度使联合起来推翻。

出乎他意料的是,赵匡胤的“三板斧”明显比同时代那些赳赳武夫高明得多。一没有大开杀戒,二没有施行暴政,反而竭尽全力安抚人心,实现了从后周到宋朝的平稳过度。随着新皇帝后来“杯酒释兵权”,掌握禁军的将领和掌握地方武装的节度使们纷纷认怂交出了兵权表示归顺,李重进终于坐不住了。

他首先向皇帝上表,表示希望进京觐见,这是其他节度使向新朝展露忠心的基本姿势,而且皇帝一般都会照单全收给个台阶,然后再许以重利进行优抚,可没想到赵匡胤给他的待遇却是三个字:不搭理!诏书中明文写着,你待着吧,暂时不要来。

这下李重进急了,因为这明显是皇帝不信任不待见自己!于是他飞快地下令修缮城墙建造工事,同时命人向南唐求救,希望里应外合讨伐赵匡胤。接下来的史实就证明了李重进的轻率和悲催。南唐后主李煜躲还躲不及,一早回绝了李重进的合作建议,而李重进自己的军事计划则早就被手下的暗探如数献给了皇帝表忠心。

在这些谋反证据坐实后,恭候多时的赵匡胤开始调动军队征讨李重进。腹背受敌、人心浮动的李重进所部不到一个时辰就被宋军攻破了城池,大势已去的李重进不出意料“阖家自焚而死”。李重进本人也因为这次仓促潦草的叛乱,被后人列入了《宋史》的叛臣序列。

有人说在李重进谋反这件事上,赵匡胤做得实在阴险,因为正是他的所作所为才把李重进逼进了反叛的死胡同,但我不这样看。我认为李重进实在是因为没有做最重要的一件事,才导致自己越走越被动,那就是痛快地交出兵权。

导致我如此观点,有主观和客观两种因素。

第一是主观因素,赵匡胤根本不会为难交出兵权的李重进。其实纵观中国历史,宋太祖赵匡胤绝对算是一位性格温和内敛、眼光独到的明君。在他34岁“黄袍加身”之前,是从一名小军官逐步擢升成为禁军高级将领,他目睹了太多藩镇将领自相残杀、君臣失和改朝换代的血腥一幕,所以才会下决心终止无尽的杀戮,以一种几代人少见的和平方式重建天下。所以,只要是愿意交出兵权服从朝廷的将领,他都会宽容优待。

虽然李重进是后周皇族,赵匡胤也未必非要杀之而后快。赵匡胤多年的顶头上司、前任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也是后周皇族(柴荣的姐夫),但赵匡胤不仅没有为难他,反而因为交情在当皇帝后多次向他征求军国大事的意见,还像以前那样称呼他为驸马。就算李重进被先皇柴荣当作制约棋子监视牵制过赵匡胤,但此一时彼一时,如今君臣名分已定,赵匡胤实在没必要杀掉一位替自己镇守南境的大将。只要交出兵权,李重进多半就是第二个张永德。

第二是客观因素,李重进本人根本威胁不到赵匡胤的统治。李重进当时地处刚刚收归后周的淮南地区,这里急需休养生息,无法为李重进提供足够的兵员粮草,导致他自始至终只有麾下数千人马,而且思想并不统一,相当一部分部下不希望打仗,否则也不会一个时辰就被结束战斗。李重进如果想要谋反,那就应当在赵匡胤刚刚当上皇帝时就动手,但他对于新皇帝还心存希望,希望能维持这种自己带兵割据,而皇帝仁慈不予计较的局面,以至于错失时机。等天下稳定自己希望破灭再反,无异于给所有人添堵,失道寡助。

更重要的是,赵匡胤之所以能和平夺取政权,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后周皇室的势单力孤。在当年后周太祖郭威起兵夺取后汉政权时,后汉的小皇帝为了泄愤,派人屠戮了郭威留在京城的全部家眷,史载“婴孺不可免”,连柴荣的两个儿子也身死当场。这就导致柴荣只能传位给年龄最大的三子、7岁的柴宗训。所以赵匡胤根本不怕李重进造反,因为错失时机的他连稍微有点儿影响力的盟友帮手都找不到。

因此我的观点是,与其说李重进被赵匡胤逼着谋反,倒不如说是抱着兵权不放的李重进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

那么李重进为了什么死抱着兵权不放呢?原因就是地位和身份。既是皇室成员,又执掌禁军主力,这是多少武将梦寐以求的人生制高点,而在这个制高点上享受惯了皇帝的信任恩遇、下属的阿谀逢迎,李重进的思维会固化,会害怕改变。史书上没有具体评价过李重进的军事才能,但我想他的能力绝对在赵匡胤之下,这从后周北汉“高平大战”后,柴荣立即擢升战功卓著的赵匡胤当上张永德的副手,并让他放手精练殿前司扩充实力这件事上能一窥端倪。倘若李重进能战善战,赵匡胤又如何平步青云步步做大呢?

可见,越是专业能力不强、凭出身人脉忝列高位的人,就会格外恋栈地位和权力,然后依照现有的僵化视角敏感孤立地看待变化中的时代。长此以往,保住地位身份待遇这些身外之物,就会成为人生第一要义,其他一切都可以省略不提。倘若李重进能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能看待自己客观一些,放下成见从善如流,学着其他节度使的样子交出兵权,他的历史无疑就会改写。可惜他不会,一旦他死死握住兵权不撒手,这就直接触及了赵匡胤统一军权事权财权的底线,变成了武将和皇帝之间的零和博弈,必须分出胜负。

德不配位、才不配位,往往是身居高位者一败涂地名誉扫地的致命伤。不单李重进如此,古往今来很多人都在重蹈覆辙。这就像很多被党纪国法惩治的干部在忏悔录里说自己忽视学习忽视道德修养一样,这话不是简单说说做样子的,而是发自肺腑的真实反思。因为权势地位财富荣耀这些人生附加值往往具有腐蚀性,会在一好百好、岁月静好中腐蚀判断力和道德修养,让人一落千丈直至万劫不复。

李重进的个人悲剧,一直都不是孤例,需要警醒反思。

END



小编其人

小皮流流(另一网名:皮皮中尉):现为某主流媒体主任编辑,“天涯文学”签约作家,“360个人图书馆”原创达人;在本职中品味业务骨干的充实,在读书写作中聆听先哲的教诲,在陪伴妻子女儿的过程中体会最纯真的快乐。

历史推荐

罗振宇是骗子吗?

家有小女  自在欢喜

写作,绝不苟且

听说“小升初”改摇号了,我送女儿进了语文辅导班

家庭教育的难度,;绝对超乎想象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中最好的教材

小小说:《噩梦》

阅读能力,才是响当当的硬功夫!

为什么方鸿渐的女人缘这么好?

每周一至周五晚20:00,咱们在“铭语铭言”不见不散。

关注公众号

鼓励支持小编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